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進軍,尹 蔚
(華中師范大學 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寄父家書》主要收錄了著名語言學家邢福義先生1955年至1991年寫給父親的信。每一封家書,都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歷史敘事中或許曾被有意、無意忽略的細節(jié)。隔著時空,我們與先生及其家人見字如面。一代語言學大家篤學不倦、自強不息的人生畫面,渾然不覺,飄入眼簾。
史書中宏大的敘事,往往展示的是粗放的過程,而此書家長里短的細節(jié),卻給予我們重讀歷史的智慧?!罢煞蛑舅暮#f里猶比鄰”,在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堅守下,南國少年懷揣夢想,北上江城,志在丹青,卻與“語言”結(jié)下不解之緣。
很多時候,紙短情長,車、馬、郵件都慢,卻擋不住親人之間綿長的思念和牽掛。先生幾十年給父親寄錢、寄書、寄報、寄藥,往往都是家中捉襟見肘之時。因為地域和現(xiàn)實中的種種困難,先生三十多年未能與父親團聚,但心里卻一直掛念著父親,哪怕是在國外開會,也不忘寫信給父親介紹行程和體會。不僅如此,先生還時常教導兒女跟爺爺寫信交流,天倫之樂,融融筆上。
全書內(nèi)涵豐富,情真意切,如若細細品讀,必獲諸多教益。
先生胸懷赤子之心,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不管生活有多苦,先生始終沒有任何怨言;不管什么時候,只要組織需要,總是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對于領(lǐng)導的信任,組織的關(guān)心,國家的培養(yǎng),始終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
比如,談到患肝炎的事,先生說道:“國家下了很大的決心,投下了很大的本錢,堅決要把肝炎病治好。現(xiàn)在兒還在天天打針,打的是‘肝健靈’(這是一種比較貴重的藥)和‘葡萄糖’。所打的針,都不要自己出錢。此外,還有糧食、糖、油、蛋等補助(發(fā)給各種營養(yǎng)票,由自己去買)。黨和國家是這樣地關(guān)懷,條件是這樣地好,兒的肝炎很快就會治好的?!保?]
正是懷著這樣一顆感恩的心,因此不管組織安排自己去農(nóng)村還是去商場,不管是在校內(nèi)給學生上課還是外出給各種各樣的學員上課,先生總是精心準備,無怨無悔地付出。所到之處,無論是工人、農(nóng)民還是干部、學員,都特別欣賞先生的授課風格。
甚至那些對漢語沒有什么興趣的學生,上了先生的課之后,也會大為改觀,不再覺得它枯燥無用,而是從內(nèi)心深處感受到漢語的魅力。因為先生總是能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巧妙地融入課堂,讓理論、方法和生動活潑的語言事實無縫對接,不管什么樣的復雜問題,都能簡明扼要地解釋清楚。
先生治學,不為名,不為利,只為探索語言規(guī)律及其應用。先生研究視野極其廣闊,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漢語的屬性特點,從年輕時候起,就一直自學英語和俄語,并深入研究邏輯學,把語言學和邏輯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先生的研究成果總是思路清晰,條理分明,持之有據(jù),論之有理,新見迭出,讓人信服。每一篇極富學術(shù)分量的論文,既是靈感的迸發(fā),更是厚重的積淀。
更讓人感動的是先生的治學精神,在先生的世界里,學問比生命還要重要。所以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三九寒天,先生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對語言真理的探求,這種探求,片刻未停。先生的世界里是沒有節(jié)假日的,周末跟工作日一樣忙,寒暑假更是先生攀登學術(shù)高峰的黃金時段。先生說自己一直在“趕路”,其中就蘊藏著一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先生總是能按時甚至提前實現(xiàn)研究目標,高質(zhì)量地完成研究任務(wù),過人的天賦自不必說,更可貴的是那種高效執(zhí)行力,那種百折不撓的韌性,那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定毅力,那種扎根事實探求語言規(guī)律的科學精神,那種立足本土自我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這些寶貴的學術(shù)品質(zhì)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讓先生不斷超越自我,進而創(chuàng)建了自成體系,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中國語言學理論。
先生的生活非常充實,井然有序。盡管在給父親的信中,多次提到自己很忙很累,十分疲憊,但先生從不把這些放在心上,反而把這種充實的生活當作消除疲倦,治療疾病的一劑良藥。
