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傳
【摘要】 目的:分析導管接觸性溶栓在股腘動脈長段閉塞腔內介入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行股腘動脈長段閉塞腔內介入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治療中均采用導管接觸性溶栓技術,觀察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臨床效果。結果:應用導管接觸性溶栓技術后,手術成功率為96.7%,平均溶栓時間為(23.0±11.0)h,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9%;治療后,股腘動脈閉塞段血管長度較治療前明顯縮短,且ABI指數(shù)較治療前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靶血管通暢率為96.6%。結論:股腘動脈長段閉塞腔內介入治療中應用導管接觸性溶栓技術,可明顯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術后短期血管通暢率,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普及應用。
【關鍵詞】 導管接觸性溶栓; 股腘動脈長段閉塞; 腔內介入治療
doi:10.14033/j.cnki.cfmr.2019.20.0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20-00-02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依據(jù)股腘動脈與主髂動脈病變程度的范圍可分為不同類型,其中股腘動脈長段閉塞病變一般是在慢性短段狹窄閉塞基礎上繼發(fā)血栓所致[1]。以往臨床中針對這一病癥主要采用外科手術為主,但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腔內介入治療方式得到了廣泛普及和應用。但術中單純應用支架置入可能會出現(xiàn)血栓脫落栓塞遠端動脈的情況,因而在對患者展開腔內治療中,需考慮導管接觸性溶栓技術對去除血管腔內血栓方面的優(yōu)勢[2-3]。本次研究主要針對導管接觸性溶栓在股腘動脈長段閉塞腔內介入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展開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行股腘動脈長段閉塞腔內介入治療的患者。納入標準:(1)均經CTA、MRA確診為股腘動脈長段閉塞;(2)結合介入治療考慮繼發(fā)血栓形成。排除標準:(1)近10 d內有胃腸道出血史;(2)伴隨活動性出血灶;(3)近2個月有除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外的腦血管事件;(4)近3個月有顱腦創(chuàng)傷史或神經系統(tǒng)手術史。男19例,女11例;年齡58~82歲,平均(70.0±12.0)歲;病程5~20個月,平均(12.5±7.5)個月。左下肢病變者17例,右下肢病變者13例;
TASCⅡ C型21例,D型9例;臨床癥狀Fontaine分期:Ⅱb期(中重度間歇性跛行)6例,Ⅲ期(靜息痛)14例,Ⅳ期(組織壞疽)10例;合并癥:高血壓10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6例,腎功能不全4例,其他3例。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股腘動脈長段閉塞腔內介入治療中應用導管接觸性溶栓技術。導管接觸性溶栓技術:根據(jù)具體病變位置與入路條件選擇手術方式,讓患者在DSA平臺上呈平臥位,行局部麻醉下應用Seldinger技術[4]。通常多選擇對側股動脈,若患者病變在股淺動脈中段下,則可選擇同側股總動脈,若患者腹主動脈下端閉塞,則可選擇左側肱動脈[5]。確認穿刺成功后置入5 F短鞘,行常規(guī)造影確認血管病變位置與側支代償情況,然后建立路徑圖,選用椎動脈導管與0.035英寸超滑導絲配合通過動脈閉塞段,用動脈造影確認動脈真腔與遠端血管情況,將導管撤出,再換5 F或4 F帶有30 cm溶栓長度的溶栓導管,將帶有標記的溶栓長度全部置入閉塞段后插入阻塞鋼絲[6]。將200 000 U尿激酶(湖北潛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2020666)與0.9%氯化鈉溶液20 ml融合,經溶栓導管慢慢注入動脈內。患者返回病房后,再次將200 000 U尿激酶與0.9%氯化鈉溶液50 ml融合后經溶栓導管緩慢滴注[7]。6 h內經導管接觸性溶栓泵入尿激酶700 000 U,術后第2、3天6 h內泵入尿激酶1 000 000 U,尿激酶泵入完成后給藥前列地爾10 μg?;颊咴谌芩ㄖ行杞浹芮示徛巫⒒蚱は伦⑸涞头肿痈嗡兀⊿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90005),每6小時對凝血功能復查一次,維持纖維蛋白原(Fb)在1.5 g/L以上,APTT在60~90 s[8]。手術后隔天將溶栓導管退出3~4 cm。行導管接觸性溶栓3 d后再次對患者造影,確認患者溶栓后的血管病變情況,再對閉塞病變與重度狹窄位置行球囊擴張,選擇大小合適的自膨式支架。若患者伴膝下病變血管,則需要同步處理。
藥物治療:所有患者入院后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拜阿司匹林(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78),1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3115),75 mg/次,1次/d,均至少服用
5 d[9];術后行抗血小板治療,同術前一致;出院后繼續(xù)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同術前,并給予鹽酸沙格雷酯(田邊三菱制藥株式會社吉富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60067)口服,100 mg/次,3次/d。除抗血小板治療外,在術前、術后均需要展開抗凝、祛聚、活血及擴血管治療,并增加側支循環(huán)建立治療[10]。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在腔內介入治療中應用導管接觸性溶栓技術的臨床效果,包括手術成功率、臨床表現(xiàn)、治療前后閉塞段血管長度、治療前后踝肱指數(shù)(ABI)、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穿刺點血腫、心功能不全、新發(fā)腎功能不全)。(2)隨訪3、6、12個月后靶血管通暢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本次觀察數(shù)據(jù)納入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
