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①之以天下,弗顧也;系②馬千駟③,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④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⑤。
【注釋】
①祿:當作俸祿送。
②系:拴。
③千駟:四千匹馬。駟,一車四馬。
④介:通“芥”,比喻微小的東西。
⑤取諸人:從別人那里拿。
【譯文】
如果不合道義,縱使把天下的財富給他做俸祿,他也會棄之不顧;縱使有四千匹馬拴在那里,他也不看一眼。如果不合道義,一點也不肯給人,一點也不肯拿別人的。
【導讀】
孟子反對收取不義之財,認為這不是君子的所作所為。
【故事】
君子取財有道
戰(zhàn)國時期,孟子名氣很大,府上每日賓客迎門,其中大多是慕名而來,求學問道、請求簽名的人都有。有一天,接連來了兩位神秘的人物,一位是齊王的使者,一位是薛國的使者。孟子自然不敢怠慢,小心周到地接待了他們。
齊王的使者給孟子帶來赤金一百兩,說是齊王所贈的一點小意思,面對沒有來由的禮物,孟子婉言謝絕了,使者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薛國的使者也來求見。他給孟子帶來五十兩金子,說是薛王的一點心意,感謝孟子在薛國發(fā)生兵難時幫了大忙。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不知孟子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陳臻大惑不解地問孟子:“前面齊王送你那么多金子,你不肯收,現(xiàn)在薛國才送了齊國的一半,你卻接受了。如果你前面不接受是對的話,那么現(xiàn)在接受就是錯的;如果你現(xiàn)在接受是對的話,那么前面不接受就是錯的。”
孟子回答說:“都對。在薛國的時候,我?guī)土怂麄兊拿?,為他們出謀設防,平息了一場戰(zhàn)爭。我也算個有功之人,為什么不應該受到物質獎勵呢?而齊國人平白無故給我那么多金子,肯定是有心想要收買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錢收買的,我怎能收他們的賄賂呢?”
左右的人聽了,都十分佩服孟子高明的見解和高尚的操守。
(摘自《中華國學智慧經(jīng)典誦讀·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