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磊?
摘要:我國的文物種類繁多,每種文物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病害,這些病害的存在嚴重威脅著文物的安全長久保存,因此亟需進行文物病害調(diào)查及處置。對于每個種類的文物,其修復技術方法都不盡相同,需要區(qū)別對待,有針對性的修復保護。通過梳理、介紹各類文物的修復保護步驟,詳述其中的重點問題,對文物修復保護工作者提供一些必要參考。
關鍵詞:各類文物;修復保護;步驟
我國地大物博,館藏文物和出土文物種類和數(shù)量都極其巨大。由于文物修復保護人員人才有限,加之早期文物保護修復技術所限,以及一些文物保護單位保藏條件不能盡善盡美。從而導致一些出土的文物雖經(jīng)初步修復,但如今仍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有些甚至成為了文物安全的重大隱患,因此亟需進行文物病害調(diào)查及處置。然而,對于文物的修復保護,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真對每種材質(zhì)、種類以及各類病害的文物有相應的針對性的修復保護措施以及步驟,這就需要我們較為清除的了解各類文物修復保護的步驟。
一、各類文物存在的一些病害舉例
對于玉石質(zhì)這類本體較為穩(wěn)定的文物,當前的主要問題出現(xiàn)在修復時使用的膠黏劑,膠黏劑的老化會造成失效的現(xiàn)象,使得這些文物隨時有可能散開甚至崩塌,造成嚴重的二次傷害。此外,由于一些玉器在膠黏劑失效后為預防散開,不得不整體平貼在了有機玻璃板上。再次修復時還須考慮使用恰當?shù)姆椒ㄈコ衩嫔系拇竺娣e粘接痕而不傷及文物本體。
陶瓷質(zhì)文物的最嚴重問題也是膠黏劑老化。由于陶器普遍體大而質(zhì)重,膠黏劑失效后已明顯出現(xiàn)了開裂的情況,隨時可能垮塌。
未經(jīng)處理的鐵質(zhì)及銅質(zhì)文物在出土后容易發(fā)生進一步的銹蝕。對于有銘文的金屬器物,這些銹蝕有可能會進一步損害銘文。多種金屬復合的文物其特殊結構容易造成電化學腐蝕,在其外部開裂后外界水汽氧氣可自由進入侵蝕內(nèi)部芯體,內(nèi)部生銹時體積膨脹又進一步撐大裂口,如此造成惡性循環(huán),如不加以制止,文物的命運堪憂。
竹木漆質(zhì)文物主要的病害發(fā)生在脫水和吸水的過程中。由于竹木材各方向以及木質(zhì)和漆層在不同含水率下的脹縮系數(shù)不同,造成了文物本體的開裂以及漆皮的起翹。個別器物,例如紅漆盒底的表面出現(xiàn)了疑似的霉斑。霉菌的生長會使木質(zhì)嚴重降解。此外,竹簡在紫外線和氧氣共同作用下,較出土時色澤加深。
骨角牙質(zhì)文物在干濕度變化時也會發(fā)生輕微的脹縮,造成文物本體分層開裂,以致逐層剝落。
二、各類文物具體修復保護步驟
(一)陶瓷器
① 清理
對陶瓷器表面沉積物進行清理。軟質(zhì)沉積物可用蒸餾水清洗,硬質(zhì)沉積物需軟化后再小心剔除。清洗過程以機械清洗為主,考慮到陶瓷器質(zhì)地較脆弱,一般采用手工清理,對特別硬質(zhì)且有危害的沉積物可采取打磨機或潔牙機清理。
② 脫鹽
根據(jù)器物本身酥堿程度以及分析測試結果判斷器物是否需要進行脫鹽處理。在進行紙漿法脫鹽前,需先對紙漿含鹽量進行檢測,確定其在安全值之下,方可將宣紙打碎,浸于蒸餾水中攪拌成紙漿。以紙漿敷裹住器物表面,穩(wěn)定一段時間后,再更換新鮮紙漿,直至紙漿浸出液的含鹽量低于安全值或連續(xù)三次保持穩(wěn)定。
③ 去除不當修復
對一般膠類粘接劑,小件器物可浸泡于丙酮溶液中,大件器物以丙酮溶液擦涂粘接處,以去除粘接膠;對環(huán)氧樹脂類粘接劑,以環(huán)氧樹脂去除劑涂布于粘接處清除[1]。除去后以丙酮溶液清洗岔口,保持斷茬處清潔,以利于之后的修復。
