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丹,王雅萍,徐 康,丁振華 ,徐友娣△
(1.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yī)院·南京市第一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2.中國藥科大學藥學院·江蘇省藥物分子設計與成藥性優(yōu)化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09)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是妊娠中晚期的嚴重并發(fā)癥,以皮膚瘙癢、黃疸為主要特征,合并不同程度的血清膽汁酸水平升高及肝功能異常[1]。該病可引起羊水胎糞污染,致使胎兒宮內窘迫,使早產、死產發(fā)生率升高,嚴重危害母嬰健康;還可導致孕婦機體膽汁分泌排泄障礙,肝細胞出現病變或壞死,引發(fā)膽汁淤積性肝損傷[2]。目前主要治療原則為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膽汁酸水平、延長孕周,以改善妊娠結局等[3]。熊去氧膽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有效緩解ICP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其血清學指標水平,改善母嬰結局,但停藥后存在“反跳現象”[4]。茵梔黃口服液為純中藥制劑,有疏肝理氣、利濕退黃等功效,臨床可用于治療新生兒黃疸[5-6]。本研究中觀察了茵梔黃口服液聯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膽酸治療ICP的臨床療效?,F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符合ICP診斷標準[7];發(fā)生瘙癢癥狀,伴或不伴黃疸;孕周為24~40周;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其他疾病引發(fā)的皮膚瘙癢或黃疸;病毒性肝炎;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本研究;對本研究擬用藥物有禁忌證;入院前接受過其他治療;嚴重心、腦、腎疾病,糖尿病。
病例選擇與分組:選取醫(yī)院2012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ICP患者95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7例)和研究組(4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對照組(n=47)研究組(n=48)t值P值年齡(歲)29.15 ± 3.0229.48 ± 2.480.5830.562孕周(周)28.34 ± 1.1228.17 ± 1.370.6610.510孕次(次)1.74 ± 0.291.83 ± 0.311.4610.147產次(次)1.31 ± 0.381.29 ± 0.410.2460.806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干預治療,包括指導左側臥位休息,視具體情況吸氧,制訂營養(yǎng)膳食方案,補充維生素及能量,并予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Hospira S.P.A.,進口藥品注冊證號 H20090408,規(guī)格為每瓶0.5 g)1.0 g靜脈注射,每日1次,口服熊去氧膽酸膠囊(Losan Pharma GmbH,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00502,規(guī)格為每粒 250 mg),每次 250 mg,每日3次,研究組患者加服茵梔黃口服液(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11020607,批號為20150929,規(guī)格為每支10 mL),每次1支,每日3次。兩組患者均治療14 d。
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各 5 mL,以離心半徑 8 cm、2800 r/min離心 10 min,取上清液,置-60℃冰箱中保存。采用羅氏Modula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膽汁酸(TBA)、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l)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7,14 d后臨床瘙癢癥狀評分,無瘙癢計為1分,可緩解的輕微瘙癢計為2分,可緩解的持續(xù)瘙癢計為3分,無法緩解的持續(xù)瘙癢計為4分。
療效判定標準[8]: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清學指標下降不少于50%,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血清學指標下降30% ~49%,為有效;臨床癥狀無變化,或有加重,血清學指標下降不超過29%或有上升,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
安全性: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見表2至表4。對照組出現腹瀉1例,發(fā)生率為2.13%;研究組出現嘔吐、腹瀉各1例,發(fā)生率為4.17%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當(χ2=0.323,P=0.570 > 0.05)。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3 兩組患者皮膚瘙癢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皮膚瘙癢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4同。
組別對照組(n=47)研究組(n=48)t值P值治療前2.47 ±0.222.50 ±0.190.7120.478治療7 d后1.77 ± 0.17*1.39 ± 0.19*10.2660.000治療14 d后1.43 ± 0.12*0.88 ± 0.09*25.3070.000
表4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s)
組別TBA(μmol/L) ALT (U /L) AST(U /L) TBil(μmol/L)對照組(n=47)研究組(n=48)t值P值治療前16.31 ±3.1116.49 ±2.940.2900.773治療后12.76 ±2.12*7.73 ±1.17*14.3570.000治療前140.36 ±38.08143.48 ±41.110.3840.702治療后109.58 ±20.44*79.42 ± 18.39*7.5640.000治療前148.68 ±36.22145.47 ±43.650.3900.698治療后103.66 ± 36.24*76.63 ± 40.32*3.4340.001治療前21.87 ± 3.2521.94 ± 4.360.0890.930治療后17.43 ± 1.42*13.87 ± 1.37*12.4360.000
ICP作為妊娠中晚期的常見并發(fā)癥,對孕婦及胎兒均可造成影響。由于孕婦機體膽汁中膽鹽分泌過少,影響維生素K吸收,肝臟無法順利合成凝血因子,凝血功能受到極大影響,增加了產后出血率,嚴重者甚至會發(fā)展為肝衰竭[9]。ICP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多項研究顯示,孕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在ICP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0-11]。孕晚期雌激素水平是非孕期雌激素水平的300倍,ICP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是指肝臟對妊娠生理性增加的雌激素反應性過強,致使膽汁質酸轉移過程受阻,造成膽汁淤積[12]。目前,國內多主張以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膽酸等為基礎的聯合治療,同時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防止瘙癢、護肝等對癥治療,但無法治愈,且停藥后病情易反彈[13]。ICP屬中醫(yī)“妊娠黃疸”“妊娠身癢”等范疇,病機為氣血阻塞導致膽汁淤積,進而產生肝脈郁滯,引發(fā)多種臨床癥狀,主要治療原則為疏肝利濕、祛風止癢、退黃利膽[14]。茵梔黃口服液的主要成分為梔子、黃芩、茵陳、金銀花等提取物,臨床用其治療ICP已有多年歷史。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加服茵梔黃口服液可提高臨床療效。因茵梔黃口服液中的茵陳可清熱利濕、利膽退黃,其有效成分為茵陳多肽,可激活吞噬細胞,減輕ICP對肝細胞的毒性損害,保護肝臟功能;梔子對膽囊的收縮作用明顯,可促進血液中膽紅素迅速排出;金銀花清熱解毒,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抑制皮膚瘙癢等;黃芩可抑制肝微粒體脂質過氧化,減輕膽汁酸對肝細胞的損傷,加之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膽酸可顯著緩解皮膚瘙癢癥狀,諸藥合用,發(fā)揮協同作用,從而提高療效[15]。治療后,兩組患者瘙癢癥狀評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加服茵梔黃口服液可進一步改善臨床癥狀,這可能與茵梔黃口服液具有保肝、退黃、利膽、降酶等作用有關。ICP發(fā)病后,膽汁淤積致使膽管阻塞,肝細胞受損,ALT敏感性最高,其釋放迅速增加,當細胞膜、線粒體膜等生物膜受損時,AST水平迅速升高,TBA和TBiL則在肝細胞受損時異常升高。兩組患者治療后上述血清學指標水平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茵梔黃口服液中茵陳所含色原酮可抑制 β-防御素(β-BD)活性,降低葡萄糖醛酸分解率,增強肝臟的解毒效用;梔子可通過下調核因子 κB(NF- κB)/核因子 κB 抑制蛋白(IκB)信號通路活性,減少細胞因子的表達,明顯緩解肝損害;金銀花、黃芩均有顯著的保肝、促進膽汁排出作用。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當(P>0.05),提示聯合用藥不增加不良反應,這可能與茵梔黃口服液對患者腸胃刺激較小有關[16]。
綜上所述,茵梔黃口服液聯合熊去氧膽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ICP,可顯著改善皮膚瘙癢癥狀,降低血清學指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