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
【摘 要】本文分析現(xiàn)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英語)《教師教學用書》1—6 冊附錄中參考譯文的誤譯和漏譯現(xiàn)象,提出改譯意見,并給出具體的譯文,以期能夠更好地教學。
【關鍵詞】高中英語 教師教學用書 譯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B-0117-03
根據(jù) 2001 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試驗稿)》,2003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英語》(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2003,以下簡稱 NSECS),全套書共有 11 本教材(5 本必修+6 本選修),于 2003 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推廣試用,是現(xiàn)在全國使用面最廣的高中英語教材。與之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也同期公開發(fā)行,內(nèi)容包括前言,分單元的教學建議和附錄。作為課程標準教科書的配套用書,其附錄中所提供的課文譯文對教學的指導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目前英語教參在教師的教學工作中還是不可或缺的”(孫曉雨,2014)。《教師教學用書》中絕大多數(shù)課文的譯文忠實原文,內(nèi)容通順、流暢,既能較準確地表達原文意思并保持其文化特色,又能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原文。相對而言,它的難度與高中生的認知水平相當。但是有些地方,出現(xiàn)漏譯和誤譯的現(xiàn)象,這些漏譯或誤譯的句子或結構有時又恰恰是教師和學生理解原文的關鍵點。有些學校、有些教師由于缺乏足夠的教學資源,如果在使用《教師教學用書》中缺乏思辨能力,教條地以譯文為據(jù)進行課文講解,那么將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論,徒增教學困擾,使教學效率低下。在本文中,筆者對在使用和參閱《教師教學用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誤譯和漏譯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以供參考。
一、對文章的上下文理解不當造成的漏譯
1.However,there was one band that started in a different way.It was called the Monkees and began as a TV show.The musicians were to play jokes on each other as well as play music …(NSECS Book 2,P34)
原譯:然而,也有一個用不同方式組建起來的樂隊。這支樂隊叫“門基樂隊”,它開始時是以電視節(jié)目表演的形式出現(xiàn)的。樂手們在演奏音樂的同時,還彼此打趣逗笑。
課本原文先介紹了一支樂隊形成的通常過程,然后筆鋒一轉(zhuǎn),描述了一支有特殊成長歷程的門基樂隊(the Monkees)。這支樂隊是由一個搖滾歌手和三個演員組成的,起初是以電視節(jié)目表演的形式出現(xiàn),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一支成熟而純粹的搖滾樂隊。以上的英文講述的就是這支樂隊剛成立的那段歷史。由于譯者漏譯了原文中的“were to”,使這支在樂壇上以詼諧幽默的表演而著稱的樂隊褪色不少。根據(jù)上下文知道,在他們上臺表演之前,曾經(jīng)有過一次“失敗”的電視選秀,電視制作人原想找四個既能唱又能表演的樂手組成一個樂隊。他們于是在報紙上登了一則招聘搖滾樂手的廣告,但只招到了一個滿意的樂手,不得已他們只能請三個演員來替代。他們這種有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在演唱中打趣逗笑表演形式,其實是無奈之舉。因此在翻譯這句話時,應該結合情態(tài)動詞“be to”的用法,將全句譯成:“然而,也有一個用不同方式組建起來的樂隊。這支樂隊叫‘門基樂隊,它開始時是以電視節(jié)目表演的形式出現(xiàn)的。樂手們也只能在演奏音樂的同時,還要彼此打趣逗笑。”這與后文中的“As some of these actors could not sing well enough,they had to rely on other musicians to help them.So during the broadcasts they just pretended to sing”形成呼應,更加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
2.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高二(上)78 頁第 10 單元題為 Under the Volcano 的閱讀文章所對應的譯文(教師用書附錄第 243 頁),只提供了書信正文部分的中文翻譯,而只字未提文章標題的中文翻譯。這種漏譯現(xiàn)象在人教版通用教材中是絕無僅有的。原文講述的是火山爆發(fā)的情景,特別記敘了作者的叔叔在這次災難中的活動。標題中介詞“under”常含有“being affected by particular conditions or situations”的意思,如“under the pressure of”具有表示“遭受”外界某種力量影響的意思。按此理解,英語介詞“under”具有動詞的意義,其構成的介詞短語就相當于漢語中的動詞短語或主謂短語。因此可以把“Under the volcano”翻譯為“在火山威脅之下”(叔叔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敢和無畏精神)。但因為文章是根據(jù)作者本人回憶和叔叔的筆記而寫,其中還描寫了作者的叔叔死亡的情況“Helped by two slaves he stood up,and immediately fell down dead”,所以文章的標題也可以翻譯為“火山罹難記”。
二、對句子結構理解不當造成的誤譯
1.I have also been put into robots and used to make mobile phones as well as help with medical operations.(NSECS Book 2,P18)
原譯:我還被放在機器人里面,被用來制作移動手機,并且用來幫助做醫(yī)療手術。
