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恕
1 概述
師徒制度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并在技術傳承中一直發(fā)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師徒關系也在不斷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不斷有力地推動技術的發(fā)展。
新型師徒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徒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徒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徒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徒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fā)展。它應該體現(xiàn)在:一方面,徒弟在與師傅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fā)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師傅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徒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新型師徒關系可以有效促進教師發(fā)展。一方面由經驗豐富的師傅直接“傳道、授業(yè)、解惑”,新教師能更加快速地掌握專業(yè)知識,教學方法,從而少走彎路,迅速融入到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中。另一方面由有先進知識結構的青年教師引入新的科技、新的專業(yè)發(fā)展,在師徒之間的交流協(xié)作中,更能不斷創(chuàng)新,找到新方法,獲得新知識,形成和諧的新師徒關系,在使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時,讓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也能跟上時代的發(fā)展,獲得更新的先進知識和理念。
2 高職青年教師培養(yǎng)模式研究現(xiàn)狀
高職院校中對于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問題一直缺乏有效的措施,特別是工科類的學科受到老的傳統(tǒng)師徒關系的影響,所謂的青年教師培養(yǎng)就是以老帶新,總是把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放到師傅的位置,對青年教師形成一種居高臨下的指導性培養(yǎng)。這種培養(yǎng)方式雖然流行了很多年,屬于歷史上傳統(tǒng)師徒制度的沿伸,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已經不能適應現(xiàn)代青年教師的特點,在現(xiàn)實培養(yǎng)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在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過程中矛盾叢生,或者流于形式,或者不歡而散。
這種培養(yǎng)模式把老教師和青年教師作為師徒列于兩端,固化了老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地位是從上而下的,傳授的日常是老教師完全按自己的經驗強制性的要求,青年教師被動地沒有意愿地遵從。而實際上一方面實踐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和老教師知識結構固化老化,在理論上不能更新,在創(chuàng)新上沒有活力。另一方面新進年輕教師知識結構比較新,有創(chuàng)新的欲望,但實踐經驗不足。而兩者的教學理念差異性,導致實際上從心理上就不容易接受對方,只是因為上下級的安排而不得不維持表面的師徒關系,起不到好的效果。
3 新型師徒關系研討
為解決這個問題,近幾年來,作者所在的機電工程學院嘗試重新詮釋師徒關系,為打造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教師隊伍,打破一個師傅帶一個徒弟的傳統(tǒng),挑選一批技術好、工作能力強的老教師作為師傅,根據(jù)青年教師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掌握技術的熟練程度,自主選擇,可以一師多徒,也可以一徒多師,確立新型師徒關系。采取“傳授經驗、實踐點撥、案例剖析、鼓勵創(chuàng)新”的方法,使青年教師能夠迅速成長。青年教師之間定期開展技術比武、學習競賽、抽查提問等活動,營造“比學趕超”的濃郁氛圍,為學院源源不斷地補充技術人才。學院提出變原來的師傅帶徒弟為新型的亦師亦友關系。即在新的青年教師培養(yǎng)模式中,位于師徒雙方的老教師與青年教師不再是固定的上下級關系,而在人格上保持平等,在具體問題和具體技能操作上能者為師。也就是說平時兩者是平等關系,但碰上具體的問題時,誰能則誰為師。這樣既能避免徒弟的抵觸情緒,也能讓師徒雙方各自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新培養(yǎng)模式的建立,特點在于要以人格平等為前提,突出能者為師,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師徒關系雙方的位置互換。
