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劉鐵軍
(湖南華菱湘鋼棒材廠,湖南 湘潭 411101)
800 軋機是我廠二棒生產線開坯機粗軋機,連鑄坯料有300×430、240 方、150 方,開軋溫度1050℃左右。經加熱達到在爐時間和出鋼溫度的鋼坯由出爐輥道和輸送輥道送入800 軋機進行粗軋開坯。800 軋機采用二輥可逆式粗軋機,孔型系統(tǒng)選用箱型孔型系統(tǒng),根據軋制規(guī)格和半成品的尺寸選用不同的原料斷面和軋制道次,原料斷面適應性強,軋制道次和壓下量可靈活多變。
800 軋機軋輥軸的軸頸主瓦,選用材質為加入了石墨的布基酚醛樹脂復合材料。在軋制矩形坯430×300mm 時,800 主瓦磨損最快,軋制150 方坯時磨損速度稍慢。2011~2013年,特別是2013年,一年內800 主瓦出的磨瓦燒瓦事故達到30 次,均造成了被迫停機搶修,每次停機事故時間在一個小時左右。國內多家軋鋼廠開坯機已采用滾動軸承,而我廠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沿用樹脂瓦滑動軸承。軸承是設備的心臟,所以對樹脂瓦主瓦的維護及降低事故顯得非常重要。
發(fā)生多起磨瓦燒瓦事故后,召開多次事故分析會。通過各專業(yè)技術人員頭腦風暴,進行事故原因分析總結,得出之前的磨瓦翻瓦事故主要原因如下:
(1)供水膠皮水管偏軟,容易呈“V”形堵塞。
(2)供水膠皮水管未綁好,在軋制中掉落,且未被及時發(fā)現(xiàn)。
(3)供水管道支路多,機架輥和主傳動軸供水共用,造成主瓦水壓不足。
(4)主瓦水槽結構不合理,供水管噴淋的冷卻水不能進入到主瓦中心。
(5)主瓦材質有改變,耐磨性石墨量降低。
(6)軋輥輥頸部位變得粗糙,相互影響惡性循環(huán)。
綜合以上原因,主要是主瓦磨損部位進水量不足,水膜難以形成,存在干磨現(xiàn)象,造成輥頸部位局部溫度急劇升高,轉動到非主瓦接觸部位又與大量冷卻水接觸,存在局部激冷,產生表面微裂紋,摩擦中使輥頸變得粗糙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主瓦磨損加劇。
針對水量不足的因素,對現(xiàn)場供水系統(tǒng)提出了幾條改進措施。
(1)改變供水膠管的材質,由普通輸水管改為硬厚的高壓膠管,避免“V”形堵塞。
(2)保證計算水管長度,不被軋輥收放輥縫時扯開。綁雙道鐵絲防止水管掉落。
(3)主瓦單獨供水,避免水管支路對水壓的影響。改進后,主瓦水壓穩(wěn)定在3.2~4.0bar。
(4)主瓦接觸面水槽改進,第一次試驗由“芯部無槽”改為“有周向三槽”;第二次試驗,改為“X 型槽”;第三次試驗,增加“中心孔”供水,改善中心部位水流量。
(5)改進主瓦的材質,增強耐熱耐磨性能。在原來基礎上,加入鉬酸改性,生成鉬酚醛樹脂。另外,查閱國內論文,針對現(xiàn)場工況,采用硼改性方法的效果應該更佳,但是價格高,目前暫未采納。
(6)粗糙輥頸堆焊處理,粗糙度由Ra12.8 達到了Ra1.6。
通過上面提到的6 條改進措施的實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減少了磨瓦燒瓦事故的發(fā)生,但改進措施的核心是主瓦冷卻水槽的改進。故本文接下來重點介紹主瓦水槽的結構設計,即改進措施5。
圖1 改進前的主瓦三維圖示
2012年以前,沿用初始設計,無頂部芯部水槽,只有開放式的噴水水管噴射冷卻水。存在頂部中心高熱情況,容易發(fā)生樹脂主瓦粘著燒瓦、主瓦翻出的事故。即使在正常情況下,每塊主瓦在線過鋼量也只有8000~10000t,軋輥上下線頻繁,800 換輥檢修次數(shù)多,月產量低。
圖2 第一次改進的三維圖示
圖3 第二次改進的主瓦三維圖示
圖4 第三次改進的主瓦三維圖示
2012年第一次改進試驗,由“芯部無槽”改為“有周向三槽”。雖然頂部有少量的冷卻水被轉動的輥頸帶上去,大大降低了燒瓦和翻瓦事故,但是改進后不到一年,由于周向水槽所形成的水路成環(huán)條狀,造成輥頸出現(xiàn)環(huán)線條狀銹跡和凸起筋,瓦的磨損速度加快很大。造成2013年磨瓦事故,出現(xiàn)到不可控制的地步?,F(xiàn)場因磨瓦速度快,臨時換輥或者換瓦座工作增多,工人勞動強度增大,改進不成功(圖2)。
2013年第二次改進試驗,改為“X 型槽”。此后兩年時間內,降低了磨瓦速度,翻瓦事故也進一步減少。但是出現(xiàn)輥頸容易發(fā)熱磨損,輥頸部位出現(xiàn)整區(qū)磨損凹陷。輥頸變小后,造成軋制精度低,輥頸都需堆焊磨光滑加強后才能正常使用(如3)。
2016年第三次試驗,增加“中心孔”供水,增大中心部位水流量,此次改進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改進后磨瓦速度進一步降低,對輥頸表面粗糙的適應性增強。輥頸本身的磨損速度也降低不少,輥頸不堆焊也能正常使用,過鋼量30000t 也不需要換瓦,這個數(shù)據在原基礎上提高了兩倍(圖4)。
現(xiàn)場故障處理及預防,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改進。通過對800 主瓦供水工況的改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幾次改進后,燒瓦、翻瓦、磨瓦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即便對于輥頸粗糙的軋輥,磨損也比較緩慢,在一個軋制上線周期內(過鋼量30000t)可以不用換瓦,大大降低了換輥次數(shù),給生產高產量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