正因如此,國內(nèi)外各種重要的語言會議,總是有先生精彩的學術(shù)演講,研究成果蜚聲海內(nèi)外;國內(nèi)外慕名而來的青年學者,在先生的精心指導下科研水平突飛猛進,成為各高校語言學科的中堅力量。
如今,先生更是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研究為契機,放眼全球,與世界各地知名學者聯(lián)合攻關(guān),扎實有序地開展全球華語語法研究。不僅如此,先生還針對“雙一流”學科建設(shè)提出不少真知灼見。既為隊伍建設(shè)和研究目標指明了方向,又總結(jié)概括了一流人文學科必須具備的典型特征,并指出了具體實現(xiàn)方略:選定好研究對象,處理好學科成員關(guān)系,突顯自我“別樣”追求。[2]
先生深得荀子“積微”思想之精髓,幾十年如一日奮斗不止,因此,四次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017年,頗具理論特色的《漢語語法學》,其英譯本通過國際著名出版社盧德里奇的出版發(fā)行走向全球。此外,其俄文本及韓文本也將不久之后面世。研究成果走向世界,將有利于世界各地的語言學者了解我們的研究動態(tài)、研究特點、研究思想,能有效推動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所有這些,對于先生而言,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先生的語言研究,一直都是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奔騰不息,未曾有止。
《文心雕龍》談到書信時曾這樣概括:詳諸書體,本在盡言,所以散郁陶,托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yōu)柔以懌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也。[3]
先生書稿,字字含情。每一封家書,沒有任何矯飾,人間真情自然流露,君子之風躍然紙上。無論是跟父輩、同輩還是晚輩,先生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態(tài)度那么謙和,情感那么真摯,言辭那么懇切。不僅如此,先生還把這份深沉的愛落實在行動中。
比如,在得知父親的拇指被凍傷之后,先生時時惦念此事,體貼入微,不僅從精神上予以寬慰,而且寄錢寄藥,并通過畫圖示范,告訴父親該如何面對此種境況。此外,為了不讓父親凍著,先生把自己僅有的一套棉衣棉褲寄到黑龍江去。
先生與夫人,志趣相投,情投意合,坦誠相對。幾十年風風雨雨,彼此關(guān)愛,共渡難關(guān)。先生與夫人,很好地詮釋了什么叫做靈魂伴侶:即便朱顏改,真愛永不變。正因如此,當夫人中風癱瘓這樣的不幸降臨時,先生帶著夫人四處求醫(yī),同時悉心照顧夫人的飲食起居。病痛最能拷問一個人的靈魂,夫人癱瘓在床十六載,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先生無怨無悔地守護著,關(guān)懷備至地照料著,硬是把這種不幸變成了人生最溫情的畫卷。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真正能做到的屈指可數(shù),特別是人生那些最緊要的關(guān)口??上壬c夫人卻做到了,因為真愛是永恒的,也是無敵的。
先生對后輩,有著一種內(nèi)在的感召力。先生對父輩的孝順讓兒女懂得了如何做人,進而很好地承傳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先生的治學精神則讓兒女明白了如何做事,因此,他們學習高度自覺,碩果累累。兒子順利出國留學,目前在美國花旗銀行負責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工作;女兒多才多藝,悟性頗高,年紀輕輕就榮獲全國青年藥學科研成果一等獎,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獲得理學碩士學位之后又在美國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爸液駛骷揖?,詩書繼世長”,這種優(yōu)良的家風也深深地影響了孫輩。先生的雙胞胎孫女“邢璐”和“邢珊”,10歲時就合作出版了一本Race for Time(《爭分奪秒》),先生的外孫女瀟瀟,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經(jīng)濟學系兩年半就獲準畢業(yè)。所有這些,看似人間奇跡,實際上卻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
很長一段時間,先生的生活都是相當拮據(jù)的,收入不足以照顧自己的小家庭??墒?,為了整個大家庭的正常運轉(zhuǎn),先生一方面從自己微薄的工資里省出一部分寄給自己的父親、三叔、兄弟、侄兒等。另一方面,不斷地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物質(zhì)上的援助,精神上的安慰,讓家人感受到了莫大的溫暖。
所有這一切,均源于一個“愛”字。先生把家人對自己的關(guān)愛當成永恒的精神支柱,家人把先生無處不在的關(guān)愛化作前行的強勁動力。
書信有長有短,真情亙古不變。
2018年11月14日,邢福義先生《寄父家書》出版座談會在商務(wù)印書館舉行。專家學者圍繞“新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展開討論,全面深入探討家書四個方面的價值。
