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陽縣人民醫(yī)院(466700)李杰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86例患兒全部符合《實用兒科學》第四版提到的新生兒肺炎的診斷標準相符[1];排出合并先天性疾病、重大臟器功能異常以及家屬不同意參與研究者。觀察組43例,男女比例27/16;日齡5d~26d,平均日齡(18.64±5.72)d;病程0.4~8d,平均病程(3.58±2.02)d。對照組43例,男女比例25/19;日齡6d~25d,平均日齡(18.34±5.67)d;病程0.5~8d,平均病程(3.61±1.96)d。兩組新生兒肺炎患兒的個人資料比較,無任何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自由體位或者仰臥位,略提高床頭,將患兒的頭部朝一側偏移。按時輕叩患兒背部,促進咳痰,應用霧化吸入治療。不建議完全喂飽患兒,喂奶后,扶著患兒保持坐位,同時有節(jié)律的叩擊背部,排出患兒在吮吸過程中吞進的空氣[2],預防吐奶、嗆咳。
觀察組:轉變體位護理如下:①斜坡臥位,雙足比頭部略低30°,微屈上肢,自然擺放在頭部兩側,微屈下肢,蛙式外展,頭部朝一側偏移,將軟枕墊在患兒的臀下,半小時后更換為自由體位或者仰臥位均可;②3h后,左側臥位,足部比頭部略高30°,四肢中線保持屈曲位,將三個軟枕分別墊在患兒的臀部、背部和頭部,用以維持體位,半小時后可取自由體位或者仰臥位;③3h后,右側臥位,頭部比雙足略低30°,體位的維持方法與左側臥位相同;④3h后,先保持自由體位或者仰臥位,然后取患兒俯臥位,雙足比頭部略高,臀部和背部傾斜少許,把毛巾墊在臀部、背部,保持半小時,自由體位或者仰臥位。在更換體位之前,輕叩患兒的背部5min,若有必要可做吸痰處理,使用新生兒復蘇氣囊面罩叩擊患兒背部,在面罩上套一次性的薄膜手套,沿著支氣管的走向,從下到上、從外到內的叩擊,保持節(jié)律,100~120次/min[3],抬手的距離約3~5cm。體位護理過程中,護士密切觀察兩組患兒的肢體動作和表情,靈活調整動作力度。
1.3 觀察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1d、3d、7d的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和心率三項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患兒治療后1d、3d、7d的臨床指標比較(±s)
附表 兩組患兒治療后1d、3d、7d的臨床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后1d比較,a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0.05。
組別(n=4 3) 時間 血氧飽和度(%) 呼吸頻率(次/m i n) 心率(次/m i n)觀察組治療后1 d 0.8 7±0.0 3 5 5.7 4±4.5 8 1 6 1.7 9±6.2 3治療后3 d 0.9 4±0.0 2 ab 4 2.8 6±3.2 5 ab 1 3 9.8 1±5.1 4 ab治療后7 d 0.9 8±0.0 1 ab 4 0.9 6±1.5 7 ab 1 2 6.9 4±4.0 3 ab對照組治療后1 d 0.8 8±0.0 1 5 6.1 3±4.0 8 1 6 0.5 8±7.1 6治療后3 d 0.9 0±0.0 1 a 5 1.8 4±3.1 2 a 1 5 3.2 7±4.9 4 a治療后7 d 0.9 2±0.0 3 a 4 8.7 6±2.9 8 a 1 4 2.7 6±4.4 5 a
兩組患兒治療后1d、3d、7d的臨床指標比較,見附表。
新生兒的機體發(fā)育不完全,支氣管平滑肌沒有足夠的清除能力,而且厚度不夠,因此容易發(fā)生肺炎?;純褐饕憩F為通氣、換氣功能障礙,若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則會造成氣道的阻塞,甚至會引發(fā)呼吸衰竭,危及生命。通過面罩或者鼻導管提供氧氣支持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治療方式,仰臥位的優(yōu)勢是便于觀察患兒的面部表情,護理呼吸道和臍部比較方便,但是這種體位,患兒的咽喉形狀類似于漏斗,胃內容物很容易反流進入氣道,引起嗆咳,不利于排痰。
研究顯示[4]:俯臥位、右側臥位、左側臥位、斜坡臥位等體位在預防胃內容物反流和嘔吐方面比仰臥位更有優(yōu)勢。本次研究發(fā)現,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轉變體位護理有助于改善患兒的呼吸狀態(tài),緩解肺部癥狀,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