王浩
【摘 要】目的:探究CT、MRI對急性腦梗塞患者早期診斷意義比較。方法:選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腦梗塞患者32例進行研究分析,全部患者均處于急性發(fā)作期,行CT和MRI檢查,對比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病灶直徑。結果: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診斷的病灶直徑與MRI診斷病灶直徑相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CT、MRI在急性腦梗塞疾病應用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均能夠確診患者的病灶位置以及病灶直徑,兩種治療方式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
CT;MRI;急性腦梗塞;早期診斷
腦梗塞多發(fā)于中老年患者,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也相對較高,可危及患者的生命。臨床中,針對腦梗塞疾病常采用影像學手段進行確診,通過早期診斷并選擇有效的治療方式,可使腦梗塞患者預后得以改善。經過大量臨床實踐證明,急性腦梗塞患者若在發(fā)病6h以內接受溶栓治療患者的預后效果良好,臨床中應保證早期診斷急性腦梗塞[1]。不同的診斷方式,診斷效果也不相同,因此本文主要探究CT、MRI對急性腦梗塞患者早期診斷意義,探究結果將在下文中進行詳細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接診的32例急性腦梗塞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本次實驗的選取時間為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男性患者為16例,患者的年齡為60~79歲,平均年齡為(69.58±3.64)歲,患者的入院時間為1~6h,平均入院時間為(3.25±1.24)h,女性患者為16例,患者的年齡為59~80歲,平均年齡為(68.57±3.25)歲,患者的入院時間為1~7h,平均入院時間為(3.46±1.42)h。
納入標準:1)患者的癥狀均表現(xiàn)為意識障礙,口角歪斜以及肢體無力等;2)患者接受檢察的時間均為6h;3)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
排除標準:1)排除腦出血患者;2)排除肝、腎等其他臟器損傷的患者;3)排除不符合CT、MRI檢查指征的患者。
1.2 方法
CT檢查:全部患者均采用相同的CT儀器檢查,掃描方式均為連續(xù)掃描,掃描范圍為患者的整個顱腦,指導患者選擇合適體位,設置CT相關參數(shù),設置CT電壓為120KV,設置電流為150mA,并將層厚設置為5.0mm,將層距設置為5.0mm。
MRI檢查:患者均使用相同的儀器檢查,患者均行周圍全腦掃描,將層距調整至1.5mm,層厚調整至5~7.0mm,設置視野為230m,患者先行T1WI序列掃描,自旋回波設置為T1,參數(shù)設置為TE/TR=500/7.8ms,矩陣設置為256~256,收集掃描數(shù)據,flipms為448×336,可分2次收集相關數(shù)據;分4次收集相關數(shù)據時,flip角度設置為150°,當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后行flair模式,設置相關參數(shù)為TR/TE 900/109ms,矩陣設置為256×256,采集相關數(shù)據,flip角度設置為150°。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病灶直徑。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參與本研究的急性腦梗塞32例患者所有數(shù)據均行SPSS 17.0軟件處理,排隊等候時間、病灶直徑對比用(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診斷準確率對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當數(shù)據對比呈現(xiàn)為P<0.05的差異性時,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2.1 對比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
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種診斷方式患者的病灶直徑對比
CT與MRI診斷患者的病灶直徑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不同腦梗塞部位患者癥狀表現(xiàn)也不相同,部分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較為隱匿,容易被患者忽視。腦出血與腦梗塞治療手段完全不同,因此,應采取有效的診斷手段確診急性腦梗塞[2]。大腦組織缺氧缺血是導致腦梗塞發(fā)生的主要因素,因缺氧缺血而使血液循環(huán)受到影響,最終使顱內組織出現(xiàn)軟化病灶以及壞死病灶,進而損傷大腦部分功能。急性腦梗塞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能夠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打擊,發(fā)病1~7h內死亡率極高。部分癥狀較為明顯的患者均存在神經功能缺失等癥狀,并具有起病極,易反復的特點,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實施針對性治療后,患者預后將得到明顯改善。目前,臨床中治療腦血栓將縮小梗塞面積作為治療主要原則,控制患者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因此,臨床中早期腦梗塞診斷對患者治療有著重要意義[3]。
就當下的醫(yī)療手段而言,臨床中仍然將影像學診斷方式作為急性腦梗塞診斷的首選方式,臨床中常使用CT和MRI診斷[4]。患者入院后通常行CT檢查,CT檢查具有簡單、快速、價格低廉等優(yōu)勢,通過CT檢查,可排除腦出血患者,但在檢查過程中,CT檢查容易受到占位等因素影響,針對腦水腫患者診斷準確率相對較低[5]。MRI診斷原理主要是對患者腦部組織中的含水量加以利用,患者發(fā)病初期使用MIR可有效確診患者是否發(fā)生細胞毒性早期水腫,患者的診斷準確率相對較高,MRI對患者進行描掃后,可充分顯示患者的血管形態(tài)特征以及血管狹窄程度[6]。從本研究可以了解到兩種診斷方式,診斷準確率差異并不具有顯著性,但就探究結果而言,MRI診斷準確率相對較高。
綜上所述,CT、MRI對急性腦梗塞患者早期診斷準確率相對較高。
參考文獻
[1] 王小樂.CT、MRI對急性腦梗塞患者早期診斷意義比較[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01):15-17.
[2] 張永全,邢軍,張惠玉,等.急性腦梗塞的中醫(yī)辯證分型與頭顱CT、MRI的研究[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3(05):45-48.
[3] 岳甜甜.CT和MRI對急性腦梗塞的早期診斷價值對比研究[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7,40(06):167-168.
[4] 孫躍,畢鶴宇.CT、MRI對急性腦梗塞患者早期診斷意義對比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02(05):165-166.
[5] 周東成.CT和MRI對急性腦梗塞的早期診斷臨床價值比較[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7,01(13):61-62.
[6] 宋子英.CT、MRI對急性腦梗塞患者早期診斷意義對比分析[J].心理醫(yī)生,2017,23(2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