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的力量源泉,詩歌的地位不容小覷,詩歌翻譯更是翻譯史上的創(chuàng)舉。本文以許淵沖先生的“三美”理論為支撐,以英譯《過分水嶺》為個案,分別從意境美、音韻美和形式美三個方面來進一步分析古詩詞英譯的美感,讓讀者能夠更好的領(lǐng)悟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同時也為以后的學者提供一些研究方向和思路,進而把我國古詩詞英譯的事業(yè)發(fā)揚光大。
【關(guān)鍵詞】“三美”理論;《過分水嶺》;詩歌翻譯
【Abstract】As the main source of strength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osition of poetry in Chinese culture c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Basing on Xu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 theory, this thesis mainly regards the English version of At the Watershed as a case to analyze the beauty of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beauty in sense, beauty in sound and beauty in form. It can make the readers appreciate the charm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som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deas for the scholars in the future and develops ou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ms prosperously.
【Key words】“Three Beauties” Theory; At the Watershed;Poetry Translation
【作者簡介】謝茹冰(1995.09.05-),女,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云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在讀,翻譯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一、許淵沖及其“三美”理論
許淵沖先生是翻譯界首屈一指的人物,同時,他也是北大的教授。他在詩歌翻譯領(lǐng)域造詣頗高,被稱為“譯界泰斗”。他主要從事文學和詩歌的翻譯,在國內(nèi)外出版的著作多達一百二十多部,光古詩詞的翻譯就幾乎占據(jù)了他翻譯作品的一半。他獲得過很多榮譽,其中最突出的獎項就是“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他翻譯的很多作品在國內(nèi)甚至國外都廣為流傳。
詩歌翻譯可以說是許淵沖先生的一生摯愛,在他多年的詩歌翻譯基礎(chǔ)上,他總結(jié)出了一套廣受學者歡迎的翻譯理論—“三美論”。該理論在詩歌翻譯中應用最為廣泛。許先生所提出的“三美論”, 即“詩歌翻譯不僅應忠于原文, 還應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許淵沖, 2007:18) 該理論不僅滿足于翻譯最基本的忠實對等原則,而且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延伸,從而展現(xiàn)出詩歌翻譯在意境、韻律以及形式上的美感。首先,意美就是譯者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傳達出原文的思想感情與情感基調(diào),要能夠把讀者帶入到相關(guān)場景中,引發(fā)讀者的想象和思考。其次,音美就是指譯者給出的譯文要押韻,要有一定的旋律和節(jié)奏感,聽起來要悅耳。最后是形美,它要求譯文的排列要像原詩一樣具有美感,要盡可能做到長短相差無幾,同時還有對仗工整,要讓讀者看起來有一種美感。同樣作為詩歌翻譯的標準,但這“三美”在譯者心中的地位卻稍有不同,“意美”在翻譯中占據(jù)核心位置,“音美”稍次之,“形美”緊隨其后。然而,許淵沖認為,詩歌翻譯中這“三美”要同時兼?zhèn)?,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好的譯文?!叭馈崩碚摫徽J為是詩歌翻譯至高無上的標準,要想譯者完全傳達出這三種美感并不容易,因此,譯者只要盡可能的還原原詩的美感即可。
二、簡析溫庭筠的《過分水嶺》
1.原詩。
過分水嶺
溫庭筠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
2.原詩簡介及賞析。唐代是詩歌的鼎盛時期,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唐詩充分汲取了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并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因此,唐詩也被稱作詩歌史上的瑰寶。唐代更是催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人,溫庭筠就是其中的一位,精通音律的溫庭筠寫出一大批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好詩詞,深受后來學者的喜愛。他不僅會作詩還會寫詞,在作詩方面,他比較喜歡工體詩風格,我們常說的“溫李”就是指他和李商隱,他在寫詞方面成就也頗高,是“花間派”的首要詞人。
《過分水嶺》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一首詠物抒情詩,詩人賦予無生命的溪水生命,讓它具有了靈性,從而使整首詩都變得生動起來。該詩前兩句意思是溪水本來是無情的,但經(jīng)過這三天的一路相伴,似乎便有了感情。從修辭上來講,詩人把溪水擬人化了,把它看作一個有著情感的人來陪伴詩人一路前行,抒發(fā)了詩人獨自出行的孤獨感。后兩句主要寫詩人到了分水嶺就要和溪水分別了,一種不舍和感傷油然而生。這兩句詩,詩人沒有直接表達自己對一路陪伴前行的溪水的不舍之情,而是寫溪水的不舍從而側(cè)面烘托自己的那份依依惜別之感。這一句詩人的想象十分豐富,感情也十分真摯,讓人一讀就可以體會到詩人當時那種不舍的心情。
三、許淵沖《過分水嶺》英譯本中的“三美”賞析
At The Watershed
Wen Tingyun
The heartless stream appears to have a heart;
Three days among the hills we go along.
