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慧
家庭和學校能夠培養(yǎng)一個人的能力、性格、素養(yǎng)和道德等諸多方面[1]。家長和學校是教育的“兩條腿”,缺一不可。認同是家校關系的“粘合劑”,只有實現家校的相互認同,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因此,學校需要構建出良好的家校關系,要使家長認同學校的教育。
一、認同,要勤于溝通。
溝通是家校認同的橋梁。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必須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和聯系,要了解學生在家的實際情況,家長也能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這能夠使家長認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此外,班主任要注意,溝通不等于時常告狀,告狀會讓家長與班主任之間產生隔閡,因此,要想讓家長認同自己的工作,那么就需要尊重家長,真心實意地站在為了孩子好的角度與家長進行溝通,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這樣家長才愿意與班主任一同面對問題、制定解決措施,家長也能夠在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與班主任相互配合,促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經常與家長進行溝通和聯系,使家長能夠真正認同班主任的管理行為,這樣才能夠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全體學生才能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認同,要善于鼓勵。
鼓勵是促進認同的一劑良藥。班主任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并利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使其產生自我認同感,能夠認識到規(guī)范個人行為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以此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和認可。學生自信了,成長了,家校的認同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們班有個叫陳嘉瑞的學生,寫作業(yè)十分拖拉,別的學生在認真做作業(yè)的時候,他卻一直在做小動作,總是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yè),他的家長也多次跟我反應孩子在家做作業(yè)很拖拉。針對這一情況,在孩子們寫作業(yè)的時候,我就緊緊地督促他,慢慢的,他能夠當堂完成作業(yè)了,但是字跡很亂。這時我就調整了策略,對他放松督促,取而代之的是在巡視到他面前時,會夸一夸他:“哇,你的‘樹字寫得真漂亮!”;“嗯!不錯不錯,就這么一小會兒,你就寫了一排了,勝利在望啊!”沒想到,這樣的鼓勵性語言,他十分受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從來沒有拖拉過作業(yè),字跡也越來越工整了。陳嘉瑞上了二年級以后,我又把課堂延伸到家庭,讓家長也使用鼓勵的方法督促孩子寫家庭作業(yè),并把他每天寫作業(yè)的態(tài)度,以及是否拖拉都寫在家校本上,我第二天批改家校本的時候會看到他完成作業(yè)的情況,及時跟孩子溝通,鼓勵他按時完成作業(yè)。
通過以上這個實例,我認為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既要發(fā)現并糾正學生的錯誤,也要多多鼓勵和認同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服從老師的管理,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三、認同,要樂于理解。
認同的根基在于理解,無論是老師和學生之間、家長和老師之間、學生和家長之間,都離不開理解。理解能化解矛盾、促進了解、增進認同。新時代,學生與家長之間的理解尤為重要。小學時期的學生心智還未成熟,加上家長的溺愛,使得很多學生經常在家與父母頂嘴,不服從班主任及科任老師的管理。針對這一情況,班主任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父母的不容易[2]。例如,我在班上開展了“一日班主任”的活動,讓學生了解我一天的工作:既要上課、又要備課、制作課件、批改作業(yè),還要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行為,打掃衛(wèi)生等等。通過這個活動,學生了解到班主任的工作十分不容易。這時我又將話題引回到學生父母身上,告訴學生,自己的父母不僅每天要辛苦地工作,回家以后還要打掃衛(wèi)生、做飯、洗衣服,監(jiān)督孩子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認識到自己父母十分辛苦,要理解自己的父母,從而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要懂得體諒自己的父母,多多與父母溝通,說出自己的心里話。與此同時,我還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能夠耐心地對待學生,心平氣和地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把與孩子不和諧的地方記錄在家校本上告知與我,我來協(xié)調學生與家長之間的矛盾,使家長與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互相認同。
此外,在上課時經常有學生走神,或者與他人講小話等情況,這時我就告訴走神的學生:如果你媽媽看到你上課時走神,她會多難過呀!對影響他人上課的學生,我會這么跟孩子說:如果他爸爸知道你上課打擾到他的學習,他爸爸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呢?借助這種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學生理解爸爸媽媽的真實感受,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更好地改正,使學生與家長之間產生認同感。
結束語:
總而言之,只有在學生、家長的心中種下認同的種子,讓溝通、鼓勵、理解作為家校關系的紐帶,我們的教育才會綻放出更美的花朵。只有增進班主任、家長、學生之間的認同,構建出一個良好的交流溝通平臺,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第一小學西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