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摘 要:小班幼兒在入園前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是在家中渡過,擺弄的更多是家中觸手可及的物品,因此越是生活化的材料游戲越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如果給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生活化游戲材料,就能讓幼兒從生活中尋找經(jīng)驗,在游戲玩樂中回歸生活、享受生活。
關鍵詞:生活化材料; 小班;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13.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2-097-002
一、研究背景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生活化材料的關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個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因此,在游戲的開展時,我們應該將眼光放在與生活相關的材料投放,從而踐行生活教育的真諦,讓教育切實與生活結合,相輔相成。
(二)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與生活化材料的關系
比起現(xiàn)成的高端的玩具,小班幼兒更多時間選擇的是鑰匙、垃圾桶等生活中觸手可及的玩具,來自于幼兒自身、家庭、幼兒園生活的許多情景都能成為游戲的內(nèi)容。同時材料是游戲的物質支柱,如果給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與生活相關的材料,幼兒在游戲中時就能表現(xiàn)出更多的發(fā)散思維行為特征,更能促進幼兒在原有游戲上的再次游戲。
二、從“零”到“再”——生活化材料的收集
基于此,生活中的許多物品都可以再次被收集利用。如無毒無害的廢舊材料:家中使用過但無法再次使用的、無毒無味安全衛(wèi)生的物品,如易拉罐、飲料瓶、包裝盒等物品;廢棄的自然物:存在于大自然中,信手拈來的木料、竹器、奇石等物品;仍可使用的生活用品:幼兒本身小時候使用過,隨著年齡增長以后逐漸被淘汰,但仍能使用的生活用品,如嬰兒澡盆、嬰兒奶瓶、奶刷等物品。
收集這些材料投放于區(qū)域游戲中,是小班幼兒生活化理念實施的重要途徑,它能有效地激發(fā)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發(fā)展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了生活化材料從“零”作用到“再”利用的價值提升。
三、還“原”以“新”——生活化材料的投放
原有材料的功能上對其進行“新”的設計和投放,可以最大價值發(fā)揮材料的暗示、引導、支持的作用?;诖?,我們對生活化材料的投放進行分析,總結出以下投放原則:
(一)生活化材料投放的原則
1.低結構開放原則。在組織區(qū)域活動時,教師為實現(xiàn)各領域的教學目標,投放的材料玩法單一,結果固定,過程枯燥,不能吸引幼兒,于是教師就通過頻繁地更換自制材料來吸引他們,結果卻讓許多材料成為一堆堆的廢品。而根據(jù)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材料進行簡單的設計,但不限定玩法,作為低結構化的材料投放在活動區(qū)中,幼兒卻能百玩不厭。
2.主題性滲透原則。結合主題進行生活化材料的投放更能符合幼兒的生活實際,關注的是幼兒的興趣、自主、需要、創(chuàng)造,突現(xiàn)了“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新思想,與幼兒自主游戲的理念相吻合。
如:在《秋天》的主題中,秋游時與幼兒共同撿樹葉,用樹葉和父母一起拼出了金魚、貓頭鷹、小狗等等;還可以在自然角中投放蘋果的皮、心、梗、果肉等,讓幼兒了解蘋果的構造和各部位的營養(yǎng)價值。
3.層次性需求原則。幼兒的發(fā)展水平是有差異的,就像陶行知說的: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在生活化的材料投放上,找到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材料投放,使材料與幼兒發(fā)展的實際水平匹配,切實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二)生活化材料投放引發(fā)多樣性游戲
《指南》中特別指出: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fā)展,在追求身心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指引下,材料投放也引發(fā)幼兒多樣性游戲的可能性。
1.生活化材料引發(fā)角色游戲。角色游戲是也是小班最喜歡、最擅長、最樂此不疲的游戲內(nèi)容之一。如在母嬰生活館游戲中,奶瓶、奶瓶刷、空的奶粉盒、奶粉格等材料引發(fā)了幼兒自主泡奶,自主喂奶,自主洗奶瓶,知道了泡奶的步驟,奶瓶刷的使用方法;
2.生活化材料引發(fā)建構游戲。在建構游戲過程中,幼兒的知識、情感、經(jīng)驗、愿望表達的需要也得到了滿足。因此,我們可以提供大小不同的紙盒和各種飲料罐,引發(fā)幼兒堆積成各種形狀的房子,提高拼搭、壘高、重疊、圍合等建構技能。
3.生活化材料引發(fā)益智游戲。益智游戲是以游戲的形式鍛煉腦、眼、手的游戲,使人在游戲中獲的邏輯力和敏捷力。如:我們投放各種的杯子,幼兒在擺弄杯子時認識大小、材質,知道紙杯只要捏一捏就能改變杯口的大小,還在擺弄杯子的同時嘗試圍合,認識高矮等。
4.生活化材料引發(fā)美工游戲。美工游戲中投放樹葉、衛(wèi)生紙筒、稻草等材料進行剪貼、裝飾、添畫;投放毛線進行編織和貼畫;投放石頭進行石頭造型;投放紅豆、綠豆等種子讓幼兒進行粘貼等。
四、以“玩”促“活”——生活化材料投放的效果
《指南》提出,游戲材料和幼兒發(fā)展之間存在一種雙向關系,材料的特點能刺激幼兒的行為方式,幼兒也會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決定對材料的操作方式。
(一)表征行為出現(xiàn)了
表征行為是當刺激新異程度較低的的事件或事物作用于幼兒的認知結構時,幼兒自發(fā)產(chǎn)生的行為,表現(xiàn)為一種象征性功能如模仿,以物代物和人代人等。當幼兒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的基奠,就會出現(xiàn)表征行為,在表征過程中如果幼兒又遇到新異程度較高的刺激物——生活化材料,就能更好地引發(fā)幼兒以物代物的再次探索行為。
老師在游戲中不斷地識別、解讀、支持,捕捉幼兒稍縱即逝的游戲瞬間,使幼兒的表征行為從簡單到復雜,從而使生活化材料成為幼兒們公認的替代物,并在此基礎上有新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
(二)合作行為養(yǎng)成了
不同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是不同的。有的幼兒對材料很有想法,能玩出豐富的游戲,而有的幼兒僅限于熟悉化的簡單操作游戲。兩者之間大多時間都是在單獨游戲,這也是幼兒年齡特點所導致的,但是由于生活化材料的豐富以及多樣,卻能刺激幼兒共同游戲的需求并且互相模仿和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成長。
(三)生活能力拓展了
幼兒的學習和成長是從生活中開始的,幼兒是生活的主人。幼兒每天在游戲中日以繼夜地反復擺弄著各種生活化材料,正是他們提高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徑。
總之,生活中的材料是豐富的,讓生活化材料進入幼兒的游戲之中,對提高幼兒游戲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季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58:-112
[2]李季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概述[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3
[4]華愛華.幼兒游戲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5]金培雄.陶行知有效教學思想研究[J] 教育科研論壇,2009,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