“as well as ”雖有“同、和、也”的意思,但和“and”不同,它有主次和輕重之分,在翻譯過程中要謹慎對待。應該先譯后面的,再譯前面的。因此,全句應該翻譯成:“除了被用來幫助醫(yī)生做醫(yī)療手術,我還被放在機器人里面,也被用來制造移動手機?!睙o獨有偶,在下句的翻譯中,同樣由于對“as well as”理解不當,譯者將“Others,called amphibians,were able to live on land as well as in the water”(NSECS Book 3.P26)翻譯成“另外一些叫兩棲動物,它們既能在陸地上生活,也能在水里生存”。應該改譯為:“另外一些叫兩棲動物,它們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陸地上生存?!?/p>
2.The last thirty years have seen the greatest number of laws stopping our rights and progress,until today we have reached a stage where we have almost no right at all.(NSECS Book1,P34)
原譯:過去 30 年來所出現(xiàn)的大量法律剝奪我們的權利,阻擋我們的進步,一直到今天,我們還處在幾乎什么權利都沒有的階段。
原文“the greatest number of laws”出現(xiàn)了最高級,但譯者卻將它翻譯成了“大量的法律”,遠未體現(xiàn)出當時南非政府為繼續(xù)種族隔離政策,強化制定相關法律的數(shù)量之巨。因此,以上原譯可以改譯為:“過去 30 年所制定的法律剝奪了我們的權利,阻擋了我們的進步,其數(shù)量之巨達到了難以復加的程度。一直到今天,我們還處在幾乎什么權利都沒有的階段。”
三、對某些詞的翻譯,照搬詞典的漢語釋義,沒有考慮到譯文的通俗性
1.Some festivals are held to honour the dead or to satisfy,the ancestors,who might return either to help or to do harm.(NSECS Book3,P2)
原譯:有些節(jié)日,是為了紀念死者,或使祖先得到滿足,因為祖先們有可能回到世上(給人們)提供幫助,也有可能帶來危害。
譯文把“the dead”直接翻譯為“死者”,并直接使用了詞典中“to please someone by giving them something they want or need”的意思,將“satisfy the ancestors”翻譯成為“使祖先得到滿足”。這句話的中文翻譯雖然滿足了“信、達”的要求,但將它翻譯為“紀念逝者或祭祀祖先”,才能達到“雅”的境界,且更符合原文的意境。
2.類似的翻譯還有同一篇文章中的“The most energetic and important festivals are the ones that look forward to the end of the winter and to the coming of spring”的原譯文:“最富生氣而又重要的節(jié)日,就是告別冬天,迎來春天的日子?!笨梢钥紤]譯為:“最為喜慶,而又最隆重的節(jié)日要數(shù)那些告別冬天,迎來春天的節(jié)日了?!?/p>
四、對某些多義詞的翻譯不求甚解,譯文稍顯隨意
“英語和漢語在語義上有三種對應關系:完全對應、部分對應、沒有對應”(范家材)。由于譯者對漢英兩種語言的多平面對應體系缺乏足夠的認識而產(chǎn)生了誤譯。
1.This is because the Impressionists encouraged artists to look at their environment in new ways.(NSECS Book6,P3)
原譯:這是因為印象派畫家鼓勵藝術家們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看待他們的環(huán)境。
2.In this text,however,we will look at a few of the simpler form.(NSECS Book6,P10)
原譯:本文只談幾種格式比較簡單的詩。
3.It introduces you to the ancient ways of living.(NSECS Book6,P6)
原譯:它還向你介紹古代的生活方式。
在前兩個英語句子中,都使用了短語“l(fā)ook at”,第三個句子中使用了動詞“introduce”?!尔溈嗣讉惛唠A英漢雙解詞典》給“l(fā)ook at”這個短語下了六個定義,其中,第一定義是“to turn your eyes towards something,so that you can see it”;第二定義是“to read something quickly,but not thoroughly,in order to form an opinion of it”;第三定義是“to think about something in a particular way”。這三個定義中的前兩個與眼部動作有關,只有第三個定義與思維活動有關,但在意思上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第一句英文摘自 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NSECS Book6)。這篇文章談論的是西方繪畫的發(fā)展史,比較了各畫派之間在繪畫技巧和理念上的區(qū)別。在談及現(xiàn)代藝術時,不應該翻譯成第一定義的“看見”,即“to turn your eyes towards something,so that you can see it”,而應該譯成第三定義的“(以某種方式)思考”,即“to think about something in a particular way”。第二句摘自 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NSECS Book6),它緊接在上句“Poets use many different forms of poetry to express themselves”之后,用轉(zhuǎn)折副詞“however”將“many”和“a few”進行數(shù)量上的對比。作者想表達的是,英文詩歌浩如煙海,而在高中英語教材中只有一個詩歌單元,學生也只能大致了解,也就是“to read something quickly(快速瀏覽)”。因此,翻譯為“簡單地讀一讀”遠比“談一談”要好。原譯文行文流暢,但缺乏上下文聯(lián)系,師生也缺少了一次在不同語境下對一詞多義的思考。第三句摘自 The Best of Manhattans Art Galleries(NSECS Book6),原譯將“introduce”當作“cause to be acquainted ”的意思誤用到譯文中。在此句中,該詞已經(jīng)不是一般化的“從中溝通,使雙方認識或發(fā)生聯(lián)系”,而是具體化的“to make sb.learn about sth.or do sth.for the first time”,即“使初次了解”。故此,譯文可以改為:“它會讓你初步了解(體會)到古代的生活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