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翁偉炯
摘? 要:耐久跑項目是初中體育中考必考內容,是對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方式之一,是發(fā)展學生耐力素質的重要練習手段。本文深度剖析小學與初中耐久跑項目的本質屬性、影響要素和教學要求,明確提出小學與初中耐久跑項目的銜接方向和重點,為耐久跑在體育課堂中的教學提供方向和方法。
關鍵詞:初中體育;中考;耐久跑項目;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19)09-0029-02
耐久跑貫穿初中體育教學始終,是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和體育中考的必考項目,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點內容,是學生發(fā)展耐力素質和心肺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奠基終身體育的基石項目。但在當下小學與初中階段課堂實施過程中,由于小學階段對耐久跑評價方式單一及耐久跑自身項目的獨特性,致使小學階段的耐久跑出現了“弱化”和被“取代”現象。如何把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耐久素質“夯實”,如何把學生在初中階段的耐久素質“拎高”,兩階段的協調銜接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剖析項目定位“脫節(jié)點”
1.剖析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版)中耐久跑項目教學安排(表1):水平一基本掌握300~500米的走跑交替,水平二掌握300~400米耐久跑,水平三掌握400米耐久跑;七年級體驗耐久跑,八年級掌握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中長跑,基本掌握發(fā)展學生耐力素質的練習,體驗發(fā)展學生速度耐力的跑的專項練習,選擇越野跑、變速跑;九年級體驗發(fā)展學生速度耐力的跑的專項練習,選擇耐久跑。從耐久跑教學安排看出:小學階段教學內容安排不多,注重運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運動興趣,運動能力方面只需掌握400米即可;初中階段重視運動能力的提高,距離由400米過渡到中長距離,至少達到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距離,耐久跑的各種專門性練習也逐漸滲透到教學中,九年級達到教學峰值。
2.剖析課時
《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版)中耐久跑項目教學課時安排(表2):小學階段跑的單元教學安排約68課時,其中耐久跑項目安排約18課時,占26.47%;初中階段跑的單元課時為30課時,其中耐久跑項目安排約16課時,占53.33%。
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耐久跑教學課時有限,要想提高耐久跑水平,且滿足體育考核的需求,必須精心安排耐久跑的單元教學計劃。
3.剖析技術
通過快速跑和耐久跑的動作分析對比(表3)看出:二者在動作技術方面差異不大。跑是人的本能,小學階段快速跑的教學比重較大,學生能夠基本掌握跑的正確的技術動作,所以,學生掌握耐久跑的動作技術并不難。學校耐久跑教學對象是普通學生,無須過于苛求技術細節(jié)。因此,在單元教學中,重點定在跑的節(jié)奏、體力分配、意志品質和跑的體覺等方面。
4. 剖析生化
耐久跑項目能量代謝是以有氧代謝、無氧糖酵解和磷酸原三種供能兼有的混合代謝。從表4中看出:根據距離不同可以分為中距離跑、長距離跑和超長距離跑,中距離跑屬于“高速度”的耐力項目,主要以速度耐力為主;長距離跑和超長距離跑是以耐力為主的運動項目,有氧代謝占有絕對優(yōu)勢。初中體質健康測試和體育中考的耐久跑項目一般為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屬于中距離跑,其耗能方式有氧代謝約占30%,無氧代謝約占70%,無氧和混氧代謝在中距離跑項目中比重非常高。這說明中距離跑項目無氧代謝的練習對運動成績的提高起決定性作用,初中生耐久跑應以此為主要發(fā)展方向。
二、明確方向銜接“切入點”
基于上述剖析,初中耐久跑單元教學計劃的制定應與小學緊密銜接,形成無痕跡的重心過渡,確保教學質量和效果,為終身體育發(fā)展奠基。
1.教學重點由技術向技能過渡
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基本掌握耐久跑技術動作,初中耐久跑教學應該注重技術動作的改進和提高,只需滲透到日常練習中即可,教學重點應該注重技能的形成,特別是有氧耐力、速度耐力、呼吸與節(jié)奏的配合、體力合理分配等方面,更應該強調動作的“節(jié)能”效應,減少能耗,關注體能的經濟性。
2.教學策略由興趣向意志過渡
耐久跑是比較枯燥的運動項目,興趣引導法是此類項目教學入門級采用較多的手段,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運動參與度。初中階段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掌握耐久跑技能,完成體育中考,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往耐久跑的本質方向深入,提升至精神層面,特別注重意志力方面的培養(yǎng)。耐久跑必須克服“極點”,實現“第二次呼吸”,這就要求學生在運動技能和挑戰(zhàn)自我兩方面實現質的飛躍。
3.教學安排由集中向分散過渡
提高耐久跑能力需要連續(xù)性和長期性,從表2中可以看出,耐久跑教學實際課時量并不充足,基于項目的要求,合理安排課時是單元教學設計的重點。耐久跑課時安排有兩種方法:一是集中安排法,這是針對發(fā)展耐久跑中某一個具體內容而定的,利用相對集中的時間解決某一難點,但這個單元設計一定要小,一般2~3課時即可;二是分散安排法,這種方法適合日常強化練習,將傳統(tǒng)的單元課時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散到每節(jié)課之中,或者與課課練相結合,確保每節(jié)課都有耐久跑的練習。
4.教學關注由全體向個體過渡
“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初中耐久跑教學要將這一理念貫徹始終。耐久跑是學生運動水平差異最大的一個項目,在教學中一定要避免“水平高的吃不飽,水平低的吃不了”現象發(fā)生,分層分類教學法最有效,可以采用同質分組保證練習目標的統(tǒng)一性,異質分組保障每一組都有人能夠領跑,友伴型分組實現友伴助力跑等。無論采取何種分組,都要結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設計適合小組或個體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
5.教學方向由有氧向無氧過渡
決定現代國際中長跑項目運動成績的最主要因素是無氧代謝能力。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初中體育中考耐久跑項目都屬于中距離跑,速度與速度耐力水平決定其運動水平,為了提高成績必須進行專門的速度和速度耐力練習,不斷提高其無氧閾值,盡可能降低有氧代謝比例(表4)。所以,初中耐久跑教學發(fā)展方向要從有氧代謝向無氧代謝方向轉變,將提升學生的速度和速度耐力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三、小結
小學體育與初中體育階段既各有各的特點,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忽視整體連續(xù)性,則加劇了中小學生之間基礎知識與能力的“脫節(jié)”。但我們必須從教材內容、技術特點、生化角度等科學角度去思考,避免受應試教育影響,只看眼前“滿分”,制約體育課堂教學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耿培新.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體育與健康.七年級.全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2]孫南,熊西北,張英波.現代田徑訓練高級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