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鰲楠
大連市金州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遼寧大連 116100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發(fā)病時常以肢體活動障礙、頭暈、肢體麻木、飲水嗆咳、言語蹇澀及尿潴留等為主要表現。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污染,中風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中風若未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則容易遺留諸多后遺癥,需要長期反復入院治療。尿潴留是多數中風患者需要面對和忍受的臨床癥狀之一,患者常表現為排尿困難、小便點滴不盡、小腹脹滿疼痛?,F代醫(yī)學對于尿潴留患者多采用導尿管導尿,這是較為直接的排空膀胱內尿液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給患者的身心帶來了一定影響。中醫(yī)學將中風后尿潴留歸屬于“癃閉”范疇,如《內經》云:“膀胱病,小便閉”。其中“癃”表示小便短少、淋漓不盡;“閉”表示小便閉塞不通;王清任曾指出元氣虛損、血液瘀阻是引發(fā)中風癃閉的主要病機,因此在治療中常采用補氣活血、利尿通絡的法則[1]。本研究觀察加味補陽還五湯聯合普通針刺治療中風后尿潴留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收集于2018年10月—2019年4月期間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中風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50例。對照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0.48±15.25)歲;病程30~360 d,平均病程(232.25±70.49)d;治療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61.86±15.02)歲;病程35~362 d,平均病程(323.49±99.47)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依據中華醫(yī)學會及國家心腦血管協(xié)會聯合頒布并制定的診斷標準[2]:①經頭顱CT或MRI診斷為腔隙性腦梗塞或腦梗死等有明確頭部梗死灶;②查體時見恥骨毛際以上腹部膨隆,且壓痛(+),叩診呈濁音;③膀胱彩超檢查提示膀胱充盈。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中關于氣虛血瘀型中風后尿潴留的診斷:半身不遂、言語蹇澀、頭暈頭痛、氣短乏力、小便不通或點滴而出;汗出,面色白;舌淡,苔白,脈細。
納入標準:年齡40~80歲;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腎功能不全、代謝及血液系統(tǒng)疾??;嚴重精神障礙及傳染性疾?。粚χ委熕幬镞^敏。
對照組采用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方藥組成為黃芪20 g,當歸10 g,赤芍20 g,川芎15 g,桃仁15 g,紅花10 g,地龍20 g,豬苓20 g,茯苓20 g,澤瀉20 g;1劑/d,由本院中藥房煎制成200 ml湯劑,早晚分服。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普通針刺治療,取穴膀胱俞、腎俞、氣海、關元、石門、中極、八髎;針刺前放開尿管使患者膀胱中尿液排出,采用一次性無菌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公司),在皮膚局部消毒后,采用平補平瀉法進行針刺治療,得氣后每穴留針20~25 min。2組患者均治療15 d后評價療效。
評價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主癥積分變化:將患者中醫(yī)主癥:半身不遂、言語蹇澀、頭暈頭痛、氣短乏力、小便不通等按癥狀嚴重程度依次分為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0、2、4、6分,得分越低說明癥狀越輕。
參照文獻[3]評價2組膀胱功能積分:能夠在刺激下自主排出及停止小便,且膀胱內剩余尿量<50 ml,記0分;在刺激下可緩緩自主排出及停止小便,且50 ml≤膀胱內剩余尿量≤100 ml,記1分;在刺激下能夠緩緩自主排出小便,偶爾能自行停止小便,且100 ml<膀胱內剩余尿量<350 ml,記2分;在刺激下無法主動排尿,需長期依賴尿管導尿,記3分。以上情況均符合膀胱容積小于500 ml者。
運用彩超對2組治療前后膀胱中殘留尿液容量進行檢測;記錄從第一次治療干預開始患者自行排出尿液的時間;運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36)對2組患者身心進行全面評估,量表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將臨床治療效果分為痊愈、好轉、無效:治療結束后能夠自行排尿,小便順暢,膀胱內殘余尿量<50 ml視為痊愈;治療結束后能夠緩慢自行排尿,50 ml≤膀胱內殘余尿量≤150 ml視為好轉;治療結束后仍無法自行排尿,則視為無效??傆行蕿槿逝c好轉率之和。
治療后,2組中醫(yī)主癥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治療后,2組膀胱功能積分、膀胱殘余尿量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中醫(yī)主癥積分比較(n=50,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患者膀胱功能積分、膀胱殘余尿量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治療組第一次排尿時間為(67.92±13.99)min,對照組為(244.56±30.77)min,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生活質量評分較均治療前升高(P<0.05),且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n=50,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對照組痊愈13例,好轉22例,無效15例,臨床總有效率為70.00%(35/50);治療組痊愈22例,好轉23例,無效5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0.00%(45/5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中風后尿潴留是由于腦竅不開、經絡不通導致膀胱氣化不利,并以小便不利,少腹脹滿,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是中風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中風發(fā)病后大腦中央小葉排尿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排尿生理反射受到抑制,導致膀胱肌肉痙攣,患者排尿感減弱;或因膀胱受到長期壓力沖擊,外括約肌肌肉松弛,逼尿肌-括約肌功能失司,排尿阻力增加,導致尿液殘留;另外中風患者長期臥床、缺乏鍛煉、情緒焦慮等因素共同促進了尿潴留癥狀的加重,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中醫(yī)認為本病病機主要為虛而生風,氣虛則津血運行不暢,停而成瘀,久而發(fā)病,治療應遵循補氣活血、利尿通絡的原則。加味補陽還五湯是以補陽還五湯和五苓散加減而成,是臨床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經典方劑[4];方中以益氣固表之黃芪為君,臣以血中之氣藥川芎、用以化瘀祛風,補血調經要藥之當歸,涼血散瘀之赤芍,利水滲濕安神之茯苓,佐以化瘀活血潤腸之桃仁、祛瘀活血之紅花、熄風止痙利尿之地龍,佐藥既加強了君臣的祛風、補氣、活血之功,又不忘利水通淋之效,以滋陰利水之豬苓、淡滲利水之澤瀉共為使藥;諸藥合參共奏補氣活血、利尿通絡之效。腎俞是補腎固本之要穴,腎主水,針刺腎俞穴可治療與腎臟相關的一切疾??;膀胱俞是背俞穴的重要穴位,能緩解遺尿、腰腹部疼痛、水腫、小便閉塞等癥狀;現代醫(yī)學表明針刺膀胱俞能刺激膀胱肌肉收縮,緩解膀胱痙攣,穩(wěn)定膀胱節(jié)律性,利于小便排出;八髎穴是距離膀胱俞較近的腧穴,與足少陰經相表里,可有效緩解尿潴留、月經不調、肢體麻木、肢體疼痛等癥狀,刺激八髎穴可恢復逼尿肌-括約肌節(jié)律,加強機體排尿反射;氣海、關元均為任脈之穴,是人體諸氣聚集之位,氣行則水液運行通暢,刺激氣海、關元具有提高免疫力、改善肢體機能及利尿的功效;中極和石門穴是水液通利之要道,刺激中極、石門可雙向調節(jié)膀胱功能、暢氣機而調水道;以上諸穴合用,能夠有效刺激膀胱收縮,改善膀胱肌痙攣,通利小便[5]。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2組中醫(yī)主癥積分、膀胱功能積分、膀胱殘余尿量及生活質量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第一次排尿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加味補陽還五湯聯合普通針刺能夠有效刺激膀胱收縮,改善膀胱肌痙攣,促進膀胱排尿,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加味補陽還五湯聯合普通針刺治療中風后尿潴留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困難,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