④ 加固
以2%-5%的Paraloid B72乙醇溶液或低濃度的環(huán)氧樹脂膠乙醇溶液對陶器進行加固。小件器物可采用浸泡法,大件器物可采用涂刷法或噴涂法。
⑤ 拼對粘接補配
將可以拼對成形的器物殘片拼對粘接,粘接劑采用丙烯酸樹脂粘合劑,補配劑采用環(huán)氧樹脂膠+砂土或者滑石粉。補配時注意與器物原件明顯區(qū)別。
(二)金屬器
① 除銹
對于鐵器,如遇結構疏松的浮銹層,應盡量剔除,以防止其繼續(xù)吸收水分對基體造成腐蝕,而對于質(zhì)地堅硬、結構緊密的穩(wěn)定銹蝕層,可盡量保留,以避免去除過度對基體造成損傷,無害銹的保留也對基體起一定的保護作用。
對于銅器,應將表面綠色粉狀銹及其下灰白色蠟狀物全部剔除。
在清理金屬表面銹蝕層的過程中,可采用手術刀手工清理,如銹蝕質(zhì)地堅硬難以去除,可用潔牙機進行機械清理[2]。
② 脫鹽
對于鐵器,可采用紙漿法脫鹽。將含鹽量在安全值之下的宣紙打碎,浸于蒸餾水中攪拌成紙漿。以紙漿敷裹住器物表面,穩(wěn)定一段時間后,再更換新鮮紙漿,多次操作直至紙漿浸出液的含鹽量低于安全值或連續(xù)三次保持穩(wěn)定。
對于銅器,以倍半碳酸鈉溶液浸泡,以置換出有害離子,為加快反應速度,可使用超聲波清洗儀,但在使用前應對器物的穩(wěn)定性作以評估,防止不必要的損傷。
③ 緩蝕
以苯并三氮唑(BTA)作為青銅緩蝕劑,鉬酸鹽硅酸鹽無機復配液作為鐵器緩蝕劑,對小件器物采用浸泡法,大件器物采用噴涂法或敷涂法。緩蝕保護應注意使器物與緩蝕劑作用完全,需控制反應時間。
④ 封護
以2%-5%的Paraloid B72乙醇溶液作為封護劑,用軟毛刷蘸取封護劑均勻涂刷于器物表面,封護操作過程需涂刷全面,避免遺留未涂刷處加速局部腐蝕。
⑤ 粘接、補配
金屬器斷裂處可用丙烯酸樹脂粘合劑粘接,殘缺處需先行評估是否有補配必要。如不影響器物力學穩(wěn)定性,可酌情不作補配,如對器物整體的力學結構產(chǎn)生影響,可以環(huán)氧樹脂膠調(diào)合礦物顏料作為補配劑,填補殘缺,但補配處需注意與器物原件明顯區(qū)別。對于保存狀態(tài)及基體銅質(zhì)好的器物,盡量制作金屬補配件進行補缺,以提高修復的耐久性。厚壁的青銅器可以采取石膏翻模,鑄造鉛錫合金的補配件完成補缺,補配件可以直接鑄接在殘缺部位,也可以粘接在殘缺部位。而對于薄壁的器物,則使用鈑金工藝將厚度適中的銅皮加工成造型合適的補配件進行補缺[3]。
⑥整形
對于變形嚴重,影響器物審美價值、安全保存及展覽效果的文物,采用模具夾持等整形工藝,使變形部位緩慢復原,不采用對文物破壞較大的鋸解整形,使整形過程對器物的損傷降到最低程度。而對于器物上一些局部的變形,如小面積凹陷等,既不影響器物展示、也不影響器物的整體穩(wěn)定性及長久安全保存,則盡量不進行干預。
⑦碎片的連接
主要通過使用粘接等辦法,將破碎的器物殘片連接起來,使用環(huán)氧樹脂作為粘接劑。
⑧做舊
為了使修復過的文物能夠更好地構建其完整性,不影響文物的審美價值及展示效果,經(jīng)過粘接、補缺的部位需要進行做舊處理,模仿銹蝕物的顏色和質(zhì)感,使修復過的器物有更好的整體性,恢復器物的生動氣韻。然而為了修復過的部位具有一定的可辨識性,在器物底部、不容易看到的內(nèi)壁,應該使修復痕跡能夠較為輕易的被辨別。做舊使用傳統(tǒng)的酒精漆片作為調(diào)色劑并使用礦物顏料粉進行著色,此外還可以使用硝基清漆等材料模仿特殊質(zhì)感的銹層。
(三)竹木漆器
① 清理
對有表面污染物的竹木漆器,可以軟毛刷或毛筆蘸取蒸餾水輕掃器物表面,以除去泥土、積塵等污物[4]。如器物之上有霉菌滋生,需在蒸餾水中添加消毒液。清理時注意沿相同方向慢慢撥掃,不可大力或來回清洗。
② 漆膜回貼
