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艷
【摘 要】目的:分析供應室護理工作中的風險及防范。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 2018年1月我院供應室護理工作中風險問題的發(fā)生情況為基礎對照,并針對制定的相關防范對策應用于 2018 年1月至 2019 年1月,統(tǒng)計觀察其風險問題的發(fā)生情況,并與之前作對比分析。結果:兩組對比顯示,在供應室護理工作中實施風險防范對策后,其風險發(fā)生情況明顯減少,效果尤為顯著(P< 0.05)結論:供應室護理工作中的常見風險及防范對策,促進了風險問題的減少, 提升了護理護理服務質量。
【關鍵詞】供應室護理;風險隱患;防范;對策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and prevention of nursing work in supply room.Methods Based on the occurrence of risk problems in nursing work in supply room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the relevant preventive measures were applied to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The occurrence of risk problem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ones.Result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in the supply room nursing work, the risk occurrenc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effect wa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 The common risk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the supply room nursing work promoted the reduction of risk problems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service.
Key words: supply room nursing; risk hidden danger;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R1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1
目前,隨著國家相應衛(wèi)生法規(guī)的完善和人民權益保護意識的提高,醫(yī)院必須加強風險控制,在各個環(huán)節(jié)落實。供應室負責對醫(yī)院內所有設備和物品進行消毒,為患者提供服務,一旦稍有疏忽,極有可能使物品的消毒工作發(fā)生泄漏,造成不必要的感染。
供應室經(jīng)常為臨床教學、醫(yī)療和科研提供最基本的醫(yī)學相關文章,在醫(yī)院工作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供應室護理工作一旦出現(xiàn)風險問題,就會引起醫(yī)療事故、糾紛等一系列惡性問題。對我院供應室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護理風險進行分析,根據(jù)其發(fā)生因素制定預防措施;并將這些預防措施實施到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觀察風險預防措施實施后護理風險的發(fā)生情況,以便總結實施效果。
1 研究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 2018年1月我院供應室護理工作中風險問題的發(fā)生情況為基礎對照,并針對制定的相關防范對策應用于 2018 年1月至 2019 年1月,統(tǒng)計觀察其風險問題的發(fā)生情況,并與之前作對比分析。
2 風險問題及防范對策
風險防范意識薄弱。許多醫(yī)院的供應室都存在這種情況。供應室的護士認為不與病人打交道就可以避免醫(yī)療糾紛。然而,這種理解顯然是錯誤的。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供應室護士法律意識淡薄。病人使用的所有物品由供應室提供。一旦出現(xiàn)錯誤,很可能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威脅。因此,室內護士的供給需要深化對風險防范的認識。
2.1 常見風險
2.1.1 供應室護理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差、法制保護觀念淡薄。
供應室護理工作雖不直接服務于患者,但通過其滅菌及發(fā)放的無菌醫(yī)療物品會直接用于患者,因此,一旦供應室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不強、法制保護觀念淡薄,則很容引發(fā)風險問題的發(fā)生,造成醫(yī)療糾紛事件。
2.1.2 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欠缺。
供應室護理工作中重要的一塊就是消毒工作,如果人員未經(jīng)過嚴格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培訓,會引發(fā)很多風險問題,如:滅菌工作中的物品擺放不當、操作不規(guī)范會造成滅菌不徹底、滅菌失敗等問題發(fā)生。
2.1.3 日常清洗、消毒及滅菌等工作流程不完善。
①回收和下發(fā):此環(huán)節(jié)中,直接性接觸未處理的污染醫(yī)療器具較多且細菌種類繁多,一旦將回收污染物品和下發(fā)的無菌物品混集,則極易形成交叉感染;而且容 易混淆下發(fā)物品,造成物品發(fā)放錯誤等。
②清洗:醫(yī)療器具的清洗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消毒液或酶洗液的使用濃度不夠、浸泡時長不足、刷洗不精心、漂洗不充分、水漬未擦干等問題,可直接影響滅菌效果,易導致交叉感染。另外,如果選擇的化學消毒劑不當,還可引發(fā)皮膚過敏、毒性反應等風險,給患者及醫(yī)院人員均帶來傷害。
③物品存放:無菌物品的儲存環(huán)境中如果混有不潔、過期品、非無菌品等,則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形成交叉感染;如在存放無菌物品時,因不認真核對標簽而造成貼錯標簽或放錯保存地點等,也是引發(fā)風險的常見隱患。另外,物品的存放條件要符合標準,否則會使物品失效或污染等,可帶來不容忽視的風險。
2.1.4 各種記錄的書寫及管理不規(guī)范、不嚴謹。從法律角度上講,供應室護理工作記錄是責任判決的依據(jù),也是避免法律責任的重要證據(jù)。
2.2 防范對策。
針對這些風險問題,本院制定的防范對策有:
2.2.1 提高安全護理意識。
堅持進行法制教育,樹立安全護理意識,增強應用法律、法規(guī)進行自我保護的觀念,提升對風險因素及后果的認識。
2.2.2 強化專業(yè)知識學習與技能培訓。
強化專業(yè)知識學習與技能培訓,例舉以往醫(yī)療糾紛案例,吸取經(jīng)驗教訓,針對工作缺陷進行防范對策的制定及分析。
2.2.3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當中,建立好完成的工作機制,可以很好地監(jiān)督其工作。
與此同時,還可以對其管理工作進行定期的監(jiān)督,避免出現(xiàn)工作漏洞。還可以在科室之中設置意見書,定期查看意見書,對其進行歸納。
2.2.4 其他。
另外,還要不斷完善風險A管理制度、制定規(guī)范性操作流程以及重點監(jiān)督各項防范對策等。
3 結果
經(jīng)對比顯示,在供應室護理工作中實施風險防范對策后,其風險發(fā)生情況已明顯減少,效果尤為顯著(P< 0.05),見表 1。
3 討論
綜上所述,對醫(yī)院供應室進行風險評估,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以更好地消除隱患,增強醫(yī)務人員的風險意識,嚴格檢查消毒物品的質量。在護理工作中,必須嚴格改進管理、人員和程序。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2019年供應室風險管理后的風險概率和護理質量有顯著提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采取相關措施后,室內風險事件的供給大大減少。更有效地降低風險發(fā)生的概率,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丁文娟.醫(yī)院供應室護理工作的風險防范及對策[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23):176+184.
張碧.供應室護理工作中的潛在風險及防范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7,33(06):155+157.
陳靜.供應室護理工作中常見風險及防范措施探索[J].中國處方藥,2015,13(03):135-136.
孔慶莉.醫(yī)院供應室護理工作的風險防范措施及對策[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21):295-296.
Yu Lijun.Common risk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nursing work in hospital supply room[J].Seeking medical advice (second half month), 2012, 10 (11): 257.
Zhao Zhijuan.Risks and precautions in nursing work in supply room[J].Chinese Medical Guidelines, 2012, 10 (09): 316-317.
[7 Zheng Guoqin, Ren Aihua.Risks and precautions in nursing work in supply room[J].Primary Medical Forum, 2010, 14 (32): 1019-1020.
Lin Ruiyun, Li Chuping.Risk Hidden Dange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Nursing Work in Supply Room[J].Chinese Medical Guidelines, 2010, 8 (15):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