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思
摘 要:脫貧攻堅宣傳工作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國內(nèi)近兩年在扶貧報道中的優(yōu)秀作品,分析并總結(jié)了這些作品的成功經(jīng)驗,從而為今后一段時間脫貧攻堅宣傳指明了的報道方向。
關鍵詞:脫貧攻堅;宣傳;報道方向
一、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發(fā)布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開啟了脫貧攻堅承前啟后關鍵一年。同年召開的全國扶貧宣傳工作會議上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中央主要媒體共推出扶貧報道13萬余條,省級媒體的扶貧報道有24萬余條,網(wǎng)絡媒體扶貧報道多達521萬條。而在2019年召開的全國扶貧宣傳工作會議則首次對“脫貧攻堅好新聞”進行了表彰。這些都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息,扶貧宣傳工作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如何用“繡花功夫”做好扶貧宣傳工作呢?近兩年來,不管是在傳統(tǒng)的電視報紙,還是在新媒體平臺上,已經(jīng)涌現(xiàn)出了一批宣傳脫貧攻堅的優(yōu)秀新聞作品,值得我們?nèi)パ芯?、學習和借鑒。
二、關注變化 鼓舞人心
做好扶貧宣傳是提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信心的必然要求,是統(tǒng)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宣傳中我們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總結(jié)宣傳推廣脫貧攻堅重大典型,全面展示脫貧攻堅偉大成就,做強做大正面宣傳。旗幟鮮明弘揚主旋律,為脫貧攻堅大局服務。而長期的新聞實踐證明,要做好一個地方的典型正面宣傳,不能局限于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的報道,更重要的是要求我們的記者扎根基層,深入群眾,通過長期的觀察調(diào)研,真實記錄下扶貧攻堅所帶來的變化。
阿土列爾村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尓莫鄉(xiāng),可能很多人對這個村的名字比較陌生,但是提到它的另一個名字--懸崖村,就幾乎是家喻戶曉了。2016年5月24日,新京報以《懸崖上的村莊》為題,報道了這里村民進出要攀爬近1000米高差用樹枝綁扎的簡易梯子,行走在懸崖峭壁之間。懸崖村從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內(nèi)眾多媒體迅速跟進。其中中央電視臺在第二天也及時就推出報道《懸崖村扶貧紀實--明知山無路 偏向山上行》。而此后,對于懸崖村的報道就沒有停止過,三年多的時間里,懸崖村一點一滴的變化都成為各大新聞媒體的報道素材。2016年11月,懸崖村建成鋼梯;2017年,寬帶4G信號接通;2018年,貨運索道啟用。而為了報道好這些變化,不管是地方媒體,還是中央媒體,很多記者都是背著沉重的設備幾上懸崖村,挖掘這些變化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踐行著媒體的責任和擔當。而正是有了媒體的大量報道,長年的關注,不僅使得懸崖村的扶貧工作勢如破竹,而且也帶動和鼓舞了整個涼山的扶貧攻堅,涼山普查了全州19個類似懸崖村,并逐步改善這些村落的出行及貧困問題。最近一篇關于懸崖村的報道是人民日報2019年9月19日發(fā)表的《一位支教老師見證3年巨變:懸崖村 通向幸福》,其實見證懸崖村變化的何止這位支教老師,還有那些扎根基層,深入群眾的媒體記者們。
三、挖掘人物 樹立典型
我們常常講,做好一篇報道首先要講好故事,而要講好故事,首先就需要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樹立典型先進人物不僅是扶貧工作的需要,更是這個時代所需,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通過挖掘身邊人、身邊事,進一步影響、感染、帶動身邊人,讓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受到鼓舞,營造齊心協(xié)力奔小康輿論環(huán)境,這正是我們扶貧宣傳典型的意義所在。
但是我們樹立典型人物,一定不能陷入“神化”的誤區(qū),這些人物首先是人,是我們身邊的“平凡力量”,因此他們首先是人,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記者只有來到這些典型人物的身邊,和他們面對面的交談,同生產(chǎn)共勞動,努力踐行“四力”,才能挖掘出帶有熱氣和泥土芳香的鮮活素材,提煉出這些典型人物背后的精神內(nèi)涵,讓典型人物過得硬、立得起、叫得響、推得開,壯大了脫貧攻堅主流聲音。