(1)手術成功率:行導管接觸性溶栓后行單純球囊擴張者10例,球囊擴張聯(lián)合支架植入術19例,因股淺動脈嚴重鈣化閉塞,在經導絲反復嘗試無法通過閉塞段血管后結束手術,轉為藥物保守治療1例,手術成功率為96.7%。(2)臨床表現(xiàn):治療后皮膚顏色與體溫明顯改善,間歇性跛行距離延長,靜息痛緩解,合并足部壞疽者在行清創(chuàng)換藥處理或截趾術后創(chuàng)面得到良好愈合共29例。(3)溶栓時間:溶栓時間為8~34 h,平均(23.0±11.0)h。
(4)術后并發(fā)癥:29例患者中穿刺點血腫1例,心功能不全1例,無新發(fā)腎功能不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9%(2/29)。
2.2 30例患者治療前后閉塞段血管長度與ABI對比
治療后,股腘動脈閉塞段血管長度較治療前明顯縮短,且ABI指數(shù)較治療前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29例患者術后隨訪結果
治療后進行3、6、12個月隨訪,靶血管通暢率分別為96.6%(28/29)、86.2%(25/29)、69.0%(20/29)。
3 討論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局部表現(xiàn),是全身性動脈內膜及中層發(fā)生增生性、退行性改變,進而導致血管壁失去彈性,變硬縮小,最終繼發(fā)血栓形成,使得遠端血流中斷或進行性減少[11]。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這一病癥發(fā)生率呈現(xiàn)出不斷增長的趨勢。股腘動脈長段狹窄或閉塞患者通常多伴隨嚴重肢體缺血癥狀,使得臨床截肢風險增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較大的威脅。以往外科手術為股腘動脈長段閉塞常用治療方式,由于該病具有病程長、病變部位廣泛、外科手術難度高的特征,因而治療效果不理想,且部分患者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使得外科手術病死率增高。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腔內介入治療方式得到普及。但在這一疾病中,血管狹窄或閉塞多伴隨血栓形成,非完全管腔閉塞,因此在介入治療中單純的支架置入或球囊擴張容易誤判閉塞段血管真正長度,使得血栓脫落栓塞遠端動脈,進而出現(xiàn)截肢、缺血等嚴重情況。導管接觸性溶栓作為局部溶栓方式,是將多側裂孔溶栓導管植入血栓,增加溶栓藥物與血栓接觸面積,達到良好的溶栓效果,從而實現(xiàn)去除血栓,暴露血管真實病變范圍的目的[12]。導管接觸性溶栓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溶栓效率高的優(yōu)勢,可為后續(xù)腔內介入治療提供可靠保障。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介入治療中應用導管接觸性溶栓技術后,手術成功率為96.7%,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9%;治療后股腘動脈閉塞段血管長度較治療前縮短,ABI指數(shù)較治療前升高;術后短期靶血管通暢率較高。說明在介入治療中應用導管接觸性溶栓技術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對股腘動脈長段閉塞癥患者展開腔內介入治療中應用導管接觸性溶栓,可明顯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降低病死率,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參考文獻
[1]鄭加賀,暢智慧,王傳卓,等.經腘動脈入路逆行治療同側股腘動脈長段慢性完全閉塞性病變[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7,28(2):133-136.
[2]原野,承文龍,盧輝俊.單彎導管溶栓在單純短段腘動脈閉塞病變腔內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8,27(6):699-704.
[3]董嘉堯,朱橋華,周成宇,等.經導管接觸溶栓治療急性腸系膜上動脈血栓的療效和安全性[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6,32(7):1142-1144.
[4]張學強,時秀華,李成恩,等.逆行突破技術在股-腘動脈閉塞癥腔內治療中的應用[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9):1690-1693.
[5]王帥,孫思翹,程志華,等.股腘動脈TASCⅡ C、D型病變的旁路轉流與腔內治療[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6,31(4):297-300.
[6]董春鋒,王蘇杭,曹道白音,等.TAPAS血管內封閉導管接觸溶栓聯(lián)合腔內介入治療Cockett綜合征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7,40(11):1029-1032.
[7]郝立松,曹道白音,王青云,等.導管接觸性溶栓治療急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16例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7,45(10):81-83.
[8]宋富波,張居文,楊牟,等.經腘靜脈入路導管接觸性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刊,2016,51(11):88-90.
[9]尹孝亮,余朝文,孫勇,等.導管溶栓聯(lián)合腔內成形治療急性下肢動脈血栓形成[J].臨床外科雜志,2016,24(6):445-447.
[10]蘇少飛,田玉峰,陳林寶,等.單純抗凝及其與接觸性導管溶栓聯(lián)合抗凝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比較[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7,25(5):1509-1513.
[11]焦洋,李偉,張學民,等.導管溶栓技術在股腘動脈閉塞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6,25(12):1713-1718.
[12]李姍姍,馮曉芬,崔麗君,等.股-腘-小腿動脈長段閉塞行導管接觸性溶栓輔助腔內血管成形術治療的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