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的自信、自強的活力與激情,及其與之對應的自我約束力和自我控制力統稱精神力量。學習動機是指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大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前提,通過內化認知和外化行為將二者有效融合,從而達到學業(yè)指導的目的。
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在于人的一切有意識的行為是由動機引起并受動機的支配和調節(jié)的。動機是可以塑造的,培養(yǎng)的過程從無到有,是個體將社會、學校、家庭的需要內化為自身需要的系統過程。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的自信、自強的活力與激情,及其與之對應的自我約束力和自我控制力統稱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包括理想信念、思想文化、自控能力等,與物質力量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既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
一、內化認知
由內而外的情感因素是精神力量與自我意志的力量源頭。獲取成功的有效辦法是個人通過自我意志激發(fā)正向的情感因素,支配和作用精神力量的發(fā)揮,抑制和排除負向的情緒因素。
(一)將個人規(guī)劃與祖國發(fā)展相融合
思想總是先于行動。十九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時代主旋律。從時代賦予青年的歷史使命中尋找方向,把個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中,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才能汲取源源不斷的動力,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個人價值的體現。夢想讓我們面對困境不退縮、面對風險不動搖、面對誘惑不迷失,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班、團會,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都是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明晰前行方向的有效途徑。通過對活動載體的設計、實施,不斷總結經驗形成較為固定的工作機制。
(二)提高自我能效感
自我效能感在學業(yè)領域表現為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分為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身完成學業(yè)任務所具備能力的判斷與自信。個體學習能力自我效感表現為是否具有順利完成學業(yè)、取得良好成績和避免學業(yè)失敗的學習能力的判斷與自信。個體學習行為自我能效感表現為能否采取一定的學習方法達到學習目標的判斷與自信。
學習動機與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呈相關。因此,學業(yè)效能感常用來評估學習動機。通常來說,自我學習能力較強的人更有信心通過挑戰(zhàn)高難度學習任務獲得成就感,成就感越高,滿足感越高,學習興趣越高漲。這類人往往學習目標明確,對待問題較為理性,將成功客觀歸因于來自內部的、穩(wěn)定的因素,進而不斷強化;也會在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反思、尋找不足的地方總結經驗。反之,學業(yè)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群體,他們在經歷一次或幾次失敗后,就開始自怨自艾,忽略查找自身原因和能力提升,喪失學習信心和主動性,缺乏激情 。提高大學生學業(yè)自我能效感有助于學生遠離學習倦怠等消極情緒,有助學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有助于增加自信心和競爭能力。
二、外化行為
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個體所經歷的獎勵和懲罰的結果。與此相似,行為主義者認為動機可以塑造行為向尋求獎勵、逃避懲罰的方向發(fā)展,相當于是獎勵和懲罰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學生會主動強化受獎勵行為和規(guī)避受懲罰行為。
(一)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不僅影響學生行為,還會影響學生的心理。評價學生的最基本要求是實事求是。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體現個體在群體中的排名,而是幫助學生查找問題,建立自信,健康發(fā)展。為了達到此目的,制定評價標準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是評價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行為準則,在內心引起共鳴,并經過努力能達到預期目標。評價標準制定既要注意正確性、客觀性,又要注意學生的可接受性,給被評價者增添自我教育的力量。評價標準的制定要有據可依,是客觀的而不是教師的主觀意志。社會發(fā)展需要多樣化多層次的人才,相對應的評價體系就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體現客觀原則,又要適應人才的成長規(guī)律和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
(二)榜樣效應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面旗幟。以榜樣為鏡,可以查找自身的差距與不足。以榜樣為旗幟,可以指引前行方向,引導自身不斷向好的方向前行和發(fā)展。榜樣人物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身邊更易于學生效仿和追趕。在青年學生中評選先進,樹立典型,宣傳事跡,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潛移默化中自覺追隨和趕超。
精神力量與學習動機通過內化認知和外化行為將二者有效融合,從而達到學業(yè)指導的目的。(作者單位:沈陽工業(yè)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課題項目】2019年沈陽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SDSZ-201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