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艷
(達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醫(yī)學影像檢驗系,四川 達州 635001)
張曉琴(2015)認為“插圖教學”是指在課堂上,教師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學習插圖、研究插圖,結合文本內容,利用插圖解決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運用自己的觀察力,觀察圖中隱含的信息,提高自己的插圖分析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提升自己的圖文轉換能力。[1]包國芳(2008)的“插圖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閱讀教科書的文字,分析教科書中的插圖或是教師自主搜集的相關插圖,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總結歸納,逐漸提高自身觀察、分析、綜合、讀圖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2]
筆者認為,“插圖教學”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占用一定教學時間針對插圖教學內容講解插圖知識,分析插圖特征,引導學生了解熟悉插圖內容,課后學生在教師講解基礎上自覺深入地對插圖知識進行思考和認識的過程。
插圖教學體現(xiàn)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對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學生來說,插圖教學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和藝術性,有助于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掌握重點難點;插圖教學使學生關注教材插圖的意識增強,讀圖、用圖水平提高,學習效率顯著提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和語言表達等能力;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對教師來說,插圖教學可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為教師施展教學技能、提高教學能力、豐富教學方法夯實基礎。
插圖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價值觀念研究、插圖效應研究、插圖策略研究、插圖功能研究、插圖教學現(xiàn)狀調查研究等方面。
1.插圖的內涵價值觀念研究。張越、鄭新蓉、藍川通過民族志參與式觀察的方法研究北京市的一所小學和云南省某少數民族村小學教學點的三類兒童群體:城市兒童、城市中的流動兒童和邊遠鄉(xiāng)村兒童。結果顯示,圖像塑造了偏物質-消費、西方-城市的價值取向。[3]田欣影對人教版《品德與生活(社會)》中體現(xiàn)兒童社會權利——健康權、受教育權、社會保障權的插圖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發(fā)現(xiàn)社會保障權的插圖數量明顯少于體現(xiàn)健康權和受教育權的插圖。[4]于冰采用定量統(tǒng)計的方法分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教科書插圖中的性別文化,從而得出結論,物理教科書插圖中不平等的文化資本分配,使女生在學習與發(fā)展中處于弱勢地位,從而生產了不平等的等級結構。[5]相似的研究還有鄭泉、李興韻(2014)的《三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插圖人物的性別刻板印象研究》,魏佳、肖萍、羅萍萍(2015)的《小學數學教科書性別刻板插圖的調查與思考:教科書發(fā)展的視角——以人教版小學數學高年級教科書為例》,王卉、周序(2016)的《教育不公還是差異呈現(xiàn)?——對中小學教科書插圖的反思》等。
2.插圖效應研究。插圖效應指的是插圖的有效性研究和插圖影響因素研究,插圖的有效性研究上文中已經提及,此處主要討論插圖效應影響因素研究。宋振韶認為,影響插圖有效性的因素有四個方面:功能定向,如教科書的插圖能夠吸引讀者及增進閱讀的樂趣;影響插圖效果的變量,包括插圖的顏色、大小、形狀、密度或復雜性及組織等,還包括文本內容難度及其抽象程度、內容與圖片之間的重疊程度、插圖的呈現(xiàn)方式等;學習者自身的特征,如學習者的年齡、學習者的閱讀能力或理解技巧等;學習活動的設計。[6]韓玉昌、任桂琴對大連市北甸小學一年級30名學生采用2(難度)×3(背景類型)兩因素混合實驗發(fā)現(xiàn),學生對有背景插圖數學應用題的理解優(yōu)于對無背景插圖數學應用題的理解;復雜背景的插圖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難應用題,簡單背景的插圖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易應用題。[7]王瀅、苗德露以選編自繪的4篇語文閱讀材料對浙江省某地一所小學三年級、五年級的142名學生進行檢驗插圖的語義關聯(lián)效應的實驗結果顯示,學生在語義關聯(lián)度高的文章上的閱讀理解成績顯著高于關聯(lián)度低的文章。[8]劉春玲的研究表明,獨立閱讀條件下,二年級兒童不具備借助插圖理解文字的能力,三年級兒童有一定的利用插圖的能力,但僅限于“就圖論圖”的水平。[9]
3.插圖策略研究。王寶安針對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插圖運用出現(xiàn)的問題,利用課堂教學案例從分析導入新課、理解內容、把握人物、理解情感、品味語言、練習作文、教學結束七個方面提出插圖有效運用的策略。[10]梁建平結合人教版初中物理課本中的插圖教學案例分析,提出課本插圖運用的一些策略,即直接引用插圖;對課本插圖進行有益補充形成對照;結合視頻、動畫,動靜結合,展現(xiàn)物理過程;插圖與實物、實驗、制作相結合;添加插圖注釋;重視發(fā)揮插圖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等。[11]