以5%的BA-154丙烯酸乳液作為回軟劑軟化漆膜,待漆膜回軟后,根據(jù)實際狀況提高丙烯酸乳液濃度至10%-15%,以此作為粘接劑將漆膜回貼于胎體表面。
③ 脫色
對于變色較嚴重的竹木器,將其浸泡于5%的連二亞硫酸鈉溶液中,根據(jù)色澤變化控制反應時間,待脫色完畢以蒸餾水清洗。
④ 脫水
對竹木漆器保存狀況進行評估,將需作脫水處理的器物以醇醚連浸法進行脫水處理。
⑤ 粘接補配
斷裂處以環(huán)氧樹脂膠粘接,對殘缺處需先行評估是否有補配必要。若確實有補配需要,以竹木材補配殘缺處,注意與器物原件明顯區(qū)別。
(四)玉石器
① 去除不當修復
對一般膠類粘接劑,可將器物浸泡于丙酮溶液中以去除粘接膠;對環(huán)氧樹脂類粘接劑,以環(huán)氧樹脂去除劑涂布于粘接處清除。除去后以丙酮溶液清洗岔口,保持斷茬處清潔,以利于之后的修復。
② 粘接、補配
斷裂處可用丙烯酸樹脂粘合劑粘接,殘缺處需先行評估是否有補配必要,如確實有補配的需要,可以環(huán)氧樹脂膠調(diào)合礦物顏料作為補配劑,填補殘缺,但補配處需注意與器物原件明顯區(qū)別。
(五)骨角牙質(zhì)文物
① 清理
對骨角牙質(zhì)文物表面沉積物進行清理。軟質(zhì)沉積物可用蒸餾水清洗,硬質(zhì)沉積物需軟化后再小心剔除。由于該類文物多見酥粉病害,因此清洗過程需特別仔細。
② 去除不當修復
對一般膠類粘接劑,可將文物浸泡于丙酮溶液中以去除粘接膠;對環(huán)氧樹脂類粘接劑,以環(huán)氧樹脂去除劑涂布于粘接處清除。除去后以丙酮溶液清洗岔口,保持斷茬處清潔,以利于之后的修復。
③ ?加固
采用5%的羥基磷灰石水溶液及0.5%的膠原蛋白水溶液作為加固劑,以浸泡法對骨角牙質(zhì)文物進行加固。
④ ?拼對粘接補配
將可以拼對成形的文物殘片拼對粘接,粘接劑及補配劑均采用環(huán)氧樹脂膠+礦物顏料。補配時注意與器物原件明顯區(qū)別。
(六)其它
在保護修復工作之前,需先進行保存狀態(tài)評估,如保存狀態(tài)較為穩(wěn)定,不宜添加外界干擾,可進行簡單的清洗、更換保存容器等工作。如病害嚴重,亟待保護,則根據(jù)文物實際質(zhì)地、病害程度擬定合理的保護修復方案,再進行操作。
三、結語
修復保護是認知器物信息、闡釋并展示其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的手段。通過文物保護與修復,使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及科學價值得以體現(xiàn),修復保護過程中,不得改變文物原貌,不得隨意在文物上增減信息,更不能在修復過程中加入修復者的主觀想象。通過修復保護處理,應使文物得以更加安全和長久的保存,并且修復過的文物要具有可再處理性。對文物的修復保護,要盡量做到最小干預。
修復保護處理不能給文物的長久安全保存帶來隱患,要使用安全性、耐久性良好的材料。修復保護過程中要使文物上的信息盡量多的得以保存,以便器物的價值得以更好地發(fā)掘及進一步的研究。保護過程中使用的加固劑、封護劑及粘接劑等材料要有良好的可再處理性,當材料老化后便于替換更好的新材料。
參考文獻:
[1]趙丹丹.我國古陶瓷修復中修復材料應用的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3.
[2]朱磊,劉彥琪.江蘇東??h博物館藏青銅器的修復保護[J].東方博物,2016(01):107-114.
[3]劉彥琪.薄壁殘缺青銅器的補全工藝研究[J].文物修復與研究,2016(00):127-132.
[4]任曉磊,黃槐武,李永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館藏羅泊灣漢代漆木器修復保護[J].中國生漆,2018,37(04):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