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元
北宋思想家張載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痹谒挠^念中,學者應有擔當和使命感。可林語堂說:“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里充當著配角?!庇谑撬挥嬢^世事,返璞歸真,反而找到了屬于自己真性情的詩情畫意。
其實人生在世,不過百年,責任固然重要,可我們更應學會沉淀人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詩意。
許多古人熱衷于歸隱山林,在遠離喧鬧嘈雜的生活中獲取屬于自己的安逸和樂趣,找尋蘊藏在生活中美妙的詩意。例如我們最為津津樂道的陶淵明、蘇軾、柳宗元……這些人都在隱居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深刻意義,即使是身處寂寞凄清的人生歷程中,他們依然可以讀出自然的意味,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個人需要為國家,為社會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但這并不能作為我們生活的全部。我一直相信,人生匆匆,時光很短,最為重要的一定是在自己的天地中安頓好心靈,云淡風輕,在悠然的詩意中度過緩緩的時光。
老子、莊子一生清閑,看似以“無為”作為人生的最終追求,用大眾的眼光看略微“沒有志氣”,可偏偏是這樣的他們,在瀟灑的生活中品出了詩意,道出了屬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從而留下了流傳至今的不朽著作。如孔子一般將自己投入世間,積極地為事業(yè)與民生而奮斗當然也很好,但是在短暫的一生中,我們更應學著在自己的內心修籬種菊,為安寧的生活留下一塊避世之地。這樣,即使前方苦難來臨,我們依然能夠在案牘勞形之余,調素琴、閱金經,品味人生之間飄散著的無盡滋味。
所以我欣賞道家,他們便是如此生活——出世而生,避世獨存。在清閑的人生中品味和思考,將自然與自我緊密地聯(lián)結在一起,從自然中得出自我的感悟,從詩意中發(fā)現(xiàn)人生的智慧。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喜歡: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真正的君子就當如此,不以功名為人生追求,不以身外之物而失去本心,而是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過出自己的滋味來,就好像木心先生說的那句“在冷冷清清中過得風風火火”,我想也許這樣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贏家。在自然中生活,在生活中品味最美的詩意,這是一種體悟人生的哲理,這樣之后,就可以在人生中獲得更高的享受。
就像林語堂先生感慨的那樣,人生不過如此。并不需要驚世駭俗的功業(yè),也不需要經天緯地的才干,只要平平淡淡地生活下去,汲取人生中的詩情畫意,并提煉為深刻的哲理。像千百年前的古人一般,在清靜的生活中悟出傳世的思想,讓自己能夠在人生的臺階上更上一層,在詩意的旅途中更進一步,在人生中取得一片自我的天空。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卻愿為清歡脫計較,為詩意品得生活的真諦。
【評點】
作者在開篇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張載崇尚責任為重,可他偏偏沒有像凡事瀟灑的林語堂一樣,享受到了人生自由的樂趣,于是作者對此總結,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責任雖然重要,但是我們需要挖掘自己生活中的詩意。在論證上,作者用道家思想和《菜根譚》中的話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又提到了木心的話作為自己的美好向往,在文章結束的時候,再次回溯林語堂的話和改編張載的名言,呼應上文,回扣論點,使論證完整,觀點有力。
張?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