4.插圖功能研究。宋振韶認為,插圖具有增加教科書美觀、激發(fā)購買欲望和閱讀興趣的裝飾功能;將復雜概念、原理、過程用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讀者能夠理解文本主旨的解釋功能;拓展內容、促進讀者能力提高的促進功能。蒲志安從認知發(fā)展理論視角闡述了在低年級的教材中插圖對小學生觀察能力、認知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學習態(tài)度以及情感的培養(yǎng)等的認知和教育功能。同時,他還對插圖設計者和使用者提出多方面的定位要求。[12]馬學梅提出了化學教材插圖的激趣質疑功能、知識理解功能、情感教育功能、體現(xiàn)“化學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的功能、環(huán)境教育功能、STS教育功能、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功能、學科滲透功能。[13]湯金波提出物理教材插圖具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德育思想,加深對課本的理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功能。[14]王正標提出高中物理教科書具有激發(fā)學習興趣、幫助釋疑解難、加強情感教育、介紹高新科技、聯(lián)系社會生活、關注持續(xù)發(fā)展、彰顯人本意識、注重學科滲透的潛在功能。[15]潘進福結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教材中的插圖解析,提出插圖是對文本內容形象美學的闡釋、插圖是拓展文本內涵的一把鑰匙、插圖是探究文本信息的另一“文本”、插圖是古今文化傳承的鏈接。[16]
5.插圖教學現(xiàn)狀調查研究。劉洋洋、錢加清以淄博市博山區(qū)Z小學全校師生為調查對象,進行魯教版教材插圖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并結合訪談和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教師存在插圖運用意識不強,插圖運用方法單一的問題,學生缺乏對教材插圖關注的問題。[17]楊震采用問卷調查法(77份有效問卷)對安徽阜陽師范學院教育系成人小教專升本學生(均為小學在職教師)的調查發(fā)現(xiàn),98.7%的教師認為插圖是課本的有機組成部分,1.3%的教師認為插圖僅是裝飾品;79.2%的教師經常使用教材插圖,19.5%的教師偶爾使用,1.3%的教師從不使用;87%的教師經常引導學生看插圖,偶爾引導的占13%。[18]王利華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湖北省某初中的語文教師和學生調研時發(fā)現(xiàn),大多數師生認為課本插圖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對課本插圖較為滿意,但他們并未足夠重視課本插圖。[19]章卉對浙江省四所小學的學生、教師進行課堂教與學過程中插圖的使用現(xiàn)狀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師生對插圖的認識很到位,但在實際教學和學習中,教師和學生很少關注插圖,沒有把插圖真正利用起來。[20]張燁對130位高二文科班學生及22位政治教師的調查顯示,部分教師運用插圖的目標單一,針對性不強,教學效果不佳。作者還據此提出高中政治課教材插圖教學的策略:更新理念,重視三維教學目標;精心加工,注重插圖二次開發(fā);豐富技術,利用多種插圖教學方法。[21]
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教材插圖”為篇名檢索出1971年至2017年文獻共895篇,以“教科書插圖”為篇名檢索出1961年至2017年文獻共241篇,以“課本插圖”為篇名檢索出1962年至2017年文獻共261篇,以“英語教材插圖”“英語教科書插圖”“英語課本插圖”為篇名檢索出1990年至2017年文獻共132篇,去除不相關文獻以及重復發(fā)表的文獻,共獲得相關專題文獻128篇,其中期刊類文獻112篇,碩士論文15篇,年鑒1篇,這方面研究的最早文獻是1990年王佩夫發(fā)表在“安徽教育”的《用好英語課本插圖》。相關專題文獻數量年度分布如下:
表1 國內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文獻年度數量分布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們對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的研究起步稍晚,最早的文獻研究是在20世紀90年代,但21世紀以來此方面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2015年至2017年這三年間,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文獻的數量達77篇,約占研究總數的60%。
1.研究學段。國內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學段數量分布不均,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學階段,高中和中職階段分布較少。具體的研究學段如下。
表2 國內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學段數量分布
2.研究對象。國內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對象數量分布如表。
