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朱青
基于對博士生培養(yǎng)質(zhì)量的關(guān)注,運用訪談研究方法,對X大學數(shù)名直博生、直博生導師和相關(guān)管理人員進行訪談,整理談話資料,分析我國高?!爸辈┥?身份認同情況。
教育部2014年出臺《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管理辦法》,指出“直接攻博:指符合條件的招生單位在規(guī)定的專業(yè)范圍內(nèi),選拔具有學術(shù)型推免生資格的優(yōu)秀應屆本科畢業(yè)生直接取得博士生入學資格的招生方式?!庇纱丝梢?,直博生就是從優(yōu)秀的應屆本科畢業(yè)生中選拔的直接攻讀博士的學生。而“身份”,是社會學上的概念。身份的確認與自我角色認同、確定行為目標、履行行為準則等緊密相關(guān)。
我國自2000 年開始進行“直博生”試點工作以來,北京大學首先開展,緊接著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始試點。目前,許多研究型大學錄取的“直博生”占招生名額的一半以上,直接攻博成為博士生招生的重要方式之一?!爸辈┥囵B(yǎng)模式”作為“貫通式”培養(yǎng)模式中連貫性最強的典型代表,成為我國高校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改革探討的熱點。
在對X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直博生的采訪中發(fā)現(xiàn),他們簡單親切的把直博生和普通博士生稱呼為“小博士”和“大博士”。為了考察這些“小博士”對自我身份的定位,對受訪者詳細提問了其與同級“大博士”和同一級的碩士生的差異。
根據(jù)之前對學院管理人員的訪談,得知同大博士相比,一般情況下小博士的生源質(zhì)量比較好。那么在攻讀博士的過程中,小博士一定比大博士優(yōu)秀嗎?受訪者的回答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直博生綜合素質(zhì)強,但科研能力不一定就高。
但是在受訪者認知中,決定科研能力的并非只是“學校出身”,其中有位受訪者就談到,“科研很多時候跟智商不是成正比的……你一周只干一天活,別人一周干六天活,那你再聰明也比不過人家,踏實肯干比較重要,還有細心也很重要?!钡灿谐什煌^點的,“我個人是覺得,可能說的不太公平,直博生質(zhì)量應該普遍比分段式博士生高很多,就是會高非常多?!保ㄕ許2的訪談實錄)
同時,這些小博士在一年級的時候要幾乎修完全部課程,同他們一起上課的大都是碩士研究生生。不同于大博士的地方還有,小博士在二年級的時候才進實驗室開展實驗工作,在科研訓練上跟大博士還存在較大差距。
第二,直博生自我要求更高,導師的要求也更高。
“要對自己要求高一點,盡快進入博士的角色,老師也肯定以博士生的要求對待你。”(摘自S5的訪談實錄)
“我們不會有明顯的優(yōu)越感,但是我們會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因為我們是按照博士生來要求自己,老師對我們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我們對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樣的。”(摘自S1的訪談實錄)
第三,直博生有更加純粹的學術(shù)追求,更早確定也更加堅定的科研目標。
“在學生生涯上,短期,也就是五年內(nèi)。目標、方向還是很明確的。碩士的話,首先考慮的是我要不要轉(zhuǎn)博,有的是邊讀邊想,考慮看有沒有興趣,考慮是否轉(zhuǎn)博,肯定要經(jīng)過這個選擇的過程?!保ㄕ許1的訪談實錄)
第四,直博生是高風險,高收益。
“如果你真心想要讀博,直博是一個很好的路徑,時間節(jié)省,目標明確,中途沒有雜事干擾?!保ㄕ許1的訪談實錄)一個受訪者如是說,當然他也提到另一方面,“如果堅持不下來,就會浪費了一個名額”,(摘自S1的訪談實錄)也有受訪者用“上了賊船下不來”的比喻來表達對直博要堅持五年之久,任重而道遠。
總之,直博生對自身具備的優(yōu)勢與劣勢都有全面的認知,對自我的角色認同十分清晰,也不會出現(xiàn)與大博士、碩士研究生角色認同混淆的尷尬。這得益于直博生對自己入校以來有明確堅的學習目標。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直博生培養(yǎng)模式,就要在招生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信息透明;在課程設(shè)置上加強規(guī)范性,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關(guān)注直博生群體,減輕直博生壓力,提高直博生待遇,完善直博生中途退出機制等以加強我國直博生的身份認同。
(作者單位: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