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童 王璐 全海英 賈顏鴻 畢也 李保泉 張澤兵
口腔頜面部腫瘤、囊腫及瘤樣病變嚴重影響兒童健康[1-2],兒童腫瘤與成人腫瘤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發(fā)病特點、病理類型、診治預后及區(qū)域發(fā)病特征。本文對1982~2017年經吉林大學口腔醫(yī)學院確診的2 123例兒童口腔頜面部腫瘤及瘤樣病變進行臨床資料分析,探討吉林地區(qū)兒童口腔頜面部腫瘤的發(fā)病規(guī)律和特點,為制訂兒童腫瘤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jù)。
選取1982-01~2017-12經吉林大學口腔醫(yī)學院診治的2 123例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颊?5%以上來自吉林省各個地區(qū),其余來自周邊省份。納入標準:①未滿14歲;②結合病史、體征、一般檢查資料、輔助檢查資料,明確診斷為口腔頜面部囊腫、腫瘤或瘤樣病變;③病例資料完整。腫瘤病理分類參照WHO(2017)頭頸部腫瘤分類法。對于患者基本發(fā)病情況,如性別比例、好發(fā)年齡階段、常見發(fā)病部位、腫瘤組織來源、病理分型等情況進行總結與分析。
2 123例患者納入研究(男1 064例,女1 059例),男女比例為1∶1??谇活M面部囊腫中,男475例,女391例,男女性別比為1.21∶1;良性腫瘤中,男260例,女278例,男女比例為0.94∶1;惡性腫瘤中,男37例,女33例,男女比例為1.12∶1;瘤樣病變中,男291例,女357例,男女性別比為0.82∶1(表1)。
本研究中,其中口腔頜面部囊腫 866 例(40.79%),最小年齡7 d,最大年齡14歲;良性腫瘤539例(49.18%),最小年齡僅1個月,最大年齡14歲;惡性腫瘤70例(3.30%),最小年齡5 d,最大年齡14歲;瘤樣病變143例??谇活M面部良性腫瘤好發(fā)年齡段為11~14歲,惡性腫瘤、囊腫好發(fā)年齡段均為7~14歲,瘤樣病變好發(fā)年齡則為0~1歲(表1)。
按照組織來源可將囊腫分為牙源性頜骨囊腫(305例)、非牙源性頜骨囊腫(10例)以及軟組織囊腫(551例),共752例。其中舌下腺囊腫數(shù)量最多,共170例(19.63%),其次為含牙囊腫148例(17.09%),黏液囊腫147例(16.97%)(表2)。
539例良性腫瘤中牙源性腫瘤185例,唾液腺腫瘤34例,其他腫瘤320例(表2)。良性腫瘤中,淋巴管瘤數(shù)量最多,共184例(34.14%),其次為鈣化上皮瘤、血管瘤(表3)。惡性腫瘤共70例,其中肉瘤數(shù)量最多,共23例(32.86%),其次為惡性淋巴瘤和黏液表皮樣癌,均為16例(表4)。
表1 2 123例患者的性別及年齡分布Tab 1 Age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the 2 123 cases
表2 866例兒童口腔頜面部囊腫類別及性別Tab 2 The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sex ratio of the 866 children cases of cyst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表3 539例兒童口腔頜面部良性腫瘤類別及性別Tab 3 The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sex ratio of the 539 children cases of benign tumor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表4 70例兒童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類別及性別Tab 4 The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sex ratio of the 70 children cases of malignat tumor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648例瘤樣病變中骨源性瘤樣病變77例,其他組織來源瘤樣病571例。其中脈管畸形數(shù)量最多,526例(81.17%),其次為牙齦瘤46例(7.10%)(表5)。
頜骨是囊腫最好發(fā)部位,共318例(36.72%),其次為舌下區(qū)222例(25.64%),第3位為頸部區(qū)域108例(12.47%);良性腫瘤中顏面部和頜骨的患病數(shù)量最多,分別為122例(22.63%),其次為舌88例(16.33%),腮腺62例(11.50%);腮腺是惡性腫瘤最好發(fā)部位,19 例(27.14%),其次為頜骨18 例(25.71%);瘤樣病變發(fā)生于顏面部數(shù)量最多,共199例(30.71%),其次為腮腺,共122例(18.83%)。
