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琦
以色列因其特有的宗教信仰活動,被稱為“學習的宗教”。自古以來,以色列都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以色列建國前就已經在高等教育部分有了一定的發(fā)展。無論是從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是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情況,無一不在說明著這個未建國就建立高等教育的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F如今,以色列通過“巴以沖突”、現代農業(yè)、現代科技這些詞被人們熟知,殊不知,在這些詞背后支撐的是以色列先進的高等教育。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以色列先進的技術以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質量都值得我們學習,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以創(chuàng)新驅動需求為目標的國家,分析和借鑒以色列高等教育發(fā)展狀況對我國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1 以色列及其高等教育概況
1.1 建國前高等教育發(fā)展狀況
在猶太人建國之前,流落于各地的猶太人也沒有忘記時刻教育子女的誡命,在各種條件的制約下,仍然重視教育,并且具有長遠的目光——重視高等教育,沒有只把目光放在小學和初等教育上。這與領導者是知識分子是密不可分的,使得高等教育備受重視,并且被優(yōu)先發(fā)展。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猶太人一直在為他們的大學夢做努力,終于在1912年開始籌建了以色列理工學院,并在1924年正式建成。下一年,緊接著成立了希伯來大學。并且,丹尼爾-謝伊夫研究院(后更名為魏茨曼研究院)也是成立于建國前。以色列理工學院、希伯來大學、魏茨曼研究院是以色列建國前建成的三所高等教育機構。未建國先建大學,對于一直重視教育的猶太民族看來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猶太復國者(錫安主義者)認為只有教育才能幫助他們復國,特別是只有經過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才能為復國提供人才和資源支持。特別是在以色列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現在去看當年猶太復國者做出的先發(fā)展高等教育抉擇,印證了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1.2 建國后高等教育發(fā)展狀況
無論是從猶太民族的流亡史還是從以色列建國前看,都可以看出猶太民族自始至終都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以色列建國前就建立高等教育,也足以說明對教育的重視。自 1948 年建國以來,以色列更是注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從建國后的高等教育發(fā)展情況來看,可以把以色列高等教育分成三個階段。
1.2.1 “國家監(jiān)管”階段
1948年,以色列建國開始,它的高等教育就是自治的,是自己對自己進行管理和控制,屬于公立性質的。在1958年,以色列政府頒布了《高等教育法》,這個法案決定成立一個獨立的高等教育委員會(CHE)來管理高等教育相關事務,CHE是以色列國家中唯一能授權頒發(fā)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機構,并且它還可以對高等教育的質量實行綜合管理。
在1958年至1994年間,以色列的高等教育體系成為了依賴國家政府管理并由大學自治的體制。對于高等教育的管理問題,國家一直希望把管理控制權抓在自己手中,而公立大學則希望國家放權,把管理權歸到自己手里,實現自治。對于這一分歧,政府與公立綜合大學展開爭論與商討,在1958年,雙方終于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共識,通過了 《高等教育委員會法案》。該法案規(guī)定,高等教育委員會為以色列高等教育的法定監(jiān)管機構,同時還規(guī)定公立綜合大學享有一定的自主權,但是需要高等教育委員會為其作擔保。
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變化,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色列的政治、經濟、人口都有了巨大的變化。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和移民浪潮的興起,以色列人口驟增,這時現有的管理體制就表現出它低效的弊端。
1.2.2 “根本變異”階段
由于管理體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20世紀90年代以色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進入了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調整高等教育的結構,開始轉向多元化、私有化和國際化。多元化是指擴大了可以授予學位的公立性學院的數量。私有化是指國家允許在國內開展不享有國家財政支持的高等教育私營機構,但這些私營機構受CHE的管理。國際化是指以色列政府允許其他國家在以色列本土上開辦高等教育機構。但是這些機構要受CHE的管理,但是在學術上是保持獨立的。
這些變化改變了以色列高等教育系統(tǒng)單一,封閉和精英的組織結構,形成了一個更加開放,廣泛和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它還維護和促進以色列研究型大學和重點學科的國際領先地位。以色列高等教育的轉變不僅是對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和追求卓越的回應,也反映了以色列大學及時應對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實現國家需求的傳統(tǒng)觀念。
1.2.3 “國家新監(jiān)管”階段
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張,20世紀90年代的改革出現了嚴重的預算危機,因此,2000年-2010年被稱為以色列高等教育“失去的十年”。所以,在進入21世紀后,在第二階段體制改革的基礎上,以色列為更好地實現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于是“國家新監(jiān)管”的高等教育體制就被提出了。
