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要:高中階段的美術欣賞課程是一項綜合性的項目內容,基于此項課程項目的講解,教師可以塑造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發(fā)展其關鍵美術思維與能力,以此助于其美術綜合素養(yǎng)能力水平的提升。針對此項重點項目課程,教師還需迎合時代發(fā)展,做足充分的教學準備,應用多種具有高性能的信息技術手段滲透其中,借此構建高效的課堂教訓模式,便于整體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信息技術;策略探究
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應以扎實學生美術基本功為基準,以鍛煉其美術思維與能力為主要目標,展開一系列的完善性策略與方案的制定。宏觀展望欣賞教學項目課程,教師可在對學生思維進行啟迪與引導后,鍛煉其關鍵美術能力,以此貼合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要求,維系學生良好發(fā)展前景。
1 基于信息技術下學生美術思維的開拓與引導
關于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美術課程教學中一項重要指標,只有遵循此種戰(zhàn)略思想才能兼顧學生美術學習中圖像識讀、美術表現(xiàn)與審美判斷及情感理解等多元關鍵能力與學科品質的發(fā)展。然而這些層面因素又能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得以全面體現(xiàn),進而教師可由此入手,深度拓展學生學科思維品質與關鍵能力。而具體過程中,還需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多元優(yōu)、特性優(yōu)化教學結構,凸顯欣賞教學的目標與要求,專著發(fā)展學生良好技能與綜合實力。
先是基于信息技術對學生思維的啟迪與引導,對此教師以多媒體投影方式向學生展現(xiàn)在前期所搜集的美術資源。具體以圖片、文字和影像資料的方式讓學生展開全面化觀賞與瀏覽。比如在學習“禮儀與教化”內容時,教學導入部分內容中要求學生應了解著名的獅身人面像古老傳說建筑。針對此項鑒賞內容,教師可通過多媒體首先展示獅身人面像旁邊的建筑,讓學生了解其建筑特征與所突出的人物事項;接下來了解金字塔的原始作用,讓學生通過觀覽塔內構造及外部形象特征,以作為對后期埃及壁畫賞析的鋪墊。最后可設計播放動畫壁畫影像內容,讓學生總體瀏覽并觀察壁畫中各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角度部位的變化。這種由淺入深、由遠及近的綜合鑒賞方式可全力拓展并指引學生思維,同時貼合核心素養(yǎng)目標要求有效培養(yǎng)其圖像識讀及文化理解等關鍵能力。
2 基于信息技術下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鍛煉與培養(yǎng)
教師除了通過教法的變換來專注開拓并引導學生美術鑒賞思維之外,還能以發(fā)展其核心素養(yǎng)中美術表現(xiàn)能力以及審美判斷能力為目標,做出一系列的策略方針的調整。首先是培養(yǎng)學生在美術欣賞課程學習時所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審美判斷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不同的名家作品圖,并指導其通過感知、分析與詮釋等多種方法探知作品中的多重藝術因素,并使其從自我分析中扎實美術知識與理論基礎。比如在學習美術鑒賞課程“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時,針對《蒙娜麗莎》這幅遺傳千古的作品展開欣賞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擺脫以往只能單純依靠淺顯眼睛探索蒙娜麗莎美麗之處的方法,改為依靠通過嘴巴(討論品析)、耳朵(音頻、視頻賞析)與視覺(媒介資源觀看、瀏覽)等方式全方位感知這部經(jīng)典且具有時代意義作品的美。而這種全方位、立體化的學習方式也只有依靠教師提供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才得以實現(xiàn)。
美術表現(xiàn)能力也是學生在欣賞課程學習中的一項必備技能,而此項技能在具體教學中,還應要求教師以理論+實際的結合方式讓學生展開實踐鍛煉。此外,教師還需考慮到美術表現(xiàn)能力在欣賞教學中的體現(xiàn),也主要依靠現(xiàn)代化的媒體和技術資源才可發(fā)揮最佳教學價值。比如在學習“人間生活”內容時,本課展示并講述了一些中國古、現(xiàn)代畫家所描繪的世俗生活的美術作品。在課堂上,教師則可通過多媒體為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手法、韻味講解與鑒賞能力的引導,分析并解剖其中體現(xiàn)出的藝術因素。而之后便可讓學生以所學為基準,選取春景為主題展開自我畫作的創(chuàng)作。以此使之將在課程中所學習到的作品描寫手法與色彩填充多方面的理論基礎得以全面使用,從而達到能力訓練的目的。
3 基于信息技術下學生美術思想情感的熏陶
美術欣賞教學課程的內容,其主旨目的不止在于對學生思維的開拓與能力的培養(yǎng);從另一層面也表現(xiàn)出對學生學科品質的塑造,主張教師應迎合核心素養(yǎng)目標要求,促使學生能全面領悟美術作品中所突出的文化因素,提升文化理解能力。對此,教師仍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下的多媒體設備作為輔助用具,在課前搜集多元化教學資源進行分類與整理,最后通過投影方式使學生能全面化瀏覽與綜合性鑒賞。以這種強大媒介展現(xiàn)形式可給予充分調動學生情感,使之探尋美術作品背后所體現(xiàn)出的文化含義及主旨思想,而這對于其綜合鑒賞能力與藝術因素的領域能力也有所助益。
比如在學習“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課時內容時,教師可以圖片和影像資料的圖解方式向學生展現(xiàn)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使之了解其中所傳達的強烈民族風格以及時代意義。此外,還可展現(xiàn)有關教材內容中所突出的《流民圖》以及所拓展延伸的《田橫五百士》、《血衣》與《父親》等藝術畫作。多媒體視頻課件中的影像資料能比較為直觀的方式傳達出年代與現(xiàn)代化之間的區(qū)別,牽引學生的情感與思維回到當初的年代,對歷史的事件與人物實際進行感知。此種方法能渲染課堂藝術氛圍,熏陶學生美術情感時也有助于其鑒賞能力與多元關鍵能力的良好形成。
4 總結
總的來說,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專注拓寬學生思維,并鍛煉其關鍵美術能力以及深化其美術情感領悟力。此外還需穿插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要求,以保其高效的課程學習收獲,致力于其綜合美術素養(yǎng)能力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周福亮.信息化教學在美術欣賞課上的運用[J].新課程,2017.
[2] 田權.淺談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海倫市第二中學 美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