表3 國內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對象數量分布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國內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對象主要是教材,約占研究數量的85.9%,教師、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比例不高。
3.研究方法。國內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的實證研究方法有案例分析法、調查問卷法、實驗法、訪談法、課堂觀察法、文本分析法、文獻研究法等,非實證研究方法是經驗總結法,其中運用最多的是案例分析法,約占60.09%,其次為經驗總結法,約占21.9%,調查問卷法和其他研究方法所占比例相對較低。國內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方法數量具體分布見下表4。
表4 國內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方法數量分布
4.研究內容。國內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內容涉及插圖比較、插圖運用、插圖設計、插圖策略、插圖功能、插圖效應、插圖存在問題等,其中插圖運用方面的文獻數量最多,約占64.1%,其次為插圖功能方面的文獻,約占16.4%,插圖策略和插圖效應方面的文獻相對較少,插圖設計、插圖比較和插圖存在的問題方面的文獻最少。國內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內容數量分布具體見表5。
(1)插圖比較。插圖比較方面的研究文獻主要從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版本等教材插圖對比研究角度來分析插圖的數量、內容、分布等的特征。如齊仕融(2016)采用調查問卷法以對97名初中生的調查來了解新目標和新標準兩套初中英語教材,從而發(fā)現(xiàn)兩套教材中插圖的總體特征,兩套教材中插圖和文本的結合程度,外語學習者對兩套教材的插圖的看法等。[22]呂春蘭(2015)采用文本分析法對大陸《新目標》與臺灣《康軒版》初中英語教材插圖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這兩套教材的插圖在數量、種類、質量及分布情況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23]
(2)插圖運用。插圖運用方面的文獻較多,其研究主要采用調查問卷法、訪談、案例分析法開展英語課堂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插圖教學現(xiàn)狀研究。如楊艷(2015)采用實驗法于2014年10月17日對云南省騰沖縣第一中學初一兩個班級的140名學生對插圖在詞匯、句型、篇章運用的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在運用插圖教學時,學生看圖思考后出現(xiàn)語法錯誤的幾率較大,可通過不斷練習糾正這種錯誤直至內化。[24]李頌降(2016)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教材插圖在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圍繞以圖助聽、以圖促說、以圖導讀、以圖練寫等四個方面探索運用課本插圖的方法。[25]孫晨(2016)對浙江省教師對插國的認識和使用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雖然教師對插圖的認識比較到位,但在實際教學中對插圖的關注度不夠,并且教科書中的插圖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26]呂春蘭(2015)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及課堂觀察法等實證研究方法,調查師生對初中英語教材插圖的看法及教師在英語課堂上使用插圖的現(xiàn)狀。[27]楊香玲(2017)以助導圖、助解圖和助練圖為線索探討插圖在初中英語單元導入、課文講解以及課后練習中的具體利用,使其充分發(fā)揮輔助教學的作用,以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28]李春霞(2017)展現(xiàn)了有效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優(yōu)化Cartoon time的故事教學,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29]申曉菊(2015)通過課堂觀察、訪談調查和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總結一線教師在詞匯教學、聽說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語法教學方面的插圖教學現(xiàn)狀。[30]
(3)插圖設計。插圖設計方面的文獻相對較少,主要探討了插圖設計情況和影響插圖設計的因素等。如楊春玲、周斌(2009)的《少兒讀物插圖設計中應注意的三個場景——以英語教科書插圖設計為例》,著重探討在具體的編輯過程中影響教科書插圖質量和效度的要素——插圖類型、插圖角色、插圖場景。[31]宋暉(2016)針對人教版《Go For It!》中的插圖設計情況和插圖應用情況進行了分析。[32]
(4)插圖使用策略。插圖使用策略主要結合教學實踐,從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英語教師和插圖設計者利用、設計插圖能力等視角開展研究。如韓春華(2011)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課堂觀察法驗證了運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 Go for it!》中的插圖輔助教學是有效的,并在聽、說、讀、寫、語法教學中提出運用插圖輔助教學的策略。[33]吳春花(2016)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從聽、說、讀三方面探討插圖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使用策略。[34]李可(2016)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教材中的插圖進行實際教學來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策略。[35]劉舒婷、張瑞、周靜梅(2017)通過解讀初中英語課本插圖的分類、特征,闡述課本插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功能,從插圖設計者和英語教師兩個角度提出有效使用課本插圖的建議。[36]