在近年來的扶貧典型人物報道中,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電視專題類一等獎作品,由山西廣播電視臺創(chuàng)作的《劉桂珍:四副擔子一肩挑》讓人印象深刻。劉桂珍所在的山西省代縣是國定貧困縣,她所在的段家灣村曾是一個貧困村。在這個偏遠的小山村里,劉桂珍一肩挑起“四副重擔”——38年的村醫(yī)、29年的鄉(xiāng)村教師、18年的村支書、14年的村委主任。這樣一個百姓眼里的“領路人”“頂梁柱”、 “全國脫貧攻堅模范”,我們的電視記者是如何去挖掘和塑造的呢?從9分多鐘的畫面中,我們不難看出,記者多次深入段家灣村的角角落落,跟蹤紀錄劉桂珍的工作生活,有許多場景都是記者含著淚水完成拍攝。作品中,劉桂珍一邊給3個學生上課、一邊給老人輸液;村民的家人拎著禮物來感謝“桂珍姐”;劉桂珍在村民眼中就是這樣一句樸素的評價:“全代縣也難找這樣的人”……這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現(xiàn)場和細節(jié),展現(xiàn)出一位基層共產(chǎn)黨員永葆為人民服務的政治情懷的感人形象。
實際上,像劉桂珍一樣默默無聞的在扶貧攻堅一線的基層干部還有很多,特別是西部一些邊遠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大量的扶貧駐村干部工作、生活在那里,僅四川全省就有5.9萬多名駐村幫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層,他們構(gòu)成了我們脫貧攻堅典型人物的群像。只要我們的記者肯下功夫、用心挖掘,近距離的記錄,就一定可以塑造出一大批鮮活、接地氣、有溫度的典型形象,而通過這些典型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則可以為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營造良好氛圍,進一步引領我們的扶貧事業(yè)不斷深入。
四、宣傳政策 提振信心
《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黨的十九大把脫貧攻堅戰(zhàn)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的三大攻堅戰(zhàn)之一,作出全面部署??梢哉f,全國的脫貧攻堅工作已經(jīng)進入關鍵時期,國家對于幫助深度貧困群眾解決生產(chǎn)生活困難也是出臺了一大批精準助力的扶貧政策,因此如何加大精準扶貧各項政策宣傳力度,不斷提高貧困戶對精準扶貧政策的知曉度,成為我們扶貧宣傳的重要責任和義務。但是新聞報道中大家有一個普遍的認知,故事好講、人物好講,唯有政策的宣傳難以講好、講活、講透。這就要求我們的記者首先要自己學好讀懂政策,更要將政策通過好的切入點去宣傳出去。
2018年,湖南衛(wèi)視《午間新聞》將鏡頭對準了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指導過的湖南省湘西地區(qū)十八洞村,拍攝制作了電視專題《十八洞村這五年》。新聞的結(jié)構(gòu)邏輯極為巧妙富有沖突。由于總書記曾經(jīng)來過,當?shù)卮迕穸颊J為從此村里會上大項目、大工程,可以等著分錢。當被告知扶貧事業(yè)不僅沒有錢拿,還要村民自己動手動腦蓋房修路時,村民情緒十分低落。然而,扶貧團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教育村民扶貧事業(yè)一定要有“自我發(fā)展的內(nèi)生動力”思想覺悟,自力更生,從思想上徹底脫貧。因此扶貧團隊組織村民們組建施工團隊,修通了連接外界的公路,修路只是扶貧工作的第一步,十八洞村的村民還瞄準了當?shù)赝撂禺a(chǎn)獼猴桃,發(fā)展旅游觀光業(yè)、牛羊養(yǎng)殖畜牧業(yè),挖掘生產(chǎn)山泉水,村民的致富路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好。
這樣的報道,這樣的故事,就是對扶貧政策的最好宣傳。越是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越要高度重視扶貧宣傳工作的引導性。在宣傳中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弘揚主旋律,通過把握好報道方向,找準卻入口,凝聚力量形成共識,就可以讓扶貧宣傳轉(zhuǎn)化為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的思路舉措和實際行動,轉(zhuǎn)化為干部群眾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的熱情和干勁。
參考文獻
[1] 顏世健 精準扶貧報道存在的問題與改進[J]青年記者.2019(23)
[2] 邱凌 新時期扶貧報道的優(yōu)化策略——基于傳播心理學視角的探析[J] 傳播力研究 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