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453000)趙俊芳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130例腦梗死患者應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5例。觀察組:女32例,男33例;年齡45~68歲,平均(56.87±2.30)歲,病程2~4年,平均(3.15±1.01)年。對照組:女29例,男36例;年齡47~65歲,平均(52.68±2.23)歲,病程3~5年,平均(3.34±1.27)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健康宣教、口腔護理、預防并發(fā)癥等基礎(chǔ)護理。觀察組在基礎(chǔ)護理基礎(chǔ)上給予序貫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先評估患者家庭情況,根據(jù)患者病情及家庭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序貫式護理干預計劃,便于連接患者住院期間與出院后的護理的正常進行。護理人員定期隨訪患者并給予康復指導。①健康教育:舉辦知識演講會,向患者講解腦梗死即其后遺癥的知識,解答患者對腦梗死疾病的危險因素的疑問。②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分別與患者及患者家屬交流,了解患者在康復治療中遇到的困難及影響其恢復的因素。若患者或患者家屬出現(xiàn)不良情緒,護士應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消除患者和家屬的不安。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出院后增強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主觀能動性。③康復指導及技能培訓:講解并示范正確的肢體鍛煉的方法,勸導患者家屬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如體位轉(zhuǎn)移、走路、吃飯等。培訓在康復訓練中的注意事項,以保證患者訓練的安全性。④出院隨訪: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定期進行隨訪,掌握患者的康復情況,并對患者的康復效果進行評價,解決患者康復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指導患者制定下一步的康復計劃與目標。
1.3 觀察指標 ①運動功能。利用簡化Fugl-Meyer評分法比較患者護理前與護理后的運動功能情況。0~59分:患者運動功能障礙嚴重,無法運動;60~80分:患者運動功能障礙中等;90~100分:患者運動功能障礙輕微。②康復訓練依從性。分為依從性良好、依從性一般、依從性差3個等級,總依從性為依從性良好與依從性一般之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運動功能 護理后觀察組FMA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見附表。
2.2 康復訓練依從性 護理后觀察組康復訓練總依從性率為95.38%,比對照組的78.46%高(P<0.05)。
附表 護理后兩組FMA評分對比(±s,分)
附表 護理后兩組FMA評分對比(±s,分)
組別 F M A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t P對照組(n=6 5) 4 0.5 2±1 0.1 5 6 0.5 5±1 1.7 3 1 0.4 1 0 0.0 0 0觀察組(n=6 5) 4 5.2 4±1 1.3 6 8 0.4 7±1 2.6 0 1 6.7 4 2 0.0 0 0 t 2.4 9 8 9.3 2 9 P 0.0 1 3 0.0 0 0
腦梗死常見類型有腦血栓、腦栓塞等。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腦梗死的致死率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大多數(shù)患者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序貫式護理干預較好的解決了患者出院后由于缺乏專業(yè)人員指導,導致患者康復訓練的方式不正確,影響康復效果[1]。序貫式護理相較于傳統(tǒng)護理的優(yōu)點是:在患者出院后依然與患者聯(lián)系,結(jié)合患者住院期間實施的護理計劃,對患者出院后的康復訓練有促進作用。在實施序貫式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患者家屬和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家庭經(jīng)濟情況、生活習慣等,并以此為根據(jù)為每位患者制定不同的出院康復訓練計劃[2]。與患者家屬交流非常重要,取得患者家屬的理解與支持,以便患者家屬在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時能夠配合。指導患者家屬的康復技能的培訓,確??祻陀柧毜恼?guī)性、安全性、有效性。因此,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加深患者和家屬對出院后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的認識。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FMA評分比對照組高,出院后康復訓練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表明對腦梗死患者進行序貫式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對康復訓練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序貫式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腦梗死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對康復訓練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