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一個宗教信仰者來說,宗教信仰是體現(xiàn)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宗教體驗中的,宗教體驗也是可以從反面來證明宗教信仰的。從伊斯蘭教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伊斯蘭教的宗教哲學主要體現(xiàn)于《古蘭經(jīng)》中,所以《古蘭經(jīng)》中的很多規(guī)定的信徒的宗教體驗也是可以反映出這種體驗對宗教信仰的證明的。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fā),這種體驗的認識論和感覺認識論都是可以證明這種觀點的。
關(guān)鍵詞:宗教體驗;認識論;古蘭經(jīng)
威廉·奧斯頓在《宗教體驗與宗教信仰》一文中總結(jié)出:與感覺經(jīng)驗的認識論相比較,宗教經(jīng)驗的認識論有同樣的認識論水準,但有論證上的差別。前者的有效經(jīng)驗包括證實的標準和可預見性;但完全不同于這些方式的上帝卻能夠成為宗教經(jīng)驗的標準,基督教認知實踐與知覺實踐沿著相同的認識論水準。那些服從后者的人不能囊括前者。[1]我們可以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考察宗教體驗能否為宗教信仰提供根據(jù)和基礎(chǔ),能否用宗教體驗來證明宗教信仰,或者說讓他變的合理。
首先我們可以提出,宗教體驗能否為宗教信仰提供一個直接的證明?!罢缫簧裾撟诮趟J為的,上帝正在做某種指向體驗主體的事情——上帝正向他言說,賦予他力量,照亮著他,賦予他勇氣,指引著他,在存在中支持他,或者說正在向他顯現(xiàn)。這種信仰觀念是否能由體驗直接證明取決于在一個信仰中獲得證明意味著什么。假定如果存在著某種與我的信仰p事實相關(guān)的東西,那么我在相信p時得到證明?!盵2]比如我作為一個穆斯林,從小被要求不能吃豬肉,因為我知道,“血、豬肉、自死物、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保ā豆盘m經(jīng)》6:145)[3]你們可以吃真主所賜給你們的佳美的食品,當感謝真主,如果你們只敬拜真主,那么他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流血、豬肉,以及誦真主以外的名義宰的……你們不要信口胡謅說∶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以假借真主之名而造謊,造謊者決不能成功。(《古蘭經(jīng)》16:116)[4]“有正信的人們??!你們可以吃我賜你們的佳美的食品,當感謝真主,如果你們只敬拜真主,那么,真主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流血、豬肉,以及不念真主之名所宰殺的…… ”(《古蘭經(jīng)》2:172-173)[5]這是《古蘭經(jīng)》中明確要求的。而從現(xiàn)代的角度來看,吃豬肉是對身體有一定影響的,遵守不吃豬肉這一條戒律,是對身體有幫助的,所以我可以認為,在我的認知里,不能吃豬肉是真實存在的,而且與我的信仰相關(guān),那么我信仰伊斯蘭教就得到了證明。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體驗是很廣泛的存在的。
我作為一個從小在穆斯林家庭中長大的人,從小就有一個強烈的宗教體驗的環(huán)境。在穆斯林家庭中,家長是穆斯林,那么百分之九十九的小孩也會是穆斯林,因為家長會從小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比如你是穆斯林,你只能信仰真主,真主是這個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你讀《古蘭經(jīng)》,做禮拜,封齋都是為了取得真主的喜悅,這些從小耳濡目染的思想不僅僅是完全呈現(xiàn)在眼前的(因為家長就是這么做的),而且也對孩子的內(nèi)心觀念產(chǎn)生著影響,孩子會完全沒有懷疑的去相信家長所說的,會把這些當成是這個世界的真理,不去懷疑,不去思考其中的原因。就就論證了文中作者所說的,這些宗教體驗的確為我們的宗教信仰提供了基礎(chǔ)。再如上文中提到的不吃豬肉,同理這也是我們從小就有的宗教體驗,上文中已經(jīng)解釋過,這件事足夠證明我所信仰的宗教信仰,也讓其變得合理。再如向真主祈禱,和所有一神論宗教一樣,伊斯蘭教也認為真主是全能、全知、全聽的,一個人向真主祈禱,真主是可以知道的,根據(jù)你祈禱時的虔誠程度等各種復雜因素(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也是我們無法理解的),真主會應(yīng)答你的祈禱,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宗教體驗是可以為宗教信仰提供根據(jù)和基礎(chǔ)的,因為《古蘭經(jīng)》中已經(jīng)明確提出了這一點:你們的主說,你們要祈禱我,我就應(yīng)答你們。不肯崇拜我的人,他們將卑賤地入火獄。(《古蘭經(jīng)》赦宥者章第60節(jié))[6]“如果我的仆人詢問我的情狀,你就告訴他們,我確是臨近的,確是應(yīng)答祈禱者的祈禱的。當他們祈禱我的時候,教他們應(yīng)答我,信仰我,以便他們遵循正道?!保ā豆盘m經(jīng)》黃牛章第186節(jié))[7].
《古蘭經(jīng)》中的規(guī)定是每個穆斯林必須遵守的,這體現(xiàn)出了伊斯蘭教的哲學,它體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的宗教信仰。在現(xiàn)代神學發(fā)展的道路上,指引神學發(fā)展和貢獻理論基礎(chǔ)的,大多數(shù)為宗教社團內(nèi)部的中高級知識分子。因為他們的理性、正直和懷疑、探求以及批判精神,是神學前進發(fā)展的動力。這中間的少部分人,在信仰的道路上更加激進的邁出了步伐。他們從宗教神學體系的不可證偽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自證原理——即不再用理論推理去探求神的存在意義,如果你信他,就可以真實的感受到他的存在,以及他對你人生的神圣意義。而當你去用理論探求他的存在的時候,事實上你已經(jīng)違背了“你信他”的理論前提。在放心去信時候,在滿足了前述“自證性原理”的基礎(chǔ)之上,他們感受到了莫大的榮耀和喜樂,因此他們最終“心里相信,口里承認”,比如楊小凱。而另外的一部分人,堅持宣稱這不過是一種心理學的把戲罷了。
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宗教體驗是一個歸因的認知現(xiàn)象,不單單有直接情感,也有有關(guān)于個人體驗宗教來源的歸因的主張,目前有關(guān)于情緒的認知和非認知的觀點,雖然略顯簡單,但這種觀點在宗教體驗的實證研究中仍然起著主導作用。這些研究表明,宗教體驗與人的幸福感、情緒等有關(guān),這些都是我們后天得來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的感性知識也是不同的。人生下來后就像一塊白板,是沒有感性認識的,在后天的環(huán)境影響下,人才會對這個世界有感知。所以人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環(huán)境決定的。對宗教的感知也是如此,在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下,人對某種宗教會產(chǎn)生自己的認識,當然上文所說的父母對孩子的宗教信仰方面的教導是起主導作用的。在產(chǎn)生了自己對宗教的感知之后,人會對這種宗教做出自己的評價,每個人的感知不一樣,做出的評價也會不一樣,所以我覺得感覺認識論對宗教信仰的確定沒有明確的影響,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看法。而這些觀點,并沒有對宗教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所以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都是可以得到宗教體驗的,也可以體會其中體現(xiàn)的宗教信仰。
參考文獻:
[1]威廉·奧斯頓,《宗教體驗與宗教信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威廉·奧斯頓,《宗教體驗與宗教信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古蘭經(jīn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4]《古蘭經(jīn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5]《古蘭經(jīn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6]《古蘭經(jīn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7]《古蘭經(jīn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馬克善(1996-),男,甘肅臨夏人,中央民族大學2015級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宗教學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