這里所說的“新監(jiān)管體制”與原有第一階段不同,“新監(jiān)管體制”更多的體現了高等學校的自主性,國家對高等教育進行監(jiān)管主要是與國家的長遠戰(zhàn)略目標相匹配。這里主要是在尊重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于高等教育體制的監(jiān)管。
通過第三階段的改革,首先使高校的布局合理化,形成了以本科學校、開放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以及其他類型的院校并存的大學辦學模式。其次,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也有所增加,這從一個方面增強了以色列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2 以色列高等教育現狀
2.1 高等教育機構情況
到目前為止,以色列大約有66所高等教育機構,包括7所研究型大學、以色列開放大學、37所學院(其中21所是公立學院,16所是非公立學院)、21所教育學院(師范學院)。
與20世紀90年代的大幅擴張相比,21世紀學生數量的增長速度顯著下降,平均每年下降3.5%左右,與大學生數量的增長相似。這種減速是因為對高等教育機構實施了嚴重的預算削減,其中包括限制學生數量的增加。本世紀初,計劃與預算委員會(The Planning and Budgeting Committee,簡稱PBC)和財政部簽署了高等教育體制多年規(guī)劃,將各個領域的改革納入其中,在全國優(yōu)先次序中占有突出地位。這個多年計劃的目標包括招聘優(yōu)秀的年輕教職員工,激勵教學質量,增加競爭研究的資源,以及建立卓越中心。
2.2 國際學術參與
在2012/13年,以色列針對中國和印度實施一項全面的計劃,旨在發(fā)展與中國和印度的學術關系和加強以色列的國際學術地位。
在以色列科學基金會(ISF)和中國相應基金會(NSFC)之間的聯合研究資助:在第一個周期中,在物理、化學和農業(yè)領域提交了89個聯合研究建議,其中12個建議被選擇用于資助。在第二個周期中,在生命科學和醫(yī)學領域提交了62項聯合研究建議。
為中國和印度的博士后研究員提供資金——每年為中國和印度的杰出博士后研究人員提供100個為期三年的研究金。2012/3和2013/14年,大約有170名中國和印度的博士后研究員被招募到各個領域的各個研究型大學。
以色列CHE為了促進與中國的學術合作,CHE代表于2013年11月在中國參加了旨在吸引中國學生參加世界先進學習項目的國際會議。中國和以色列在高等教育方面始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2.3 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制度
2003年,行政院決定在行政院秘書處內設立一個質量評估系統(tǒng)和一個單獨的行政單位,負責實施質量評估系統(tǒng)。因此,在2004年4月,建立了質量評估和保證股,質量評估系統(tǒng)在兩個學科(作為試點)的評估下開始運作。2010年9月,經過6年的運作,作為PBC和財政部多年協(xié)議的一部分,質量評估和保證部成為獨立的部門——質量評估司。
目前,在質量評估系統(tǒng)開展了10年的活動之后,在對以色列的大多數研究領域進行評估之后,針對高等教育系統(tǒng)面臨的挑戰(zhàn),正在就質量評估系統(tǒng)的未來活動進行討論。
3 以色列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我國的啟示
3.1 面臨的主要問題
3.1.1 民族融合問題
一直以來,以色列的高等教育就存在著民族分配不均衡的問題,猶太民族相較于阿拉伯人、德魯茲人和塞爾維亞人的高等教育要優(yōu)越,所以要增加阿拉伯人、德魯茲人和塞爾維亞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PBC一直在鞏固和執(zhí)行一項針對這一群體的整體方案,該方案需要處理阻礙阿拉伯人口從高中到深造到融入勞動力市場的所有相關障礙。并且該計劃由PBC副主席費薩爾·阿扎伊扎教授領導的一個指導委員會監(jiān)督。
鑒于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和重要性,PBC規(guī)定,作為PBC資助一個學院的先決條件,該學院必須任命一名負責人,負責改善阿拉伯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并且該人直接從屬于校長或校長。PBC還要求將公共資助機構的網站翻譯成阿拉伯文。
3.1.2 界定學術界特定人群問題
目前,高級學術人員中婦女的比例很低,并且具有橫跨所有科學領域、橫向和縱向的性別分離主義的特征,即使按照國際標準,參與率也很低——以色列大學高級女工作人員的比例在2010/11年為28%,相比之下,27個歐盟國家的女性員工平均比例約為40%。不同學歷的學生中婦女的比例在各個領域也有顯著差異,反映了性別障礙和傳統(tǒng)的性別觀點。PBC 把促進婦女代表權作為一項重要目標,這既是為了公正和公平,也是為了促進學術上的卓越。
3.2 對我國的啟示
3.2.1 改革教育質量評估制度
以色列行政院在行政院秘書處內設立一個質量評估系統(tǒng)和一個單獨的行政單位,負責實施質量評估系統(tǒng)。但是目前我國教育體制仍是政府主導評價,我們應該打破這種制度,建立一個公正權威的機構來評定教育質量。防止政府既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又是評價者,而且不應該讓高校獨自對自己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這樣會有失公允。只有高校通過嚴格公正的自我評價后,將結果傳送給一個第三方的評價機構,才能實現教育質量的公平公正評估,這時教育質量評估也發(fā)揮自身的意義和價值。
3.2.2 擴寬國際視野
教育是立國之本,是國之大計。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化。在我國,地方高校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們應該加強地方高校的國際化,只有做好地方高校的國際化,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才會有質的飛躍。因此,我們應該支持地方高校加強國際交流項目,引進更多的留學生和外籍教師。
我們必須要重視教育的作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對于我們國家在國際的競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強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學習和借鑒國外優(yōu)秀的知識經驗和科技水平,才能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通過引進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和科技,為我國“雙一流”高校的建設和“新工科”的建設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