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平權
摘要:目的:探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價值。方法:將2016.2 -2017.2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90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超聲組實施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比較兩組效果;血管刺破等的發(fā)生率。完全起效時間以及維持麻醉時間。結果:超聲組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超聲組血管刺破等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超聲組完全起效時間以及維持麻醉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的效果確切。
關鍵詞:超聲引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臨床價值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一種常見的臨床麻醉方法。它廣泛用于上肢手術,如肩部。傳統(tǒng)上,使用解剖定位方法。它基于頸部表面的解剖學標志。這是一種盲探性的麻醉操作,容易發(fā)生神經阻滯麻醉不完全,并增加并發(fā)癥的風險。解剖定位方法是一種傳統(tǒng)的臂叢神經阻滯定位方法,根據頸部表面分解定位[1]。然而,該方法是盲目操作,患者的解剖結構和醫(yī)生的手術水平容易引起神經痛。近年來,神經阻滯在超聲系統(tǒng)的指導下發(fā)生了變化,改變了傳統(tǒng)神經的定位方法,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方法缺陷。本研究分析了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6.2 -2017.2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90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超聲組男性24例,女性21例;ASAI級/II級為20例/25例。年齡15-79歲,平均(45.27±2.17)歲。體重是20-82kg,平均(50.24±2.45)kg。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21例;ASAI級/II級為21例/24例。年齡15-79歲,平均(45.78±2.57)歲。體重是20-81kg,平均(50.76±2.21)kg。兩組一般資料相似。
1.2麻醉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實施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去枕仰臥位,選擇頭偏向對側的體位,患者抬頭促使胸鎖乳突鎖骨頭顯露,肌肉鎖骨頭后緣平環(huán)狀軟骨部位中,若觸摸到前斜角肌肌腹,之后向后繼續(xù)觸摸,可觸及中斜角肌,兩個部位中間是肌間溝,該部位給予垂直刺入,并實施進針直至上肢有異樣感覺,回抽無血之后給予注入0.2%羅哌卡因,劑量是0.5ml/kg。
超聲組實施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超聲引導的作用下實施麻醉,患者體位是去枕仰臥位,頭偏向對側,結合上述方法找到肌間溝,之后在超聲探頭下對穿刺部位情況觀察,并沿著胸鎖乳突肌外側緣長軸橫切肌間實施連續(xù)掃查,體表進行臂叢上中下最清晰位置的標記以明確進針最佳部位,超聲引導作用下,針尖偏向中線,經中斜角肌進入中干背側以及下干腹側,給予0.5 ml/kg的濃度0.2%羅哌卡因注射,回抽一次,直至液性暗區(qū)充填在中下干間隙。
1.3指標
比較兩組效果;血管刺破等的發(fā)生率;干預前后患者相關生命體征指標;完全起效時間以及維持麻醉時間。
顯效:術中無疼痛等情況,無出現(xiàn)血管刺破等不良反應;有效:術中輕度疼痛情況;無效:術中明顯疼痛,出現(xiàn)不良反應。效果=顯效率+有效率[2]。
1.4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15.0統(tǒng)計,進行χ2檢驗、t檢驗,差異顯著用P<0.05表示。
2結果
2.1兩組效果相比較
超聲組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兩組血管刺破等的發(fā)生率相比較
超聲組血管刺破等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
2.3完全起效時間以及維持麻醉時間比較
超聲組完全起效時間以及維持麻醉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成功麻醉肌間臂叢神經阻滯的關鍵是準確定位神經,主要通過解剖標志和針灸獲得,但在傳統(tǒng)的盲探探查的情況下,下干在肌間溝的位置是更深的。穿刺針很難準確到達[3],這會影響麻醉效果,還會引起神經和血管損傷,且容易出現(xiàn)失敗。相對于常規(guī)的解剖神經阻滯方法而言,超聲引導之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具有更好的針對性,其可更好觀察局部麻醉藥物擴散的情況,避免和減少神經損傷的發(fā)生,確保局部阻滯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可提高麻醉的成功率[4-5]。
本研究顯示,超聲組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超聲組血管刺破等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超聲組相關生命體征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超聲組完全起效時間以及維持麻醉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的效果確切。
參考文獻:
[1]劉清樂.超聲定位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在上肢手術肥胖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醫(yī)療裝備,2018,31(24):86-87.
[2]周孝道,李紅,史燎原,胡冰清.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效果比較[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8,25(24):3-4.
[3]劉勇,包婉君.羅哌卡因濃度對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響[J].醫(yī)療裝備,2018,31(22):122-123.
[4]欒曉紅.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31):39.
[5]周娟,耿光星,胡晨.探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入路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J].當代醫(yī)學,2018,24(3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