作者所在的機電工程學院在提出新型師徒關系的理念之后,并沒有就此止步。我們在學院內部進行了大范圍的研討,特別是廣泛聽取了學院內老教師和年輕教師們的意見和想法,對實行新型師徒關系培養(yǎng)模式的可行性進行了辯論,對該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法和可能存在的困難做了大量的討論。通過研討我們得出以下幾個觀點:
1)工科類專業(yè)實行新型師徒關系培養(yǎng)模式符合高職教育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2)高職院校培養(yǎng)青年教師的難題可以嘗試通過這種模式得以解決。
3)這種模式從理論上已經漸漸成熟,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師傅與徒弟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具體問題采取誰能誰為師的方式,但難點就在于實踐上是否也能適應。
因此,為了驗證新模式的實踐可行性和可推廣性,我們開始在學院內嘗試對這種培養(yǎng)模式進行實踐的驗證。
4 新型師徒關系的實踐驗證
為了驗證新型師徒關系培養(yǎng)模式的可行性,也為了避免新的培養(yǎng)模式流于形式,我們機電工程學院專門在2016年舉行了建立新型師徒關系的拜師儀式,在新型師徒關系培養(yǎng)模式理論的指導下,這個儀式不是老一套的磕頭遞酒方式,而是讓老教師和年輕教師歡聚一堂,互相交流,談心聲,發(fā)壯志,最后按照各自的所長所短和各自所愿,結成了四對具體的名義上的師徒關系,并一再確認這個師徒關系只是青年教師對經驗豐富老教師的一種尊重,并不是居高臨下的地位關系,也不是固定的指導關系,事實上兩者的關系隨時會轉換,誰能誰為師!四個徒弟均欣然表示會將師傅的豐富經驗學到手,能做到即能教、更會做!四個師傅則表示傾心相授,也希望多和年輕的徒弟交流,學到適應社會潮流的新東西,始終保持一顆年輕的心。
隨著近三年學院對這項活動持續(xù)的開展,每一年的開始,四位師傅均制定完整的培養(yǎng)計劃,每周定期手把手的教,比如數(shù)控的師徒,每周四下午都至少花三個小時在車間,一個教,一個學;青年教師在上數(shù)控這門課程的時候,有時直接把學生帶到車間來尋求師傅的直接幫助和教導!反過來,青年教師給師傅引入了最新的數(shù)控仿真軟件,手把手的教老師傅怎么使用這些高科技!經過近三年時間的練習,青年教師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實踐操作還不能像師傅那樣熟練,但是積累了豐富的加工和編程經驗,一方面學習了數(shù)控車床的操作方法,不像以前光會講,而是能從頭到尾進行操作。另一方面對于具體編程對應的加工效果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不再像以前那樣照本宣科,參數(shù)設置不知道理由,講課也更加自信和生動。老師傅們一改以前的講課基本靠黑板的狀態(tài),什么PPT、視頻、網絡授課等等與時代俱進的設備都能靈活使用,和學生間的距離更近了!
當然,在我們進行驗證的過程當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師徒雙方的教師還會受到老的師徒關系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老教師主動教的多,而青年教師喜歡被動接受,即使在比老教師更強的方面也不敢主動為師,總是等到老教師主動開口問,而老教師礙于面子也不好意思多問。這個方面需要在推廣的時候多加強宣傳,學校從政策上主動跟進消除雙方的顧慮,不要一開始學校就從地位上去確認老師傅的主導地位,而應該打破傳統(tǒng),在尊重老教師的前提下,把老教師和青年教師確立為平等關系!。
2 )現(xiàn)在的青年教師任務量比較重,平時有很重的教學任務外還要疲于應對各種任務,平時沒有更多的時間用于相互交流,向老教師的請教時間更少。比如在我們學院即使在推進這項活動的過程當中,也只能在每周的周四拿出三小時左右出來相互教學,使得效果打了折扣!這個活動如果想更近一步,就應該給青年教師減負,考慮他們的特點,給他們更多用來成長的時間。
雖然機電工程學院這次亦師亦友的活動還沒結束,而且出現(xiàn)了各種缺陷和難題,但從目前總體情況來看,這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模式的嘗試是比較成功的,因為培養(yǎng)模式是可行的,只是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時間去轉換思維和理念。本次驗證為以后全面的推廣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機電工程學院也有決心將這項活動一直進行下去,爭取培養(yǎng)出更多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青年教師。
5 總結
實踐證明,用新型師徒關系模式培養(yǎng)青年教師的活動是成功的,“亦師亦友、能者為師 ”的創(chuàng)新性提法使已經落伍的師徒關系獲得了新生!“新型師徒關系培養(yǎng)模式”不僅是培養(yǎng)青年教師快速成才的有效途徑,同時對于學院進行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了可行性方案,而驗證活動的成功表面其有一定的推廣性!我們學院已經確認將會繼續(xù)把這種培養(yǎng)模式推行下去。
(作者單位:武昌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