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玉 高靜靜
(西安市兒童醫(yī)院神經外科,陜西 西安 710003)
團隊協同干預(MDT)是指根據各自的角色和任務不同,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護理效果,達到患者和家屬滿意的效果為目的,由臨床醫(yī)生、護士、心理師、營養(yǎng)師、藥師、康復師等組成的專家小組通過相互間的合作為患者提供綜合、系統的治療護理干預[1]。兒童由于自身條件的特殊性,顱內腫瘤圍術期患兒更需要護士有較高的護理水平。本文主要探討團隊協同干預在小兒顱內腫瘤圍術期中的臨床應用與配合。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手術治療的顱內腫瘤患兒73例,其中男47例,女26例,年齡5~14歲,平均(8.4±1.8)歲,平均病程(1.0±0.2)年。將患兒分為觀察組(n=37)和對照組(n=36),觀察組患兒年齡(8.7±2.3)歲、病程(0.9±0.3)年,治療方案:部分切除13例、大部分切除6例、全部切除7例;對照組患兒年齡(8.1±1.6)歲、病程(0.8±0.2)年,治療方案:部分切除10例、大部分切除8例、全部切除8例。納入患兒均經臨床確診為顱內腫瘤患者,年齡5~14歲,病程在2年之內,能夠進行交流溝通,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出院后能夠保持信息通暢,及時了解到患兒的狀況。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純罕O(jiān)護人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圍術期給予一般的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兒采用MDT模式進行護理,即組建協同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由一定經驗的主治醫(yī)師(1人)、護理人員(4人)、臨床藥師(1人)、營養(yǎng)師(1人)、心理師(1人)、圍術期患兒的家屬等組成,通過集體和院內外學習的方式對團隊內部成員進行培訓,團隊每位成員根據各自學科的特點及優(yōu)勢,結合患兒自身的個體情況,共同制定個體化護理計劃。具體實施計劃如下:術前由主治醫(yī)生評估患兒的病情,了解患兒的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結合臨床指征制定合理治療計劃,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用藥問題臨床藥師始終參與其中,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兒的瞳孔、嘔吐、意識等生命體征的變化,同時由
心理師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干預。在營養(yǎng)方面為患兒提供有營養(yǎng)且易消化的食物,于手術前4~6h禁食水。術前進行深呼吸、床上使用大小便器等適應訓練。術后對患兒進行動態(tài)監(jiān)護,對于氣管插管的患兒要避免氣管中的痰液阻塞,保證患兒呼吸通暢,清醒后鼓勵其咳痰和深呼吸,減少肺部感染的發(fā)生。兒童的自制力不高,要避免頭部劇烈的扭動,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同時做好心理疏導,避免煩躁情緒的產生,醫(yī)生要及時的處理引流不暢或敷料滲液的情況,并嚴密觀察預防并發(fā)癥的出現,如若出現及時處理。營養(yǎng)方面剛清醒時給予流質飲食,慢慢過渡到易消化、高蛋白、高營養(yǎng)的飲食?;純撼鲈汉筮M行隨訪,并提醒家屬進行復查。
1.3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兒的抑郁程度及焦慮情況,該表格共20項,算出總分再乘以1.25,即為標準分(T),T值>50為陽性。記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統計兩組患兒自入院到出院的時間,記錄分析平均住院時間。統計患兒及家屬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度為每組前三項總數除以每組的總數。于患兒出院時向其家屬發(fā)放問卷,統計健康知識掌握情況。采用WHO 生活質量評價核心量表(WHO QOL-BREF)評價患兒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共有四個維度(生理、心理、環(huán)境、社會),26個項目,評分有5個級別,最后統一轉為標準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高。
2.1SAS、SDS評分 術前兩組患兒及家屬分值較高,均有焦慮和抑郁的情況,術后均有好轉,干預后觀察組的SAS評分和SDS評分下降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SAS、SDS評分
2.2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fā)生腦積水4例(11.11%)、感染4例(11.11%),總發(fā)生率為22.22%;觀察組發(fā)生腦積水3例(8.11%)、感染1例(2.70%),總發(fā)生率為10.81%。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184,P<0.05)。
2.3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團隊協同干預使患兒及家屬更加滿意(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患兒及家屬滿意度調查結果[n(%)]
2.4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30.5±5.1) d,對照組為(45.7±6.3) d,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142,P<0.05)。在健康知識得分方面,觀察組為(53.5±5.1)分,對照組為(40.1±6.3)分,觀察組患兒家屬的健康知識掌握得分更高,情況更好,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027,P<0.05)。
2.5WHO QOL-BREF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兩組患兒的評分均有所升高,干預后觀察組的評分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081、7.234、8.906、8.692,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WHO QOL-BREF評分比較
對于兒童階段來說,顱內腫瘤是一種較常見的腫瘤類型,5~8歲為高發(fā)階段[2-3],有研究[4]表明,患病的概率與性別也有關系,一般男性的幾率要高于女性,所以兒童的監(jiān)護人在此期間一定要多加注意。與成年人相比,兒童顱內腫瘤的位置、大小、性質也有所不同,成人主要位于大腦半球,而兒童則主要位于中線部分和顱窩腦干[5-6],這些不同使得患兒臨床上的表現也有所不同,目前臨床上的主要治療方式為顯微外科手術,由于腫瘤所處的位置比較特殊,所以手術難度大且時間長,再加上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的特殊時期,對于顱內腫瘤圍術期的患兒更需要精心的護理,對醫(y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循證醫(yī)學逐漸發(fā)展,治療腫瘤由也外科手術逐漸發(fā)展為多學科綜合干預,此時MDT治療模式隨之產生[7],團隊協同干預是多學科人員共同參與疾病的治療,根據學科的優(yōu)勢提出專業(yè)的方案,并定期開展商討會,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給予人文關懷、營養(yǎng)指導等[8]。本研究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的治療和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MDT治療模式,由不同領域的專業(yè)醫(yī)療人員組成,觀察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SAS、SDS評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住院時間、患兒及家屬的滿意度、健康專業(yè)知識掌握情況、生活質量評分等指標,研究的結果顯示采用MDT治療模式干預后SAS、SDS評分顯著下降,且低于對照組,患兒焦慮抑郁情況有所好轉,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與對照組相比住院時間縮短,患兒及家屬更為滿意,生活質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