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 要:2018年11月26日,出生即能抵抗艾滋病的雙胞胎基因編輯嬰兒宣布在中國健康誕生?!盎蚓庉媼雰骸币皇滦己笠齺矶喾劫|疑,也由此引爆輿論。媒體對這一突發(fā)新聞都進行不同程度的報道,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突發(fā)新聞的深度挖掘采訪工作?筆者結合此案例的相關媒體報道,站在新聞工作者的角度,進行了分析闡述。
關鍵詞:突發(fā)新聞;深度采訪;基因編輯
2018年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于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被編輯,她們出生后即能抵抗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宣布后引來多方質疑,質疑的內容集中于該項研究涉及的倫理問題以及其必要性和安全性問題。也由此引爆輿論。
以此案例的相關媒體報道,就如何做好突發(fā)新聞的深度挖掘采訪,筆者淺析如下:
確定采訪主題時,要有獨家角度。例如新京報在《科技部:“基因編輯嬰兒”被明令禁止》的報道中,選取了“基因編輯嬰兒”的合法性進行報道,為受眾驅逐疑云,從而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同時須確定采訪的主題思路,并圍繞這一主線,交談時務必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從表及里的層層推進,潛移默化的層層滲透。不能想著一蹴而就,一定要理順故事情節(jié),記者必須通過采訪解答受眾的疑慮,還原所設計事件的真相。
找到關鍵人物并挖掘人物故事。此案例的主人公是賀建奎。科技日報2018年11月28日的報道《賀建奎對自己的研究“成果”致歉:愿意用下半輩子去負責》在這一點就做得很好。報道通過概述賀建奎的發(fā)言會,引用記者、觀眾以及其他參會者與賀建奎的對話等來真實還原在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的千人大會堂內的會議現場場景,從而為受眾揭示最真實的事件主人公形象。
抓住人物特點。在此案例中,賀建奎是一位科學家,其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就是抓住人物特點很好的切入。由于賀建奎只接受了美聯社的獨家專訪,通過鈦媒體團隊編譯的該事件發(fā)酵前美聯社對賀建奎的專訪,我們可以體會到這點。他說:“我相信這會幫助到那些家庭和他們的孩子?!比绻l(fā)了意外的副作用或傷害,“我會像他們一樣痛苦,這完全是我自己的責任。”①
追問精彩引語,捕捉動人細節(jié)。精彩引語的追問可以側面反映被采訪者的引語語境,從而有助于受眾更全面的理解新聞事件以及人物特性。另一方面,類似于表情、手勢等細節(jié)的捕捉可以使被采訪者的心理變化生動的體現出來。上文中提到對賀建奎的專訪,其中有許多記者的追問,以及其他學者的質疑,當問題在精彩的部分被追問出來時,事件主人公的回答就是受眾最接近他內心的部分,也正在深度挖掘采訪最有價值的點。
記者要有豐富的知識體系,要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對于突發(fā)事件所涉及的領域,記者本身要迅速學習并且可以準確的給受眾發(fā)類似于普及知識的相關報道,以此幫助受眾理解新聞突發(fā)事件,同時起到舒緩輿論的功效。例如2018年11月27日10:32:47,新京報網發(fā)布的名為《"基因編輯嬰兒"試驗:罔顧生命倫理,談何歷史突破》的報道,其中就解釋了“生物醫(yī)學領域的“基因理論”是怎么發(fā)展出來的?”,“作為一項致力于改善人類身體健康的技術,為什么基因編輯技術必須慎重處理倫理問題,并常常迎來爭議?”②等相關專業(yè)知識,受眾能夠正確的認識事情本身,理解其意圖,自然會減少輿論的壓力,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
總之,做好突發(fā)新聞的深度挖掘采訪工作是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筆者身在校園,缺少較多的實踐經驗,通過對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相關媒體報道的分析,得出以上啟示,希望對于做好突發(fā)新聞的深度挖掘采訪工作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美聯社獨家采訪賀建奎:如果引發(fā)了意外的副作用或傷害,我會像他們一樣痛苦》http://www.tmtpost.com/3612162.html.2018年11月27日
[2]《"基因編輯嬰兒"試驗:罔顧生命倫理,談何歷史突破》http://www.bjnews.com.cn/culture/2018/11/27/525234.html.201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