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摘要: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是哲學體系的一部分,是一門思辨的學科,與心理學、歷史、文藝學、神話學方面的聯(lián)系都十分緊密。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美學分析,首先要從這一文明的歷史歷程入手,順著其文化脈絡以及審美形式的變化,分析其美學理念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美學 日本 文化
美學是文化、地域等因素下生成的綜合產物,因此,東西方的美學理念就可以說是大相徑庭。西方的美學理念往往強調理性,積蓄的情感爆發(fā)力與視覺沖擊。從英國的經驗主義美學,德國的理性主義美學,法國的啟蒙運動美學等中我們都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西方的美學崇尚科學分析精神,旨在研究美的本質,他們習慣用抽象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藝術概念來表現(xiàn)藝術作品,尋求不斷地打破與超越,“理性”思維可以說貫穿著他們的價值觀念。而東方美學則調動了更多的“知性”氣息。以中國為例,縱觀中式美學,可以說其是儒道釋三家精神體論系統(tǒng)共同造就的,儒家的中庸之道下強調的和諧之道,以及道家所追求的天地萬物,道法自然的美學觀念,及禪宗賦予美學文化的出世求悟的思想,造就了如今中國藝術的基本審美文化價值。同樣的東方思想在深受中國禪宗文化影響的日本的三大主流美學文化——物哀、幽玄、侘寂之中也有極好的體現(xiàn)。
物哀之美
物哀的日語發(fā)音為もののあわれ,表面意思來看也就是事物的哀,物是被欣賞的客體,哀是賦予它的審美情感?!鞍А弊值氖褂秒m然能夠幫助現(xiàn)代人理解這個詞中賦予“物”這一意象的憂愁悲憫的性淡氣息,但是在最初,它的含義并不是哀傷,而是代表人的各種情感。物哀中“哀”本意為感嘆詞,“?。。àⅲ焙汀鞍希à悉欤?,在我理解來看基本相當于中國的“噫吁嚱”和“嗚呼哀哉”。日本的三大主流審美中,物哀這一美學意識應該是最被人所熟知的,也是出現(xiàn)最早的,在平安時代(約公元794-1185年),《源氏物語》的作者將當時出現(xiàn)的日本文學的本質以“在于物哀”一次作為歸納,這是物哀一詞首先被提出。當時由于缺乏嚴謹?shù)目茖W理論知識以及對自然現(xiàn)象的不正確認識,人們無法理性的對待生老病死的所謂不吉利、不夠雅致的事情,這種時代文化的長期熏染之下的人們,開始模糊了對于理性審美的掌控,對待事物的情感逐漸變得敏感起來,達成了物我情三者之間的統(tǒng)一,也就孕育出了我們所說的物哀這一文化。這一由《源氏物語》引出的文化思想幾乎統(tǒng)領了整個日本審美的宗旨。不同于中國黛玉葬花式的寓情于物,日本美學中物哀之意更強調是人在接觸外部世界時的真情流露,是主體“我”與客體“物”達到的情感共振,它不僅是情感或者心理的表達,也是將“靜觀”從特定對象延申至更加廣闊的存在的能力。
幽玄之美
平安時代之后的鐮倉時代(約公元1185-1333年),禪宗開始傳入日本,在其影響下,日本的感性審美逐漸向更深入的精神層面轉化,產生了“幽玄”美學。禪宗美學并沒有擺脫悲觀的佛教美學幻論的影子,對世界仍然是一種消極的虛妄的態(tài)度,認為再美麗的事物都不過是永恒時間面前的短暫存在,是無盡輪回中的曇花一現(xiàn),這種思想決定了幽玄的哀怨與枯寂這種審美傾向,是極少主義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一。
鐮倉時代的乾山水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漸成型,乾山水,也就是我們當代熟知的枯山水,是日本獨有的禪宗庭院中必不可少的景致,也是幽玄美學的最具代表性的體現(xiàn)。作為山水庭院,枯山水舍去了水體、橋木、建筑、島嶼等元素,僅留白砂象征水體,用耙出的紋理代表水勢動態(tài),以石塊代表島嶼,以草坪代表大千世界。這種造物形式將禪宗美學的極少主義特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大面積的余白正好印證了禪宗的“悟”,對山水的意境,完全靠觀者的悟性與聯(lián)想,這種對自然的追求的空寂之感,正是幽玄之美的精妙之處。
侘寂之美
“侘”與“寂”這兩個詞,早在禪宗傳入日本之前,就已經包含了獨特的美學含義,“侘”是一種謙卑清簡的心境,給人以蒼涼孤寂之感,是一種對自然的感悟,對遺憾質樸之美的欣賞。“寂”在日本最早出現(xiàn)的和歌詩集《萬葉集》中表達的是觀者對精美事物因時光流逝而逝去的黯然銷魂之情。在審美情感上具有孤寂沉郁的悲涼的審美傾向。這一美學在日本禪宗逐漸成熟的同時也趨于完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不強求事物的完美,體會殘缺遺憾帶來的禪宗之道,追尋事物的本質,接受并保留世間的不規(guī)則性,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負面性。從哲學上來講,也就是說人要有侘寂的格局,以獨立的,獨特心性來打破客觀環(huán)境的制約,樹立自得灑脫的思想境界,保持對美的獨特感受力。
十九世紀起,西方開始有更大范圍的對東方的世界的探索,并對其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東方的美學思維也逐漸對西方各領域的藝術家、設計師、手工從業(yè)者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樣,當下的日式美學在不斷的時代更迭之下,在戰(zhàn)爭,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下,也開始雜糅進西方的審美理念,演變成了新的現(xiàn)代生活美學?,F(xiàn)代極簡主義的日本設計,正是物哀、幽玄、侘寂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再現(xiàn),這一設計風格下的作品脫俗素簡、給人以自然、靜寂之美。讓人們感受到作品張力的同時,也表達了本心,獲得了對自然的深層體悟,這也就是日式美學的超然之處吧。
參考文獻:
【1】《美學基礎》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高賢波
【2】《傳播美學導論》 ?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 姚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