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
摘要:目的:探討并比較PICC和CVC置管技術在惡性腫瘤患者靜脈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108例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本組患者均行化療治療,根據(jù)置管技術的不同將本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例,給對照組患者行CVC置管技術,給觀察組患者行PICC置管技術,觀察并比較兩組置管成功率、導管的留置時間,以及穿刺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穿刺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導管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穿刺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5.56%)低于對照組(18.52%),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患者時,多采用靜脈治療,在靜脈治療中采用PICC置管治療,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穿刺成功率較高、導管的留置時間較長、并發(fā)癥少,更加適合臨床化療治療,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PICC置管;CVC置管;惡性腫瘤;靜脈治療
惡性腫瘤患者大都需要長期靜脈輸液治療,并且化療藥物的刺激性比較強,如不慎漏出血管,則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一些不良反應,輕微的有紅、腫、熱、痛等癥狀,嚴重的還會導致患者皮膚組織受到損傷。傳統(tǒng)的CVC置管雖然效果較好,但是其并發(fā)癥也比較多,近些年來,PICC置管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置管時間長、費用較低、效果可靠,受到了治療人員以及患者的認可[1]。為了對PICC和CVC置管技術在惡性腫瘤患者靜脈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詳細探討,本次研究中選取了108例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行化療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給其中的54例行PICC置管技術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內(nèi)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108例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本組患者均行化療治療。本次研究通過了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參與對象均簽署了研究知情同意書。根據(jù)置管技術的不同將本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23例,年齡31~75歲,平均年齡(51.3±2.7)歲,其中直腸癌11例,胃癌22例,食管癌6例,乳腺癌8例,肺癌7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21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51.6±2.9)歲,其中直腸癌10例,胃癌21例,食管癌8例,乳腺癌7例,肺癌8例。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沒有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 給對照組患者行CVC置管技術。穿刺人員取20 cm長的一次性使用中心靜脈置管【生產(chǎn)企業(yè):珠海福尼亞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穿刺包、5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肝素鈉稀釋液、無菌正壓輸液接頭、無菌透明貼膜(3m)。指導患者將頭部偏向穿側對側,選擇鎖骨外2/3下2cm左右為穿刺點,消毒鋪巾,用注射器抽取5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進行麻醉,用針體緊貼鎖骨下緣邊進針抽吸,待回血暢通后,置入導絲,拔除穿刺針,摻入擴張器以及導管,深度控制在15cm左右,將導絲拔出,然后與無菌接頭進行連接,采用無菌透明膜對穿刺點進行壓迫,用繃帶給予包扎。
觀察組? 給觀察組患者行PICC置管技術。穿刺人員取60cm長的 4Fr型外周置入中心靜脈置管【生產(chǎn)企業(yè):德國巴德公司】、穿刺包、止血帶、無菌正壓輸液接頭、肝素鈉稀釋液、注射器(20mL)、無菌透明貼膜(10×12cm)。選擇肘部靜脈,首選貴要靜脈,其次為肘部正中靜脈或者頭靜脈,用皮尺從穿刺點至右側胸鎖關節(jié)向下反折一直到第三肋間的距離進行測量。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并將穿刺側的手臂外展,使其與身體保持垂直的狀態(tài),當導管穿至15cm時,將患者頭部偏向穿刺側,盡量靠近肩部。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并鋪上無菌巾,沿著靜脈的走向穿刺插管鞘,待見到回血后將可撕裂鞘送入,退出穿刺針,將導管置入導管鞘進行中心靜脈,一直到預測長度,拔出導絲,對留在導管外的部分進行修剪,然后與無菌接頭進行連接,采用無菌透明膜對穿刺點進行壓迫,用繃帶給予包扎。
兩組穿刺成功后,均采用濃度為3%的碘伏溶液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然后采用一次性貼膜對導管進行固定。并通過X線胸片對導管尖端的位置進行檢查和確定,每周換藥2次,每次輸液結束后,都要采用肝素生理鹽水對導管進行沖洗。尤其是觀察組患者在化療的間隙,要采用肝素生理鹽水對導管進行沖洗,沖洗頻率為1次/周。對照組患者則在輸液結束后,采用肝素生理鹽水對導管進行沖洗,沖洗頻率為1次/d。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置管成功率、導管的留置時間,以及穿刺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 檢驗,當P < 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穿刺置管的成功率
觀察組穿刺置管一次性成功率(94.44%)高于對照組(75.93%),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比較兩組導管留置時間
觀察組導管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觀察組穿刺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5.56%)低于對照組(18.52%),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3:
3討論
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患者時,采用PICC置管技術進行化療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由于PICC置管選取的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以及頭靜脈,能夠在直視下進行操作,穿刺之前不需要進行麻醉,穿刺成功后也不需要縫針。不但操作方便,還能減少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穿刺成功率還比較高。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穿刺置管一次性成功率(94.44%)高于對照組(75.93%),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張愛華[2]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在置管時間上,化療藥物直接通過PICC導管被注入到中心靜脈,減少了靜脈穿刺的痛苦,也為血液檢查提供了標本來源,有效的保護了患者的靜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導管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陳書巧[3]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提示PICC置管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在并發(fā)癥方面,PICC管置入路徑較長,并且固定的比較牢固,不會發(fā)生脫落現(xiàn)象。并且PICC置管所選擇的導管的材質是硅膠材質,此種材料的導管具有較好的組織相溶性,即便是在體內(nèi)長時間留置,也不會引發(fā)導管感染,極大的滿足了惡性腫瘤患者長時間、多療程的化療治療的需要。而CVC置管部位一般選擇的是患者頸部鎖骨下動脈,由于需要固定在頸部,CVC導管極易隨著脫衣服、睡覺等而出現(xiàn)脫落,導致置管失敗。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穿刺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5.56%)低于對照組(18.52%),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齊敏[4]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患者時,多采用靜脈治療,在靜脈治療中采用PICC置管技術,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穿刺成功率較高、導管的留置時間較長、并發(fā)癥少,更加適合惡性腫瘤患者的化療治療,建議將其推廣在更多的臨床上。
參考文獻:
[1]遲娜.惡性腫瘤患者應用PICC和CVC置管的臨床觀察與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14):265-266.
[2]張愛華.PICC置管在小兒惡性腫瘤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40):225.
[3]陳書巧.兩種PICC置管術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的應用對比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7):134+139.
[4]齊敏.PICC和CVC置管技術在惡性腫瘤患者靜脈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對比[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3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