吉林地區(qū)兒童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大多數(shù)集中于吉林大學口腔醫(yī)學院,基本上能反映吉林地區(qū)兒童口腔頜面部腫瘤的患病情況。
兒童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少見,國內報道其發(fā)病率集中于3.5% ~9.4%[3-8]。本研究中惡性腫瘤約占全部腫瘤的6.3%,與國內報道一致。而國外的相關研究顯示,尼日利亞兒童口腔頜面部腫瘤中惡性者比例高達51%[9],環(huán)境及種族差異可能是主要原因。此外,不同研究對病理類型、發(fā)病部位、年齡等納入標準不同,也有可能造成結果差異。
表5 648例口腔頜面部瘤樣病變病分類構成比及性別分布表Tab 5 The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sex ratio of the 648 children cases of tumor Like disease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表6 2 123例兒童患者的患病部位Tab 6 The lesion site of the 2 123 children cases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約為1∶1。良性腫瘤、瘤樣病變中女性稍多于男性,惡性腫瘤、囊腫中男性均稍多于女性,與孟慶榮等[7]報道的兒童良、惡性腫瘤患者中男性均稍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3∶1相近。同時與國外報道男女無顯著差異相一致[10-11]。但與成人男女構成比2∶1不同,可能是由于兒童發(fā)育生長尚未成熟,男女之間差異不大。兒童口腔頜面部腫瘤可發(fā)生在各個年齡組,良性腫瘤以學齡期發(fā)病率最高,主要為淋巴管瘤、血管瘤等先天性腫瘤。惡性腫瘤、囊腫在嬰幼兒期的發(fā)病率較低,后隨年齡增加,發(fā)病率逐漸增加,高發(fā)年齡段為學齡期。嬰幼兒期是瘤樣病變高發(fā)區(qū)率期,其中大多數(shù)為脈管畸形,脈管畸形是面頸部常見的血管或淋巴管發(fā)育畸形,一般出生時已經發(fā)生[12]。
該研究中舌下腺囊腫在囊腫中所占比例最高,占全部囊腫的19.63%,其次為含牙囊腫。程珺等[13]報道囊腫則以含牙囊腫較多見。兒童腫瘤患者中先天性腫瘤所占比例較高,血管瘤和脈管畸形為常見的先天性疾?。?4],夏舜玲等[3]報道的兒童口腔頜面部良性腫瘤常見病理類型為血管瘤及淋巴管瘤。本研究中良性腫瘤以淋巴管瘤數(shù)量最多(34.14%),其次為鈣化上皮瘤淋巴管瘤(15.21%),再次為血管瘤(11.5%)。
與成年人不同,兒童期腫瘤多來源于間葉組織和胚胎殘余組織,上皮來源的腫瘤較少[15]。本研究最常見的兒童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為肉瘤,這與大部分文獻[13,16]報道的結果較為一致且符合兒童期腫瘤以間葉來源為主的特點。
從發(fā)病部位考慮,本研究的病例可分為頜骨、腮腺、顏面部、頜下區(qū)、舌下區(qū)(腺)、舌、牙齦、口底、唇部、頰部、腭部、頸部及多發(fā)部位13個組。總體來看,發(fā)病率最高的部位為頜骨,其次為顏面部及舌。囊腫中以頜骨所占比例最高,良性腫瘤則為頜骨及顏面部,瘤樣病變中以顏面部最多發(fā),這與孟慶榮等[7]的報道一致。成年人中,惡性腫瘤最常見的發(fā)病部位為口腔內黏膜,如舌、頰、牙齦等部位。本組惡性腫瘤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腮腺區(qū),與夏舜玲等[3]、李思源等[8]及王秀麗等[17]的報道一致。兒童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的部位分布特點與成年人差別很大,而這種部位分布的差異,可能是主要由病理類型的差異所造成。
總而言之,鑒于兒童患者尚處于生理發(fā)育期,病變的臨床病理特點有其特殊性,在治療上應從整體性、長期性的角度考慮,針對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在除去病灶的同時,保護形態(tài)與功能。同時更應重視對兒童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加強一級預防,提高當家長對兒童腫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