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易平
摘要:隨著歷史學觀念的轉(zhuǎn)變和現(xiàn)代電子設備技術(shù)的發(fā)展,“口述歷史”逐年火熱并引起大家的關注,很多訪談節(jié)目冠以“口述歷史”的標題,但實則是新聞采訪下的節(jié)目。本文就播音主持新聞采訪和口述歷史采訪的異同和互鑒,明晰二者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采訪的作用,為口述歷史的采訪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新聞采訪;口述歷史;采訪對象;新聞記者
采訪,指的是采集尋訪的意思,是新聞界的詞匯,即記者為了取得新聞材料而進行的觀察、調(diào)查、訪問、記錄、攝影、錄音、錄像等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為了獲取新聞事實。采訪是采訪者對客體事物的認識過程,是采訪者運用自己的新聞觀點、知識積累和思維方式,通過親自觀察、傾聽,經(jīng)過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斷的過程。
一、概念界定
(一)新聞采訪
新聞采訪的科學、準確的定義是:新聞采訪是新聞工作者搜集、整理新聞素材的活動。(1)播音主持當中的新聞采訪似乎更接近于“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公開傳播”,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二)口述歷史
口述歷史,就是通過傳統(tǒng)的筆錄、錄音、錄影等現(xiàn)代技術(shù)手段,記錄歷史事件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的回憶而保存的口述憑證。并不是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樣,一人說,一人記。而是一種將記錄、發(fā)掘和認識歷史相結(jié)合的史學形式。即通過調(diào)查訪問,用錄音設備收集當事人或知情者的口頭資料,然后與文字檔案核實,整理成文字稿。(2)
二、相似之處
兩者都是以探究“真相”為目的,都已調(diào)查訪談的方式來工作,有著以下三點相似之處:
(一)錄音、錄像是共同的采訪手段
二者獲取事實的手段相似。播音主持新聞采訪的手段包括筆錄、錄音、錄像等。口述歷史采訪現(xiàn)在多采用錄音、錄像的方式及手段。兩者都是在用訪談的方式來進行采訪工作,通過言語交流,從而得到更多的事實材料和真實情況。
俗話說:記者有三件寶:外語、駕駛和電腦。無論是作為新聞記者還是訪談者,都需要熟練掌握各項技能,例如掌握用方言和土語交談的技能、用外語采訪的技能、攝影的技能等等。
(二)平等、互信是共同的采訪基礎
二者人物關系相似。兩者皆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生成有營養(yǎng)、有價值的信息傳遞。
訪談前要獲得信任感,彼此平等基礎上的互信是好采訪的開始。進入訪問的環(huán)節(jié)過程,不僅要隨機應變,還要觀察并照顧其感受和心理狀態(tài),把握尺度、保護隱私、照顧情緒、尊重意愿,才能保證訪談順利進行,達到應有的預期效果。
(三)真實、客觀是共同的采訪原則
二者職業(yè)道德倫理相似。兩者都必須時刻保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來進行提問和訪談,不能主觀臆斷、更不能過度推測。
新聞采訪的基本要求是堅持真實性、思想性、時間性與堅持用事實說話??谑鰵v史采訪中,最好是能夠讓被訪談者能夠在一個相關主題下自己展開回憶和講述,少打斷、不引導,這樣才能讓真實的歷史情形得以還原呈現(xiàn),才更加符合用影像記錄歷史的方法。
三、差異之處
雖然兩者有著一些相似之處,但是兩者之間并不可以畫等號,很多方面都有著不小的差別。
(一)學科背景的差異
播音主持新聞采訪隸屬于新聞學,且新聞性是根本屬性。播音主持藝術(shù)學科既包含新聞性,又具有言語傳播和藝術(shù)的屬性,新聞性是主調(diào),然而,主調(diào)也正是在和其他屬性的和諧統(tǒng)一中才能夠發(fā)揮作用的。因而,播音員主持人既是新聞工作者,也是語言藝術(shù)工作者。
口述歷史采訪屬于歷史學研究范疇,口述歷史只是歷史學研究當中的一種方法,是記錄歷史的方式和手段。隨著記錄工具的演變、記錄方式的進步,現(xiàn)如今,口述歷史已經(jīng)向普羅大眾打開大門、逐步推廣和普及。
(二)訪談對象的差異
播音主持新聞采訪多數(shù)以新聞記者為創(chuàng)作主體,且新聞記者是一種職業(yè)。新聞采訪的對象更關注“名人”,重在突出被訪者的“異常點”。新聞學中,常有一個“新聞數(shù)學公式”:名人+平常事=新聞,普通人+不尋常事=新聞,但是,普通人+普通事=0。(3)新聞記者一般都是每天有多個采訪任務,一般不會與受采訪的人簽訂書面協(xié)議。
口述歷史的訪談對象必須是對事件或人物有交集的人,還需掌握相關資料,且能夠進行溝通和交流。口述歷史采訪不是一種固定職業(yè),新聞記者、作家、學者等都可以成為口述歷史的采訪者。例如,村上春樹就出版歷史著作《地下》,該著作就是對1995年京東毒氣案進行的口述歷史采訪的成果呈現(xiàn)。
(三)內(nèi)容的差異
播音主持藝術(shù)學科的根本屬性是新聞性,作為新聞工作者,新聞采訪的內(nèi)容則是新近發(fā)生的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而口述歷史所采訪的是事實則是過去發(fā)生的事實?,F(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媒體給內(nèi)容貼上“口述歷史”的標簽,但只要仔細看一眼采訪的內(nèi)容,就可以清楚地辨別出是不是真正的“口述歷史”。如果采訪的內(nèi)容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則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述歷史”,只是打了“口述歷史”標簽,有蹭熱度之嫌。
