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賢
【摘 要】 古詩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它是漢語言的典范和精華,并且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品格,是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學的一本教科書。當然,小學語文教學也應該注重古詩的教學,讓學生從小就了解并喜愛古詩詞文化。
【關鍵詞】 小學古詩 ?意境 ?教學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在古詩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小學階段,古詩的學習是重點,也是難點。小學生對古詩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詩很簡短,但其中所蘊含的內容卻是很豐富的,那么在小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古詩學習呢?本文將進行具體分析。
一、“四”讀古詩,逐步深入
“四”讀古詩,逐步深入:1. 初讀,讀字音。古詩教學中不能把字詞和篇章相互割裂,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認識生字、學會生字。初讀古詩的目標,就是要讀準每一個字音,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圈出生字;老師在初讀教學過程中對生僻字、形近字、多音字等進行重點指導。2. 再讀,讀韻律。古詩要讀好,必須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讀節(jié)奏”,就是要讀出詩作的輕重緩急;“讀音律”,就是要讀出詩作的用韻。而節(jié)奏和韻律正是古詩的魅力所在。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讓學生用符號“/”在字后面劃停頓,用“?”標出需要重讀的字;另一方面要告訴學生詩作的韻腳,讓學生重點品讀。在此基礎上,可通過老師范讀、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讀好詩作。3. 三讀,讀詩意。在讀出韻律的基礎上,通過講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背景,領略其中的文化韻味。如在講解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時,把李白長期的飄泊,飽嘗人間辛酸,看透世態(tài)炎涼,借游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講解,讓學生通過誦讀的方式對詩作要表達的含義進行理解。4. 四讀,讀詩情。理解詩意后,通過誦讀,讀出詩作中蘊含的意境和充沛的感情,讓學生真正領略其中的“詩情畫意”。如在《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學生就像置身其中,與詩人一同漫步于西子湖畔。
二、悟境,領略詩意境界
古詩的意境,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相契合所創(chuàng)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境界。古詩講究的是用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意境。小學教材中收錄的古詩凝練優(yōu)美,往往表現了深刻的意蘊和動人的境界,但是由于小學生生活經歷不多,情感體驗相對較少,古詩中的語境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可從補充材料、反復誦讀、情景再現、聯想對比、借助多媒體課件等多個方面入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入詩文,領會意境,通過多讀、多想、多聽、多看,還原描繪的形象,從而由表及里,品味特有的意境,領會蘊含道理,促進審美意識的形成與升華。
三、引導想象,感悟意境
想象是對過去經驗和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構成新的意向和觀念的心理過程。古詩的語言凝練,行文跳躍,在詩句背后隱藏著大段的空白,這就為想象提供了空間。古詩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展開想象,引起聯想,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詩的意境是需要個性化感悟的,在充分預設的前提下,利用圖像、音樂、視頻等多種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古詩的閱讀可以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按個人的生活和閱讀經驗,進行個性化解讀,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在理解的基礎上充分想象,對詩中的大段空白進行填充、拓展,讓學生走進古詩,參與古詩的閱讀理解,進行再創(chuàng)作。當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就漸漸彌漫在學生心中。同時,又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象內容說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角色就會變得更主動,這樣既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四、拓展閱讀,培養(yǎng)詩趣,課外延伸,積淀文化底蘊
我們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才能漸漸地厚重起來。另外,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由此及彼地進行相關鏈接。當學生有了一定數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學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讓他們感受到在古典文學中,自己所知僅是滄海一粟,從而激起他們更強烈的學習欲望。那么為了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古詩課堂,當學生已水到渠成之時,我們要啟示學生自己去創(chuàng)作詩文,開絕句佳詞賞析會、結詩社,寫讀書筆記、點評詩文,進行研究性學習,為自己出詩集、辦詩文報等,學生從背詩、賞詩到作詩,經歷了一種生命的快樂。引導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走進詩詞歌賦的王國,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是師生共同生成的大課堂,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總之,古人之所以喜愛用古詩來抒發(fā)心中的感情,這和古人的文化、語言等等都是密不可分的,而之所以現代人也要學習古人的文化正是因為如今的文化都是從古人手中傳承過來的,因此古詩教學就是對于文化的傳承,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傳承。本文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進行了探析,希望教師能夠從中收獲方法和思路,將古詩傳承工作做好,讓學生學好古詩。
參考文獻
[1] 孔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之課堂實踐探究[J].新課程·上旬,2011(04).
[2] 任士凡.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速讀·中旬, 2010(05).
[3] 蘇建坤.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速讀·中旬,2011(05).
[4] 周竟成.“三要三不要”策略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上, 201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