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受到了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諸多學者對隱喻的內涵、表現(xiàn)形式、心理機制做了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基于傳統(tǒng)信息加工取向的類比、范疇觀點,以及基于具身認知取向的概念映射觀點。從類比、范疇到概念映射,隱喻的內涵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轉變。
關鍵詞:隱喻;類比;范疇;概念映射;具身
隱喻(metaphor)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希臘詞根metaphora表示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一個領域,是為了加強語言表達力量的一種修飾方法。而殷融等認為,隱喻是在概念系統(tǒng)中的一個認知域對另一個認知域的表達。基于此,故認為在大的框架下,隱喻即是用在語言概念上顯然不同的事物來描述一個事物的現(xiàn)象[1]。近年來,隱喻和相關的認知過程與許多不同領域產(chǎn)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并有了許多的重要的成果。如在教育領域中,隱喻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可以為較為抽象的數(shù)學教學提供具體的模型。而在最近發(fā)展迅猛的人工智能領域里,文本語料庫中所遇到的隱喻的自動檢測和解析的問題也成為一個研究的熱點[2]。
一、類比視角下的隱喻
類比是人類智能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心理機制,而隱喻上的類比主要是指發(fā)現(xiàn)客體之間相似性的能力。交互隱喻理論認為:概念隱喻的理解取決于兩個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這種相互作用中,隱喻的意義部分來自于本身的相似性,而另一部分來自于這種相互作用所創(chuàng)造的相似性。類比作為個體核心的心理機制,在隱喻理解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隱喻理解所產(chǎn)生的意義,是基于對象之間或者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關系。隱喻不僅包含了各個對象的屬性,也部分被域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關系所創(chuàng)造。而之后結構映射理論[3]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的擴充了隱喻類比觀點的涵義,即認為隱喻理解并不僅僅只是域間相互作用關系,還包含了域內各個屬性的復雜聯(lián)結,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更高級的域間關系。但對于這個擴充的類比隱喻的觀點,實驗只從域間關系進行了可靠性的驗證,并沒有解釋清楚這種更高級的相互作用為何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問題。但總的來說,隱喻理解作為一種類比的觀點,這一基本事實是確鑿無疑的。
二、范疇視角下的隱喻
不同于隱喻的類別觀點,一些學者認為,部分隱喻應該被解釋為一種范疇陳述。該觀點認為,隱喻理解并非是目標域和始源域之間的多重映射,而僅僅只是在兩個單獨的概念上進行比較,這個觀點更加的簡潔明了[4]。
范疇觀點認為,在隱喻理解中,計算加工實際上是在從始源域中提取抽象含義,并將這一系列的具有代表性模型構成類別表征。這種加工機制主要是通過概念結合來實現(xiàn)的,即語句的字面含義和隱喻含義共同構成了意義的系統(tǒng)組合。這種概念結合的方式,使得對一個名詞的形容在某個表征上具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廣延,即始源域對象向上或向下在類別框架下激活擴散,以使某些屬性能匹配到目標域對象。從隱喻的范疇觀點來說,隱喻是不平衡的,始源域所傳遞的結構化信息要更加重要,并且在隱喻的理解過程中,并非始源域和目標域對象之間整體的相似性,或是像結構映射理論所言的更加復雜或高級的各屬性和特征之間的結合。范疇觀點可以被解釋為通過始源域在類別上的意義載體,從而合并始源域和目標域,任何一個始源域對象都并非只具備一個顯著性的特征,我們要根據(jù)具體條件給出一個最具恰當性的解釋,因此,可能范疇的觀點在復雜度和普適性的隱喻預測度上可能有一定的欠缺。但盡管如此,對于作為心理學研究焦點的名詞性隱喻,它依然具有很好的解釋作用。
三、概念映射視角下的隱喻
隨著對傳統(tǒng)信息加工的反思,出現(xiàn)了對隱喻研究的第三種視角,即隱喻的概念映射的觀點。概念映射的核心論點認為:隱喻在我們的語言和思維中可能以更加廣泛且普遍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說隱喻并不簡單的表現(xiàn)為一種修辭方法、一種表意手段或者屬性轉移的橋梁,而是更深刻的反映了人類心智的構建過程。不同于在語言中的隱喻,概念映射指定了始源域和目標域,并且在任何一個概念映射中,都是由始源域映射到目標域,前者一般是具體的事物,后者更加的抽象[5]。
一些學者認為存在三種主要的隱喻類型:方位隱喻、結構隱喻和本體隱喻。盡管在一些情況下,這些類型會重疊或合并,但這三種主要的隱喻的特征是明顯的。方位隱喻最通常的表達是:“快樂是向上的”、“悲傷是向下的”等等,即將抽象的情感或感受與空間的方向聯(lián)系在一起。結構隱喻并沒有將始源域固定為一個空間的特性,而是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基本的經(jīng)驗領域轉移到另一個基本的經(jīng)驗領域,即從始源域的結構映射到目標域,從而幫助理解目標域,這與已述的結構映射的觀點極為類似。比如說:“生活是一場旅行”這樣的表達。而本體論隱喻則是將無形而抽象的概念表達為具體物質的方式,賦予一個對象本身不存在的屬性,比如說“某人很膨脹”,驕傲和自滿這種抽象的概念就可以形象的具體的表現(xiàn)出來了。概念映射通過感覺運動的具身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
總之,隱喻的發(fā)展有著漫長的過去,但真正從語言學和心理學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和解析,并沒有很長的歷史。并且,隱喻的研究已經(jīng)進入了具身的時代,具身概念會影響抽象概念或高級思維得到確認,隱喻可能以更加廣泛的形式存在于我們的心智中。
參考文獻
[1]殷融,蘇得權,葉浩生.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概念隱喻理論[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2):220-234.
[2]Holyoak,K.J.,& Stamenkovi?,D.(2018).Metaphor comprehensio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ories and evidence[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8,144(6):641-671.
[3]Gentner D.Structure-Mappin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J].Cognitive Science,1983,7(2):155-170.
[4]Glucksberg S,Keysar B.Understanding metaphorical comparisons:Beyond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 Review,1990,97(1):3-18..Psychologic.
[5]Lakoff.G.Mapping the brains metaphor circuitry:metaphorical thought in everyday reason[J].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2014,8:958.
作者簡介:
王叢興(1995—),男,漢族,湖北孝感人,碩士研究生,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認知。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