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唱涵蓋了音樂、語言、表演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多方面因素,而不是單純的聽覺藝術(shù)。通過探討如何把歌唱的視聽效果轉(zhuǎn)換成視覺效果呈現(xiàn)給觀眾,從而架起歌者與觀眾情感交流的橋梁,以更好地打動觀眾。
【關(guān)鍵詞】歌唱;畫面感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歌唱是一門綜合藝術(shù),涵蓋著眾多人文和自然科學知識,如音樂、文學、語言、表演以及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和音響學等,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唱歌。歌唱帶給人們不只是聽覺上的感受,而應(yīng)該是視覺,聽覺,甚至包括心理感覺等全方位的體驗。所以說一個好的歌唱演員,他(她)的歌唱除了給聽眾帶來聲音享受以外,同時也應(yīng)該具有畫面感,引起觀眾的共鳴。在聲樂教學中,老師們也經(jīng)常對學生強調(diào)“歌唱要有畫面感”,如何“具有畫面感”?我個人認為,這和語言,文化積累,想象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
一、提高歌唱者的語言能力
人類歌唱的產(chǎn)生幾乎與語言產(chǎn)生是同步的。語言的產(chǎn)生、認同和存儲都離不開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群體重復,可以說語言依賴歌而生存,沒有歌,語言無以附生。所以說語言是歌唱的根本之一。
在聲樂教學中,老師們經(jīng)常會強調(diào):先把歌詞念好。如何念好?就是要學會朗誦。有的人說話特別高亢,聲音洪亮,普通話也特別標準,符合歌唱狀態(tài)。而有的人受方言口音的影響,說話位置偏低,普通話不標準,這種說話狀態(tài)就會影響歌唱。所以唱歌的人首先要學會朗誦。朗,即聲音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jié)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整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shù)。用朗誦的狀態(tài)去誦讀歌詞,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找到歌詞準確咬字的位置和狀態(tài)。在朗誦過程中,除了聲音的狀態(tài)以外,語感非常重要。有的人是逐字逐句的念,有的人則能夠完整的表達出其朗誦內(nèi)容的原意。作為聲樂教師,我提倡學聲樂的學生要多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詩歌是最接近歌曲的文學體裁,甚至許多歌曲的歌詞就是詩歌,例如中國藝術(shù)歌曲《楓橋夜泊》《長相知》《春曉》等等。詩歌最大的特點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的豐富情感。之所以稱作“詩歌”,說明這種文學載體本身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在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包括《詩經(jīng)》也是入樂歌唱的。根據(jù)詩歌的文字含義,節(jié)奏,有感情的大聲誦讀,可以準確掌握字的發(fā)音位置,強弱音的區(qū)別以及情感的走向。所以朗誦詩歌是最直接練習發(fā)音咬字的好辦法。
二、提高歌唱者的想像力
要把歌曲唱好,具有畫面感,除了聲樂技巧,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在聲樂學習中,我們經(jīng)常會有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老師反復強調(diào)歌曲的情感處理,學生也努力去理解,但表達的效果卻無法達到老師的要求。這該如何解決?在我看來,需要兩者的配合。作為老師,在學生學習聲樂作品時,都會要求學生先理解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歌詞大意,涉及的人物性格等等,這對學生理解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的學生情感豐富,天生樂感較好,處理歌曲比較到位;但有的學生悟性不夠,加上年齡和閱歷不夠成熟的客觀因素,就算他知道歌曲內(nèi)容和情感,還是無法表達到位。這就需要老師對學生做更多關(guān)于畫面感的引導。