汪國勝教授認為,家書如實記載了先生的學術(shù)成長歷程,真實反映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語言學的發(fā)展軌跡;承載著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同時也折射出那個年代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4]正如商務(wù)印書館總經(jīng)理于殿利先生所言,家書這個小切口,反映了時代的大變遷。[5]
黃永林教授指出,此書是愛國教育、家風教育、勵志教育的鮮活教材。[6]張振興教授強調(diào)此書最大的特點是“真實”,既真實記錄了邢先生問學之艱,也真實記錄了邢先生待人之誠。[7]田小琳教授認為此書的意義在于告訴我們家人之間和睦相處之道:彼此關(guān)愛、疼惜、鼓勵、支持,這是人類共有的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8]
周清海教授指出,此書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代知識分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風骨。[9]李宇明教授贊揚先生具有“恪守孝悌倫常,踐行男兒擔當”“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氣質(zhì)。[10]陸儉明教授認為,正是勤奮、探索、創(chuàng)新、求實的學術(shù)精神,和低調(diào)、謙遜、樂意提攜后學的品格與風貌,讓邢先生贏得了學界的點贊與敬重。[11]蕭國政教授認為,邢先生是我們國家很難得的一位有擔當?shù)母挥兄袊L格的學者。[12]
戴慶廈教授說,邢先生做研究,在學術(shù)道路上矢志不渝,一路走來從不懈怠。[13]陳章太教授將邢先生的為人和治學概括為24個字:“品格高尚,富有愛心,治學勤奮,成就卓著,做事認真,講求實效”。[14]梁樞先生認為,邢先生超人的記憶力與過人的勤奮成就了一個大學者。[15]
誠如各位專家學者所言,家書的價值體現(xiàn)在各個層面,除了上述重點談到的之外,仍有許多領(lǐng)域值得我們深入發(fā)掘。比如,先生是如何從一個“先天不足”的學生變成一個學養(yǎng)深厚的學者的?細細品悟家書,便可找出答案:主觀方面,必須有強烈的興趣,要鍛煉自己的理解力,要善于接受新東西,必須肯鉆,肯找竅門,必須有決心,有信心??陀^方面,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有黨的關(guān)懷,有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先生充分強調(diào)努力與毅力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可能性才能變?yōu)楝F(xiàn)實性;只有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探索,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古往今來,莫不如此。
綜合抽取家書蘊含的成功要素,深入考察先生的治學之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成長為卓越人才必須具備十個方面的特質(zhì):濃厚的興趣+高效的執(zhí)行力+持之以恒的努力+堅定不移的信仰+靈敏的悟性+科學的方法+寬廣的國際視野+超強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純粹的學術(shù)追求+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夫子之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即在此。讀書的最高境界就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它,就好像先生對語法學的熱愛一樣。這種熱愛讓人不知疲倦,讓人以高昂的熱情對待學習或者研究的對象,最有可能探尋到真理。
先生著作等身,成就斐然,這一切都與他的高效執(zhí)行力密不可分。決定了的事情,堅決按時完成,絕不拖延。二十多年前,撰寫《漢語語法學》的時候,每天規(guī)定自己必須寫一千字,任何事情都阻擋不了研究的推進。這種不間斷的研究,有利于凝神聚氣,一氣呵成。正因如此,該書學術(shù)特色鮮明,小句中樞思想一以貫之;宏觀布局合理,微觀辨察精到。出版之后,得到了學界的一致好評,有學者表示,該書發(fā)人深思,授人靈感;自己不少項目和文章都受益于此。
