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文學桂軍”異軍突起,“文壇三劍客” 東西、鬼子、李馮與張藝謀、陳凱歌合作,廣西籍作家踏入影視改編。試從產生的原因、效果及遇到的問題分析,探尋改編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廣西作家;影視改編;路徑研究
千禧年后廣西這片土地誕生了東西、鬼子、李馮三位稱之為“文壇三劍客”,東西的《沒有語言的生活》獲首屆魯迅文學獎。鬼子的《被雨淋濕的河》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拔膶W桂軍”聲名鵲起后結緣影視,先是鬼子在張藝謀的《幸福時光》中參與影視創(chuàng)作,接著蔣欽民導演根據(jù)東西的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改編而成的電影《天上的戀人》。又一位70后作家朱山坡的文學作品搬上熒幕,他的《美差》改編的電影《八只雞》,其《靈魂客》改編的電影《花花世界靈魂客》。
廣西作家涉足影視究其原因在于他們在被“邊緣化” 的困窘中隱忍,不斷地蓄力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從“廣西三劍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出場到“廣西后三劍客”,宣示著身在“邊緣”的“劍客們”在跋涉中進入了文學中心領域,進而轉向其他領域的探索和嘗試。[1]
一、文本小說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原因
(一)經濟效益的驅動
以東西的小說改編為例,《我們的父親》改編電視連續(xù)劇在央視播出,創(chuàng)下當時廣西電視劇片價最高紀錄 (40萬/集)。作品改編為作家?guī)淼氖切≌f的作家,出版一部長篇小說不過一萬元左右的稿費,一年能掙到5萬—6萬的較少。然而,一年掙50萬—60萬的影視編劇隨處可見。[2]隱藏在背后的巨大經濟效益,促使作家轉向影視劇本的創(chuàng)作,期待將其作品搬上熒幕。
(二)廣西電影制片廠的支持
歷史的車輪回轉至1982年, 廣西電影制片廠向北京電影學院引進畢業(yè)生張軍釗, 張藝謀、肖風、何群,隨后又向北影廠借調了陳凱歌。次年5月廣西電影制片廠成立以這些初出茅廬的年輕電影人為主體的全國第一個“青年攝制組”拍攝《一個和八個》。廣西電影制片廠給懷揣夢想的電影人施展自己的平臺,他們從這里走向世界。
(三)擴大廣西作家的影響力
影視圖像的直觀性、形象性以及運動性等都是以文字為媒介的文學作品所不具有的, 新的閱讀時代所產生的電視、電影甚至是文學都借助和依靠視覺進行傳播,文本小說以影視化的形式更益于觀眾的接受。
二、文本小說影視化出現(xiàn)的問題
(一)制作周期長,耗資巨大
眾所周知,制作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投資成本巨大、制作周期長,發(fā)行放映、審查制度嚴苛等原因的限制。在短期內利用有限的資源較難完成。
(二)影響作家創(chuàng)作
影視作品作為商業(yè)化的產品,將文本無法準確形容的畫面具體化地表現(xiàn)。作家轉向影視劇創(chuàng)作,重視鏡頭和畫面,關注情節(jié)的設置,這必定會影響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思維。
三、現(xiàn)階段切實可行的路徑
(一)嘗試微電影拍攝
數(shù)字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成熟以及交叉融合,影像的制作工具變得越來越簡便,新的科技產品和智能軟件不斷更新著我們認識電影的觀念和制作電影的方式。有學者說:微電影不只是一種電影體裁,還代表了一套完整的傳播和評價體系,是可以自我造血、自我成長的產業(yè);它讓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走向普及和平等,帶來了一股源自民間的清流,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審美趣味。[3]
2018年“中國著名作家短篇小說改編微電影走進賀州”將廣西籍三位作家的短篇小說《雙份老趙》《推銷員》《赴十八歲那個約》拍攝同名微電影。文學微型影視化創(chuàng)作,并通過新媒體傳播,這一模式為廣西作家文學作品的改編提供了可能性。
(二)運營方式的轉變
文學影視化推動了新的資本運營方式就是民營資本注資影。如《沒有語言的生活》由廣西滿地樂影視公司根據(jù)作家東西的小說改編,這部 “廣西制作”體現(xiàn)了廣西影視化產業(yè)借助民營資本地實現(xiàn)了迅速發(fā)展,新興的影視產業(yè)特點刺激產生了新的資本運作模式,改編影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前景 。
四、結論
在文學作品借力影視發(fā)展,作家要考慮文學作品在內涵和審美表達的價值,從而創(chuàng)作更多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向微電影以及運營方式轉型,不失為“廣西后文壇三劍客”時代作家結緣影視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荀利波,楊劍龍.崛起的邊地:文學桂軍“劍客”現(xiàn)象論[J].當代文壇,2017(05):105-108.
[2]鬼子.“觸電”讓我了解藝術是相通的[N].南寧日報,2005年4月.
[3]莊曉東,阮艷萍主編.微電影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1.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交流與融合視野下的新桂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研究”編號:2018KY0764。
作者簡介:曲忠成(1993.06-),男,漢族,籍貫黑龍江佳木斯,藝術設計專業(yè),藝術學學士,北海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