At watershed on mountain crest we part;
All the night long it sings a farewell song. (許淵沖譯)
1.意美。意美就是在保證與原文內(nèi)容對等的情況下,選擇能夠突顯原文意境的絕妙好詞來最大程度上傳達出原文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人想要傳達出的意境。
許淵沖先生為《過分水嶺》所翻譯的譯文無論是在修辭上還是在意境的描寫上都十分生動傳神地把原詩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傳遞了出來。通過描寫詩人過分水嶺時,一路與溪水的感情在不斷地升溫,直到最后要分別時竟然產(chǎn)生了跟人一樣不舍的感情,詩人賦予了溪水靈魂,讓整首詩變得鮮活起來。在譯文中,許淵沖先生把第一句中的“無情”翻譯為“heartless”,把“有情”翻譯為“have a heart”可以說是一種很生動的表達了。該譯文直接把原詩中詩人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自然而然的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也傳達出了詩人賦予溪水以人的形象,非常的貼切,這是從修辭上許淵沖先生向我們傳遞的美感。第四句中的“惜別潺湲”,許淵沖先生把它譯為“a farewell song”,再一次把溪水寫活了,同時,溪水承載了詩人自身的情感,通過寫溪水自身的惜別之情來烘托自己這三天來對溪水所產(chǎn)生的感情,表達了詩人長期漂泊的經(jīng)歷所造就的重情重義的品格,連“無情”的溪水三天的陪伴都讓詩人感到如此的珍惜和不舍,臨別前還為詩人唱起告別之歌,更加從側(cè)面烘托出詩人這一生命運的坎坷才讓他有如此細膩的情感,詩人借溪水這個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重情重義,進而形象地譯出了整首詩的意境之美。
2.音美。詩歌是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它還是一種關(guān)于文字的藝術(shù)。詩的美感不僅體現(xiàn)在意境上,還表現(xiàn)在詩的韻律和韻腳上。好的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能夠讓讀者身心愉悅。因此,許淵沖先生在翻譯詩歌時盡可能還原原詩的節(jié)奏感,從而使譯文讀起來也具有韻律和節(jié)奏感,讓人有一種舒服的感受。
《過分水嶺》這首詩的譯文,從音韻上看, 這首詩的第一句中的“heart”和第三句中的“part”都押尾韻[t],第二句中的“along”和第四句中的“song”也都押尾韻[??],這種押韻的翻譯可以讓全詩充滿美感,讓人讀起來很有節(jié)奏感,進而彰顯出詩句的音韻之美,讓人讀起來身心愉悅。
3.形美。詩歌都講究對仗工整,長短一致,這便是詩歌的形式之美?!哆^分水嶺》這首七言絕句是中國詩歌比較獨特的一種題材,它的格式和韻律都非常的與眾不同。形美就是看譯文的行數(shù)與原詩能否維持一致,其次它的停頓是否妥當合理,看起來能否讓人賞心悅目。
許淵沖先生的譯文每行音節(jié)都在八個以內(nèi),短小精悍又對仗工整,滿足了形式美的要求。同時,為了減少音節(jié)的長度,許淵沖先生盡量用小詞,比如第三句中的“part”,這讓整行詩的長度與其他行保持一致,讓讀者看起來整齊對稱,進一步突顯了形美的特點。同時,第一、三句兩句末尾翻譯的“heart”和“part”,以及第二、四句末尾的“along”和“song”也是從韻腳上相對應,另外,該詩譯文前兩句都是以字母“t”為首字母的單詞開頭,而后兩句又都是以字母“a”為首字母的單詞開頭,這同樣讓人在視覺上有了一種整齊劃一,前后呼應的美的感受。因此,許淵沖先生的譯文把原詩形式上的美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四、結(jié)語
詩歌意境優(yōu)美,形式講究,內(nèi)容豐富。這一特點使得譯詩變得格外困難。英譯詩不僅要完整的傳達出原詩所表達的內(nèi)容和情感,還要注意韻律和節(jié)奏以及形式的對仗工整,使讀者通過譯文也能夠領(lǐng)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同時,最好能讓讀者欣賞到同等的美感。許淵沖先生的“三美”理論較為全面地總結(jié)了詩歌翻譯的標準和方法,為很多學者所借鑒?!耙饷馈?、“音美”和“形美”這三者相輔相成,只有譯者在翻譯時巧妙的把三者結(jié)合才能譯出優(yōu)秀的譯文。唐詩《過分水嶺》便是許淵沖先生“三美”理論運用成功的案例,它巧妙的還原了詩歌的意境之美,音韻之美以及形式之美。該理論對我國詩歌翻譯事業(yè)所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是無可厚非的,同時,也對我國學者以后的研究方向產(chǎn)生了很大的啟發(fā)。
參考文獻:
[1]陳小翠.淺談許淵沖“三美”論在唐詩翻譯中的體現(xiàn)[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4(05):155-157.
[2]許淵沖.中詩英譯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周方衡,許淵沖.“三美”論在唐詩英譯中的再現(xiàn)[J].欽州學院學報,2015(04)31-34.
[4]左欣雅.“三美”論觀照下的古典詩歌翻譯解讀[J].海外英語, 2018(18):66-67.
[5]張自華.溫庭筠的人格與詩格[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