為學最難是堅持,先生之所以獲得這么多高質(zhì)量的成果,就是因為在學術(shù)的園地里,一直不停地耕耘。先生堅定不移的信仰源于對黨和國家的信任,不管什么時候,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始終相信會得到合理解決。這樣一種精神力量,讓先生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呂叔湘先生曾在《語法問題探討集》序言里贊揚邢先生:“福義同志的長處就在于能在一般人認為沒什么可注意的地方發(fā)掘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并且巧作安排,寫成文章,令人信服?!保?6]先生的這種長處,就來源于靈敏的悟性,所以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別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規(guī)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生“在具體的學習研究中,能夠注意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已經(jīng)寫出的關(guān)于‘們’和表數(shù)詞語的并用,關(guān)于‘A不AB’發(fā)問式,都是在充分占有材料(收集材料的時間不下一年)的基礎(chǔ)上,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影響下寫出來的。”[1]45科學方法的正確運用,有效確保了研究成果“看得懂、信得過、用得上”。[17]
先生研究視域?qū)掗?,研究心態(tài)平和。為了準確理解國外語言學理論的來龍去脈,積極借鑒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先進的研究理念,先生自學英語和俄語。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全球華語語法研究”正式立項,先生以“整體漢語”思想為指導,以全球視野審視漢語的使用及變異規(guī)律。
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重在融通。先生的研究,面向世界,根在中國。在積極借鑒一切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chǔ)上,特別注重自我創(chuàng)新。不管是小句中樞理論體系的構(gòu)建,還是“兩個三角”研究方法的運用;不管是句管控機制的深入發(fā)掘,還是“動詞核心、名詞賦格”規(guī)律的獲取,全都是創(chuàng)新實踐的成果。
學術(shù)生涯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先生都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盡管如此,先生從未放棄自己的學術(shù)事業(yè)。不管什么時候,不管什么地方,想盡一切辦法“趕路”。如饑似渴地學習著,不分日夜地研究著。如今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依舊筆耕不輟,這一切都源于那份純粹的學術(shù)追求。這種學術(shù)追求讓先生有一種“任他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的戰(zhàn)略定力,讓先生全身心地投入,腳踏實地,勇攀高峰。
有關(guān)團結(jié)協(xié)作,先生有一個非常形象生動的比喻,那就是“做螞蟻,不做螃蟹”。“螞蟻雖小,善于群體奮戰(zhàn),可以搬動大山;螃蟹盡管威風凜凜,可一袋子螃蟹倒在地上,就會各爬各的,相當于‘一撮散沙’!”因此,“在原則問題上,要識大體,顧大局,以事業(yè)為重,相互諒解,相互補足?!保?8]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華師語言學團隊有如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各個成員都注重語言事實考察,既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和研究特色,又彼此團結(jié)互補,有著濃郁的“據(jù)實派”風格。
先生身上的這十個突出特質(zhì),為中國語言文學等基礎(chǔ)學科拔尖人才的培養(yǎng)指明了具體路徑,對一流學科建設(shè)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有利于形成風清氣正的學術(shù)生態(tài),有利于基礎(chǔ)學科凝聚中國力量,打造中國學派,彰顯中華風骨;有利于基礎(chǔ)研究領(lǐng)域破解“錢學森之問”,找到杰出人才培養(yǎng)的長效機制,進而為拔尖人才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培養(yǎng)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為此,必須做到:第一,堅持與時代同步伐。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第三,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第四,堅持用明德引領(lǐng)風尚。[19]
《寄父家書》所體現(xiàn)的,正是先生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在他們的世界里,學術(shù)與人生,家與國,個人與集體都是融為一體的。家書濃縮的三十多年的歷程,既是一場人生之旅,又是一場學術(shù)之旅,更是一場靈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