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麗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因其語言富有張力而耐人尋味。批注則可以幫助學生咀嚼語言,讀懂文字背后的秘密。本研究以筆者執(zhí)教的《記承天寺夜游》為例,講授了通過批注促使學生思維拔節(jié)的方法。
圈點批注,古已有之。宋朝著名學者朱熹讀書時十分喜歡在書上做各種記號,初讀、再讀、三讀都用不同顏色的筆圈點勾畫,他認為這樣才能“漸漸向里尋到那精英處”。毛澤東讀二十四史做批注的例子更是被傳為佳話?!安粍庸P墨不讀書”是古人崇尚的閱讀習慣。如今,只有讓學生批注,才能讓他們透過文字與文本對話,從而在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獲得審美體驗。
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標準》)中提出,語文素養(yǎng)是指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批注式閱讀是弘揚中華文化、凸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有效的方式。下面我結合《記承天寺夜游》一課談一下我是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的:
《記承天寺夜游》作于蘇軾被貶黃州之時,他借描繪月夜美景排遣自己被貶謫的苦悶,同時也流露出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全文僅僅85個字,但一字千金,課文精美,精在短小精悍,精在結構靈動,精在對月色的描寫,精在豐富的情感和波瀾起伏的情感變化。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曾對蘇東坡在黃州時的文學作品做出這樣的評價:在黃州他給天下寫出了四篇他筆下最精的作品。
一、課前于疑問處批注
在講授新課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了自主翻譯的預習作業(yè),要求學生在不理解的字詞或不會翻譯的句子旁做批注。課堂上在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之后先從解決學生的疑問開始,因為學生層次不同學生就會有不同的問題,我先讓學生小組討論解決疑難,記錄下自己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之后全班解疑。我班有一名學生的批注是這樣寫的:“水中藻荇交橫”中的“交橫”是何意?是水草長得很茂盛嗎?能寫出這樣的疑問式批注,證明該學生是在認真思索,能提出如此問題,可見其思維層面已經不止局限在對字詞意思的理解上,他開始主動探究其深層含義,這就是思維的逐步發(fā)展。
二、課中于精彩處批注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歷來為人稱道,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的姿態(tài),仿佛觸手可及。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
文章雖僅有85個字,但言簡意豐,情感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所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筆者讓學生思考:你從文中哪些字詞中看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并把自己的發(fā)現批注在書上。目的是想放開手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讓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將讀書與思考完美結合。結果令人意外的是學生們的批注不僅把握住了字詞透露出的情感,甚至批注語言精彩紛呈。班里有一名學生這樣寫道:“念”寫出了心中短暫的孤寂,一轉念間,張懷民躍上心頭,“尋”寫出了作者去找好友的難以言表的快樂。月色常有,知音相伴,豈非一大快事?這樣優(yōu)秀的批注語言流淌開來,真實而自然,這對于學生來說何嘗不是又一次的創(chuàng)作呢?有了對作者情感變化的把握,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也就不再游離于文章之外,學生就可以在有感情朗讀的過程中再次體悟作者感情。可是筆者發(fā)現學生在回答“閑人”一詞所蘊含的感情時過于膚淺,所以筆者相機設置了對教學難點的批注。
三、課堂于難點處批注
“閑人”一詞蘊含了作者復雜的感情,因為蘇軾本人就是一位于儒家與道家之間自由出入的人,他積極入世,遇到挫折又豁達坦然,樂觀瀟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境遇,我稍微詳細地介紹了“烏臺詩案”的背景,又介紹了“東坡居士”雅號的由來,學生知道了作者在“烏臺詩案”中被囚103天,幾乎陷于被砍頭之絕境;知道了由于東坡俸祿減半,當時雖生活“窮到骨”,可他依然自得其樂。我又接著追問,作者所描述的月下美景,是不是尋??梢?,可他為什么卻描述得如夢似幻,極富詩情畫意?景與情到底有什么關系呢?之后讓學生來思索其復雜感情,還要注意言之有理。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從看到月光就“欣然起行”中看到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有的從寫景句中感受到其心胸坦蕩;有的從寫作背景中感受出“閑人”的自嘲,充滿貶官的悲涼;有的人從“東坡居士”這一雅號中感受出他的豁達樂觀。課堂上不時碰撞出學生思維的火花,這火花雖轉瞬即逝但尤為珍貴,因為這是學生思維的結晶。只有老師放開手,學生才能動起來,才能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四、課下于課堂延伸處批注
語文課堂是有外延的?!队洺刑焖乱褂巍肥翘K軾的代表作,有“千古美文”之稱,除了語言美,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之美,他能給困頓迷惑之人以方向,讓人走出迷茫,砥礪前行,故作者的樂觀豁達的形象已烙入人心。而僅僅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還不足以讓學生深切感受,所以筆者讓學生在課下搜集蘇軾在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詩,抄寫在積累本上并找出能表現作者樂觀豁達的句子進行批注。有學生這樣寫道:蘇軾,生活中任何的風雨都壓不垮你,你的樂觀,你的開朗,令我敬佩,你是我的偶像!應該說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們全方位地認識了一個文化名人,并愛上了這個人,這也許就是語文課的獨特之處吧!
由于筆者一直以來都在努力踐行課堂批注的理念,所以學生收獲著,我也快樂著。我為他們新穎獨到的觀點而快樂,就比如我在講授列夫·托爾斯泰的《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這篇文章時有學生認為文中的帕霍姆吃苦耐勞,精明能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男子漢,只不過后來不知適可而止罷了,所以應該辯證分析這一人物形象;我為他們才華橫溢的二次創(chuàng)作而快樂,比如我在將詩詞時讓學生想象詩詞畫面,學生總會給我?guī)硪庀氩坏降捏@喜;我為他們敏銳的文字捕捉能力而驚嘆,比如我在講授《背影》一課時學生甚至能從“一股腦”這個詞語中感受到父親濃濃的愛……這樣的課堂亮點不勝枚舉!
總之,通過課前批注,關注疑難詞語的義和關鍵詞語的妙,積累詞語,從而培養(yǎng)審美與思維素養(yǎng);通過課中批注,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于聽說讀寫中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通過難點批注,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拓展延伸、美點尋蹤,提升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與理解能力。所以,批注,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把金鑰匙!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批注,就是課堂上的一汪活水,它在課堂上跳躍,靈動而自然;它在課堂上閃爍,睿智而可貴。它又如雨后春筍,潛滋暗長中學生的思維已默默拔節(jié)!
課題名稱:《以有效批注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8)——JKGHYB——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