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祥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與靈魂。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抓好教育和學生的思想工作,直接關(guān)系到我們實施科技興國戰(zhàn)略能否取得成功,關(guān)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
一、以尊重理解為基礎(chǔ),創(chuàng)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
“親其師,必信其道。”教師要給學生無微不至的愛。因為只有真正心中有學生的教師才會真正地尊重學生,才會在進行德育活動的時候做好學生的伙伴、“導游人”。尊重、理解學生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圍的基礎(chǔ)。教師要以參謀與伙伴的關(guān)系融入學生的集體中,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fā),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德育活動中都要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如讓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通過討論、辯論進行思想的碰撞。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的思路,珍惜學生思維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礙學生思維火花的迸發(fā),讓學生說出真實的想法。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天真,看問題不全面,往往會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問題,教師不能挖苦,嘲諷學生,也不能一味地苛責,應該耐心講解做到循循善誘。有些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討論交流,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遵循身心特點,采取多形式教育
小學生處于道德思維發(fā)展的初期,沒有完善的理性思維,其人際交往活動區(qū)域小,與外界有效交流也少,教師首先要直接向兒童傳授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先入為主,使正確的道德行為在大腦中形成條件反射,這樣有利于排斥不道德的行為影響。但是當兒童成長到一定年齡,邏輯思維開始發(fā)達,人際交往頻繁,對外界社會交流和了解增多,教師單純地進行灌輸,容易使他們對所灌輸?shù)膬?nèi)容與外界現(xiàn)實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年齡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發(fā)展變化,抓住契機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1.正面教育,寓教育于故事中
故事是低段小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千萬不要小看講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夠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動小學生并能讓小學生受之影響的文學載體。聽故事時,小學生是全神貫注的,他們深深地被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他們時常會將自己引入童話故事的情節(jié)之中,將自己的情感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而外顯,故事容易引發(fā)了小學生潛在的道德共鳴,使他們用心去體會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用心去感悟什么是正義與勇敢,教師要抓住這一好奇心理特征,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為了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懂得學習應該認真、刻苦,教師可以給他們講《聞雞起舞》的故事。為了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可以講《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為了讓小學生明白知錯就改為時不晚可以講《亡羊補牢》;在國慶節(jié)、清明節(jié)、還可以給小學生講些英雄的故事,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還可以把班內(nèi)發(fā)生的具體事例編成小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通過講故事 讓小學生非常巧妙的受到了熏陶,明白了道理。
2.注重實踐,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通過有意義的活動進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班級活動是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班級教育經(jīng)常性的形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 教師要聯(lián)系班內(nèi)學生的思想實際,以學生為主體,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以素質(zhì)整體發(fā)展為價值取向,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少已經(jīng)進入中學、大學,甚至工作的學生回想起自己在小學的生活,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老師的淳淳教誨,而是在活動中所得到的體會和快樂。在活動中學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教師要經(jīng)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活動中,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活動中不斷體會,不斷感悟,不斷積累,從而把德育的要求化為自身的品質(zhì)。
3.聯(lián)系實際,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生活既是課堂,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要立足于生活,抓住生活中一些鮮活的事例結(jié)合社會、學校、班級或自身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云南遭遇大旱,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一情況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水資源,保護地球的教育。教師可以結(jié)合爸爸、媽媽不管刮風下雨都堅持接送學生們上下學這一情況,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父母,關(guān)心理解父母。教師還可以結(jié)合發(fā)生在周圍的交通事故,教育學生從小遵守規(guī)則,文明禮讓、熱愛生命。有學生在課間受傷,其他同學牽著受傷同學找到老師;教師就可以教育學生團結(jié)友愛,互相幫助。有同學到東西主動交給老師,教師就可以樹立榜樣教育學生誠實守信,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教師這些看似平常的事,其實都隱藏著很大的教育契機,能點點滴滴浸潤孩子幼小的心田,使學生深受感染的同時也深受到教育。
三、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弊鳛榈掠ぷ鞯氖┙陶?,教師必須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良好的師表風范。小學生模仿性很強,在他們的眼里教師是具體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不管有無進行教育的自覺性,都會成為孩子仿效的標準。教師應當“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時時處處做學生的表率。利用小學生“向師性”強的特點。以德立德,以行導行。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學生對人講話要有禮貌,自己就要帶頭運用禮貌語言;要求學生要愛護環(huán)境,自己就要講究衛(wèi)生,愛護花草樹木,見到垃圾隨手撿起。如果教師只停留在道德說教上,言行相悖,表里不一。說得是一套,做得是另一套。就會漸漸失去學生的信任。而且會使學生對教師所給予的教育產(chǎn)生懷疑,認為它虛假失真。比如教師教育學生要熱愛勞動,不能怕臟怕累。而自己在大掃除時卻只是發(fā)號施令,袖手遠觀。教師要求學生誠實守信,而自己卻言而無信,行而無果,這怎么會有說服力。所以,說到不如做到?!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卑嘀魅卧谌粘9ぷ骱蜕钪幸H示范,為人師表。
總之“德育無小事,事事皆品行”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作為一名教育者應該以愛心為出發(fā)點,以理解、尊重為基礎(chǔ),從少年兒童學習生活的實際出發(fā),讓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