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日紅
摘要:在經濟發(fā)展帶動教育事業(yè)進步的當下,小學作為學生的人生起跑線,教育的質量成為了多數(shù)家長極為關心的話題。小學語文的教學在學生的成長和受教育過程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閱讀不僅僅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學生多方面能力成長的重要途徑。對話能力關系到學生日常交流溝通的效果,可以說良好的對話能力將會是學生未來交際能力的核心。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不僅要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還應當借助閱讀教學實現(xiàn)對學生對話能力、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提升。筆者對如何借助高段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對話能力進行了深入地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段閱讀;對話能力
1對話能力的培養(yǎng)價值分析
一部分教師并不重視對話能力的培養(yǎng),認為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話能力會隨著其他能力的增長和不斷變化。實際上對話能力包括了對話技巧、邏輯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等多個方面,如果不進行刻意的學習或培養(yǎng)只能停留在基礎階段。很多小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了被動接受的思維習慣,表達能力和對話能力相對薄弱。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教學,應當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鼓勵學生表達、交流。當學生具備了良好地溝通能力時,日常學習中會更積極地與同學溝通或像教師求助,有助于建立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良好地溝通渠道。在小學階段,對話能力更強的學生往往會得到更多地關注和幫助,由此可見對話能力培養(yǎng)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對話能力不僅僅是學生在校園中如魚得水的重要支持,同時也是學生融人社會的重要保障。只具備良好的技術能力的人才,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
2借助高段閱讀培養(yǎng)對話能力具體策略
2.1活用課堂討論教學模式
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對話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好奇、好玩是學生的天性,在小學階段利用游戲教學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單純的理論知識教學對小學生而言過于枯燥,通過游戲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相對輕松的課堂氛圍,游戲過程中的互動還有助于學生對話能力的提升。以長春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高尚的行為》一課的教學為例,這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具有極高的討論價值。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具體討論“為什么其他同學的做法不對?”“如果你是科羅西你會怎么做?”提出問題后還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互動交流空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對話能力、邏輯思維以及價值觀念都能夠得到有效的增長。
2.2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句意
課本是學生最好的參考對象,不少課本材料中都存在對話,這些對話將會成為學生對話能力提升的重要助力。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強化對句意的理解,為學生對話邏輯性的提升做好鋪墊。以長春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中《落花生》一課的教學為例,文中父親有一句話“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句話是這篇文章的核心,教師應當以該句為引導對象,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并將其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引導要有目的性,學生不僅要理解句子本身的含義,還要思考句子出現(xiàn)的原因,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對話能力的有效增長。
2.3概括能力的強化
良好的對話能力需要學生具備高效的信息提取能力,也可以稱之為概括能力。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快速地抓住對方語言中的關鍵點,能夠使對話更為精準高效。想要實現(xiàn)這一方面的目標,可以借助小學高段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偨Y概括文章的核心也是學生閱讀能力中重要的部分,學生應當能夠以盡量簡潔的句子,正確表達文章的核心思想。但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目標具有較大的難度,所以概括能力的教學應當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開展。初期的概括能力培養(yǎng),可以借助填空的形式。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段落核心、整體核心進行總結后,摘掉其中幾個關鍵詞,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填充。隨著學生能力的增長,逐步擴大摘除的范圍,學生將會逐步掌握良好的概括能力。
3結語
綜上所述,進人高段之后的小學教育工作,還應當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和成長做好鋪墊。對話能力作為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必備能力,其培養(yǎng)與提升應當是小學高段語文教學需要增加的內容。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對話能力的沃土,教師可以借助互動討論、重點引導和概括能力強化等方法,給學生提供良好地溝通空間,輔助學生對話能力的有效增長。
參考文獻
【1】董有志,小學語文課堂思辨性閱讀的策略研究——以滬教版課文《信任》為例【J】.教育參考,2017(04):84-89.
【2】陳小粼,核心素養(yǎng)指向下的學習共同體深度閱讀課堂構建——以小學高段語文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11):11-13.
【3】吳曉梅,民族地區(qū)小學生課外閱讀現(xiàn)狀調查以樂山市金口河區(qū)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9(2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