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王響 周勤 潘狄
【摘 要】目的:探討社會融合課對孤獨癥兒童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40例孤獨癥兒童,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觀察患兒訓練前后的臨床癥狀,并記錄患兒訓練前、訓練3個月ABC量表評分,兩組進行比較。結(jié)果:患兒經(jīng)治療后,實驗組在語言、社交癥狀的改善程度均高于對照組,ABC量表對比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社會融合課對孤獨癥兒童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guān)鍵詞】兒童孤獨癥;社會融合課;ABC量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ocial integration class on children with autism. Methods: Forty children with autism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ere observed. The ABC scale scores were recorded before training and three months after training .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of language and social symptom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in the ABC scal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class has a good clinical effect on children with autism.
Key words: Child autism; social integration class; ABC scale
【中圖分類號】R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0-02
兒童孤獨癥(ASD)是廣泛性發(fā)育障礙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是以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刻板行為等為特征的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1]。語言交流障礙、社交障礙是孤獨癥患兒的最主要癥狀,如無有效治療方法部分患者永遠不能獲得功能性語言,社會交往功能不能恢復。本研究選取我科治療的40例孤獨癥兒童,采取常規(guī)訓練聯(lián)合社會融合課模式,并進行療效評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8年7月-2019 年7月在徐州市東方人民醫(yī)院兒童康復中心治療的40例孤獨癥兒童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孩33例,女孩7例,年齡2歲到5歲之間。臨床診斷依據(jù)《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第5版(DSM-V),40例患兒均符合兒童孤獨癥診斷標準。入選標準:1診斷 符合 DSM-V診斷標準;2原始量表評分:兒童孤獨癥行為量表(ABC)均>53 分,3排除其它精神性、神經(jīng)性疾病;4家屬知情同意,配合性強,且全程參與。40例患兒隨機分為2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人,兩組患兒性別用c2檢驗,年齡采用t檢驗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 0.05) ,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只接受常規(guī)訓練,實驗組接受常規(guī)訓練同時加入社會融合課,1次/周,每次2小時,總計24小時。
1.3.1 常規(guī)訓練包括言語訓練、地板時光訓練、感覺統(tǒng)合訓練等。
1.3.2 社會融合課 ASD兒童的融合教育主張讓ASD兒童適應集體環(huán)境,在集體環(huán)境中學會融入,學習社交、語言等。本方案的社會融合課是根據(jù)孤獨癥的社會融合教育內(nèi)容進行整改的課程。這個課程每次的主題都可能不一樣,如去游樂場、商場、幼兒園等場所,讓ASD兒童去和正常兒童接觸、玩耍,康復治療師在ASD兒童玩耍時可以予以幫助,觀察與正常兒童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并對課程進行整改,調(diào)整訓練方案等。
1.4 療效評價分析:采用ABC量表評分,共57個項目,分為感覺、社會交往、軀體運動、語言和生活自理5個因子。分別在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當天(即12周)由康復治療師進行評定,以治療前后量表分數(shù)變化評定療效。
1.5 統(tǒng)計學處理:將收集的數(shù)據(jù)資料整理后輸入SPSS 數(shù)據(jù)庫,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 ( )表示,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及配對t檢驗分析差異,以雙側(cè)P<0.0 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治療前兩組ABC量表評分的比較,見表2.
治療前兩組ABC量表評分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ABC量表減分比較,見表3
治療后,實驗組在總體療效、社交、語言功能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在感覺、軀體運動、生活自理功能上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有研究顯示, ASD是發(fā)生在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發(fā)展過程, 導致ASD兒童在認知、情緒、行為出現(xiàn)問題, 故需提供敞開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來幫助ASD兒童改善認知、行為等問題。其次, 神經(jīng)科學研究提示, 經(jīng)驗在修正大腦結(jié)構(gòu)、建構(gòu)心理結(jié)構(gòu)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ASD兒童大腦可塑性強, 可幫助其盡早體驗實際生活[2]。對ASD兒童進行引導式教育聯(lián)合融合教育后, 可有效改善其社交、生活自理、語言溝通等能力[3],與本研究中結(jié)果有相似性,但本文中生活自理方面改變不明顯,可能與研究中樣本量較小有關(guān)。融合教育課提供了ASD兒童與正常兒童的交往機會, 在這種場景下可提高ASD患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模仿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等,可減少行為問題、促進其情感的表達, 從而改善ASD核心問題[4]。綜上所訴,社會融合課聯(lián)合常規(guī)訓練對ASD兒童有較好的療效,尤其是對社交及語言功能,值得推廣。目前我國ASD兒童的社會融合教育并不樂觀,幼兒園對孤獨癥接納仍較低,希望通過特殊訓練結(jié)合社會融合教育的模式能更好的改善ASD兒童的社交、語言等問題。
參考文獻
Young RL,Rodi ML.Redefining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using DSM-5: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roposed DSM-5 criteriafor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J Autism Dev Disord, 2014, 44(4): 758-765.DOI:10.1007/s10803-013- 1927-3
Del Pino I, Rico B, Marín O.Neural circuit dysfunction in mouse odels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J].Curr Opin Neurobiol, 2018, 48 (1) :174-182.
鐘潔瓊,孫瑞澤.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融合教育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04):965-967.
熊金妹.接受特殊, 與“孤獨”同行---淺談如何對孤獨癥學生進行融合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 2017, 6 (28) :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