(5)插圖功能及作用。插圖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功能、導向功能、影響功能和認知功能等,在英語教學方面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如陳靜學(2017)提出插圖的吸注、看讀、誘導三大功能,這三大功能可以豐富教科書的內涵,提高教科書的質量,增強教育效果。[37]石蕊、趙曉光(2014)指出,八年級英語《GO for it!》的教材插圖生動有趣,利用插圖的直觀教學可使英語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有助于營造英語交際情境和氣氛,對學生理解課文和訓練能力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38]曾美華通過問卷調查、實驗研究等研究方法探討插圖在課文教學中的作用,插圖教學能極大地激發(fā)高中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和閱讀能力。[39]王正陽、胡悅、張菁(2016)指出,插圖傳遞的文化內容涉及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三類,英語教科書插圖文化功能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內容的確定與研究方法的選擇。[40]
(6)插圖效應。研究者們普遍認為,“插圖效應”就是插圖對讀者所產生的心理作用,包括記憶、理解、問題解決等認知作用和興趣、情感等非認知作用兩方面。國內插圖效應研究可歸納為,有無插圖的學習效果即插圖的有效性研究;插圖效應的認知和非認知作用研究;插圖效應影響因素研究等。屈紅寧(2011)以雙重編碼理論和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為理論基礎,結合定量與定性研究,從2010年9月到2011年1月,以蘭州第八十二中學七年級的95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學實驗探索,研究發(fā)現(xiàn),英語教科書中的插圖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促進學生的合作精神。[41]陸菊芳(2012)采用實驗法對蘇州高新區(qū)某中學初一年級兩個平行班級進行對比教學后的測試表明,學生利用圖片加大對英語單詞和句型的訓練,這對學生的記憶和理解有明顯的積極作用。[42]高瑋潔(2008)的實驗研究從背景插圖的呈現(xiàn)方式和插圖類型兩個角度,結合學習任務和學習者認知水平兩個因素,分別考察了不同插圖對閱讀效果的影響。結果顯示,背景插圖的呈現(xiàn)方式和學習任務對閱讀效果的主效應均顯著,局部背景插圖對閱讀效果好于全文背景插圖;插圖類型與學生認知水平對閱讀成績的主效應均顯著,具體插圖對低認知水平組幫助較大,抽象插圖對中認知水平組幫助較大,對低認知水平組產生干擾。[43]
(7)插圖存在問題。插圖存在問題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如李季(2014)指出牛津版小學英語教材存在部分插圖未能遵循一致性與科學性原則的現(xiàn)象。[44]楊琪琪(2017)通過對初中英語教材的分析得出,目前初中英語教科書中的插圖在內容和整體設計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45]
國內學者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實證研究和經驗總結法的非實證并結合插圖課堂教學對插圖展開方方面面的研究。國內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內容涉及插圖比較、插圖運用、插圖設計、插圖策略、插圖功能、插圖效應、插圖存在問題等,其中插圖運用方面的文獻數量最多,約占64.1%,其次為插圖功能方面的文獻,約占16.4%,插圖策略和插圖效應方面的文獻相對較少,插圖設計、插圖比較和插圖存在的問題方面的文獻最少。雖然近年國內對插圖的研究呈上升趨勢,但國內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學段分布不均,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學和高中,中職階段的研究幾近空白。
英語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教學研究有以下特點,一是研究涵蓋門類繁多,國內主要涉及基礎教育與中等職業(yè)教育,社科類基礎研究,高等教育,社科類職業(yè)和行業(yè)指導等。二是從對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研究文獻發(fā)表年度來看,對插圖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近幾年的研究數量明顯增多。三是雖然關于插圖研究的門類繁多,但涉及課堂教學的教材/教科書/課本插圖的研究卻相對較少。英語教材插圖教學對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英語教師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該文對今后英語教材插圖教學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