(四)具體操作的差異
1.選題立意
播音主持的新聞采訪要求新聞記者有極強的新聞敏感,更要求熟悉新聞價值。常常要提煉出新聞的主題,新聞主題就是新聞事實所提出的主要問題及表明的中心思想,要貫穿新聞的主導思想、主腦和靈魂,也是決定新聞思想意義和指導作用的根本因素。
口述歷史似乎并沒有很嚴格的選題要求,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只要是過去發(fā)生的事都有值得被記錄的珍貴價值??谑鰵v史的訪談對象年齡差異因題而異,不能把選題的標準固定化和模式化。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把選題從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的視角,逐漸轉(zhuǎn)向平民草根的視角。
2.采訪準備
新聞采訪當中,新聞記者代表受眾的利益,目的是給觀眾呈現(xiàn)新聞事實。新聞報道一般講究速戰(zhàn)速決、短平快,除了深度報道、部分的現(xiàn)場報道,以及調(diào)查性報道需要做大量充足的準備以外,新聞采訪有著很強的時間控制、要求提問的針對性要強,最終就是要完成報道任務。一般性的新聞采訪報道,記者往往不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對于被訪者只要事先聯(lián)系好,確定好地點即可采訪。
口述歷史采訪之前要做大量準備工作,要深入理解選題,了解被訪對象,才能擬定更好的訪談提綱。在確立選題和訪談對象之后,一定要多次與訪談對象進行溝通和交流,對其有一定的了解,最終在確定訪談地點是也要慎重挑選,要選擇適合其表達的環(huán)境和場景。
3.采訪提問
新聞采訪的提問主要以正面提、側(cè)面探、反面激為主,還要兼顧簡潔、具體、間接、深刻、自然、節(jié)制??雌饋矸浅C埽瑓s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拿捏分寸。但有時提問中的一些打斷、反面激等,會起到很好的揭開新聞事實真相的作用,這也是和口述歷史采訪很不同的一點。
唐納德·里奇稱口述歷史訪談者為一群“必須壓抑著想說話的沖動,做個安靜的傾聽者”的人。(4)口述歷史采訪中,訪談者只需要在受訪者有偏離話題的時候,進行一些引導,或者是在一個話題結(jié)束時進行下一個話題的引導,更多的時候是傾聽者,提問的數(shù)量并不多,多是過度和引導,更不會主動打斷或者是提一些容易刺激的問題。
四、總結(jié)與互鑒
播音主持新聞采訪和口述歷史采訪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也有鮮明差異,因此,二者終究不能畫等號。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口述歷史工作者的采訪是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的。例如,重視采訪前的案頭準備工作、著重精心設計采訪提問、采訪中善于傾聽少傾訴等。
新聞記者如果從事口述歷史的采訪工作,一定要避免在平時采訪中慣用的打斷、引導等一些職業(yè)習慣,否則會影響口述歷史的訪談效果。相反,此時的新聞記者一定要知道口述歷史的標準是什么,在哪些地方最容易犯錯,哪些相似之處可以促進訪談的效果,這些如果非常明晰,那么會收獲不錯的成果。新聞記者在做口述歷史訪談時,要嚴格把握兩者的區(qū)別,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兩者角色的轉(zhuǎn)換,做到游刃有余、和諧統(tǒng)一。
注釋:
劉海貴:《新聞采訪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口述歷史/4514638
蔣蕾,口述歷史訪談與新聞采訪的異同,新聞記者,2011.9
唐納德·里奇,《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實務指南》(第二版),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王宇英.口述史:為何與何為[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
[2]王宇英.近年來口述史研究的熱點審視及其態(tài)勢[J].重慶社會科學,2011.
[3]王宇英.口述歷史四問——對近年來中國大陸口述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的反思[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1.
[4]劉海貴.新聞采訪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5]龍平久.“口述歷史”概念淺議[N].貴州民族報,2009.
[6]蔣蕾.口述歷史訪談與新聞采訪的異同[J].新聞記者,2011.
[7]唐納德·里奇.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實務指南(第二版)[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8]陳迪.口述歷史訪談與新聞采訪的異同[J].傳媒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