記得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一次歌劇排練課,我飾演《費加羅的婚禮》中卡魯比諾的角色。我的藝術(shù)指導是一個英國人,他對我的演繹并不滿意,于是他問我:“如何才能把你的聲音變得像一個十六七歲,情犢初開,有一絲膽怯,卻對愛情無比渴望的男生?”我很苦惱,一時間覺得無從下手。然后他說:“你嘗試著去想象小提琴的聲音,輕巧,輕松,愉快?!蔽伊ⅠR調(diào)整狀態(tài),反復幾次練習后,終于得到他的肯定:“這才是凱魯比諾?!庇捎谖业膶熀退囆g(shù)指導都是外國人,所以經(jīng)常聽到教授們在授課時關(guān)于好“畫面感”的描述。例如“珍珠般純潔,光滑,圓潤”“如同秋天的陽光那般溫暖,金黃”,這些語言描述通常容易讓學生代入畫面,就像一幅有色彩的畫展現(xiàn)在眼前,而這種描述比起單純的音樂術(shù)語“強”“弱”“連貫”;又或者是一昧強調(diào)各種“愛”:愛情,親情,友情等等,會更加有“具象性”。這樣對學生理解聲音要求和作品含義,效果會更好一些。作為學生,如何提高自身對畫面的想象力,則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學生由于年齡和閱歷等客觀因素,要準確表達歌曲深層次的情感確實有難度,所以我建議學生多看電影。許多電影往往是一個人,一個群體,或者是一個社會,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縮影。大量觀看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對年輕學生感受人生,人性,是有積極作用的。許多表現(xiàn)人性的影片里那些震撼人心的場景,對我們心靈的沖擊或者是洗禮,效果是無法估量的。除了電影以外,對美術(shù),著名畫作,甚至是攝影作品的了解也必不可少。藝術(shù)是相通的。美術(shù)作品強調(diào)色彩、構(gòu)圖,也就是畫面感,聲樂作品也不例外。視覺藝術(shù)是通過對色彩的呈現(xiàn)、結(jié)構(gòu)等,直接把畫面呈現(xiàn)給觀眾。而音樂作品,更多時候只是一種聽覺效果。如果能把部分聽覺效果轉(zhuǎn)換成視覺效果,一并呈現(xiàn)給觀眾,那就是我們追求的:帶有畫面感的歌唱,這樣更能吸引觀眾,打動人心。
作為歌者,首先自己的心中要有畫面。例如著名的聲樂套曲《冬之旅》。這套作品是根據(jù)德國詩人穆勒的同名詩歌而創(chuàng)作的。里面24首藝術(shù)歌曲刻畫了詩人孤寂、對現(xiàn)實不滿的苦悶靈魂。在冬日,一望無際的曠野,冰封的河面,呼嘯的風雪聲,還有樹林中的惡狗和不祥的烏鴉,一切盡是凄涼,冷漠。在這種苛刻的環(huán)境中,作曲家通過詩歌內(nèi)容與音樂,去寄托內(nèi)心尋求平靜的渴望。這種寓意豐富,內(nèi)涵深邃的作品,歌者如果沒有深刻的理解,是很難演繹這部套曲的。2018年末,著名男中低音歌唱家沈洋在星海音樂學院室內(nèi)樂廳為大家完美呈現(xiàn)了這套聲樂作品。眾所周知,歐洲的冬季,特別是德國柏林等一些緯度較高的城市,隨著白晝的縮短,黑夜?jié)u長,陰冷而又壓抑,人們的心情黯淡無光。在這背景之下,套曲里的主人公失去了愛人,開啟了“流浪之旅”。所以這套作品的表達看似沉重、悲傷但又需要克制,絕望之中還帶有對未來的一絲希望。這其中的種種矛盾,增加了表達難度。當晚,歌唱家沈洋用他那渾厚飽滿,從容雅致的音色,把寒冬的殘酷和主人公慘淡的心境做了完美的演繹。讓觀眾仿佛身處嚴冬的森林,眼前盡是白雪皚皚和突兀的枝丫,許多觀眾甚至閉上雙眼,屏住呼吸,用心聆聽,生怕破壞了這難得的寂靜。了解沈洋的人都知道,他生長在音樂世家,除了音樂以外,他的興趣非常廣泛,其中一個愛好就是攝影。這未必是他歌唱事業(yè)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絕對相信,這也是他有豐富想象力,熱愛視覺藝術(shù),懂得色彩搭配,構(gòu)圖和諧的歌唱家,并且能夠生動的展示出來,從而打動觀眾的原因之一。
三、結(jié)語
歌唱是一門綜合的舞臺藝術(shù),如何讓觀眾跟隨歌聲,走入歌者的內(nèi)心世界,與之產(chǎn)生共鳴,而不僅僅依靠單純的聲音技巧去征服觀眾,這才是每個學唱歌的人要重點思考的問題。而在我看來,把歌曲演繹得具有畫面感已經(jīng)是打動觀眾的重要步驟。所以歌者在思考作品內(nèi)在涵義的同時,要注重語言文化的不斷提高,重視視覺美學的積累,架起與觀眾情感交流的橋梁。
參考文獻
[1]趙雨.淺談歌唱中“畫面感”的重要[J].黃河之聲, 2016.
[2]雷芬.歌唱語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J].音樂時空,2015.
作者簡介:吳倩晴(1980—),女,廣東韶關(guān)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