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北宏
第一次在杭州吃面,是1966年在杭州城站吃的一碗“光面”,上海叫陽春面,7分錢,上面飄著蔥花,豬油香味很足,留下不錯印象。前幾年到杭州奎元館吃出名的片兒川,店家裝潢不錯,服務(wù)質(zhì)量、面的味道卻一般,片兒川油旺味咸,咸菜苦澀,肉片老得可以。
杭人素有吃面的習(xí)慣,恐怕這是南宋時朝廷從河南開封遷都杭州,達(dá)官貴人的到來也引入了北方的飲食習(xí)慣,久而久之,面條也成為杭州人日常的食物之一。據(jù)據(jù)考證,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卷十六《面食店》中記錄了當(dāng)時杭城的各色面食:豬羊盦生面、絲雞面、三鮮面、魚桐皮面、鹽煎面、筍潑肉面、炒雞面、大面、子料澆蝦面、汁米子、諸色造羹、糊羹、三鮮棋子、蝦棋子、蝦魚棋子、絲雞棋子、七寶棋子、抹肉、銀絲冷淘、筍燥齏淘、絲雞淘、耍魚面……
有關(guān)部門統(tǒng)計,現(xiàn)今杭城的面館有將近9000家,足見面條在杭州人心中的位置。早在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杭州的面館業(yè)就很發(fā)達(dá)。據(jù)考,1847年開的聚勝館、上世紀(jì)30年代創(chuàng)的奎元館、保佑坊的聚水館,歷史都較蘇州朱鴻興久遠(yuǎn)。然而,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印象當(dāng)中總感覺滬杭蘇(州)三地,面條應(yīng)該是蘇州更有名氣,近些年來許多上海人會到蘇州吃面。
前一陣,我去了蘇州嘉餘坊的同德興面館,吃了28元的楓鎮(zhèn)大面,白湯細(xì)面,一塊大肉,燜肉細(xì)嫩入口即化,面條頗入味,聽說面湯是用肉骨、黃鱔骨、螺螄肉等吊出。向親友介紹,得到的指點是:以杭州的文化底蘊,面條不會輸給姑蘇,杭州有多家受歡迎面館,其中江城路方老大是杭城市民最愛,望江路慧娟面館也不差,至于奎元館,杭州人則很少去。2014年5月“舌尖上的中國”2分鐘介紹的菊英面館紅過一陣,比不上方老大,老百姓是用腳投票的,哪里好,去哪里。
于是,借著考察俞樓、林風(fēng)眠舊居的機會,專程到方老大面館吃面。我是下午5點到方老大的,見店招上寫“方老大面”,面館僅一開間門面。進(jìn)得堂內(nèi)掃了一下,面館一統(tǒng)到底,店堂和廚房一分為二,一共也就七八十平方米。想不到這杭城人氣第一的面館,店鋪并不光鮮。
兩排清水油漆臺子靠墻排開,坐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約30號人在吃面??匆娪衅甙巳嗽谂抨牐谑俏乙采锨案M(jìn)。抬頭看了打出的面條供應(yīng)品種,計有16款,包括腰花片兒川、爆鱔片兒川、肉絲川拌、雪菜筍黃魚面、酥魚面等。從種類上看,可分為湯面和拌川,老早親友告知,所謂拌川通俗地說就是拌面,具體也分兩種,一種是將料先炒,然后拌上飛好水的面條;另一種炒了料后將飛好水的面下鑊子炒兩下再拌。這個“川”字其實就是指面條,當(dāng)年北人來杭帶來了面食文化,當(dāng)?shù)匚娜税凑找宰侄ㄐ蔚募s定俗成,用“川”字來表達(dá)面條一根根分明的樣子,很是形象,市民也容易理解。也有說,做法是用汆煮,故得名片兒汆,杭州話平平翹舌不分,于是就成了片兒川。不由想起,多年前單位組織到杭州,有人說“片兒川”是杭州的一款炒菜,也是一笑。
看見招牌下有一塊《浙江商報》評出的“杭州人的十碗面”“腰花片兒川”獎牌,于是屬意這碗招牌面。隊伍并不長,跟進(jìn)卻耗時,原來這面的澆頭是一碗碗炒出來的??匆娫铑^間兩位作頭師傅(中年婦女)左手握著鐵鑊子柄,右手捏了鏟刀正在麻利地操作,灶頭熊熊烈火四射,刀鏟和鐵鑊子碰擊聲連連,師傅還不停地顛鑊,她就是灶頭主宰,很有點舍我其誰的腔調(diào)。還有一位切配師傅也在忙個不停。
店里是沒有賬臺的,可以算是全自助服務(wù)。隊伍排到了,客人向一墻之隔的師傅說一聲所要面點,師傅便開始操作,客人也自覺向隔離墻臺板上的盒子里擺放人民幣,如果是“支付寶”,那更方便,掃一下就解決了。我向師傅點了“腰花片兒川”,只見那邊廂師傅一身短打,短袖上裝、短腳褲,頭頸里搭一塊毛巾,間或揩揩汗水。只見她立馬取了肉片、筍片、倒篤菜等下鑊子翻炒,然后用勺子在大桶里舀一勺湯放進(jìn)鑊子,面再放入烹煮,一兩分鐘即放入青花大碗內(nèi),并端到臺板上。再取一些腰花入鑊子翻炒后,盛入青花大碗作澆頭。我則“支付寶”刷畢等候在側(cè),見師傅完成便取面尋位品嘗。
這杭面看上去較蘇州面粗一點,搛面入口感覺比較硬,這是片兒川的特點。嚼上去感覺入味,很有點筋道。里脊肉片顯然是漿過的,吃上去滑爽,比較嫩;筍片當(dāng)以冬筍為佳,春筍次之,鞭筍更次之,碗中筍片味道中規(guī)中矩。若問筍落市后如何,應(yīng)該就是茭白片代替筍片吧。雪菜也有新鮮的雪里蕻和經(jīng)過二次發(fā)酵的倒篤菜之別,前者鮮嫩水靈,碗中應(yīng)該是倒篤菜,味道差強人意;另外,碗中蘑菇、蔥段等也提了鮮香味;湯頭感覺用的是豬骨等燉出來的高湯。這腰花處理得干凈,沒有一點異味,很有鑊氣,美中不足的是多炒了幾秒鐘,還不夠嫩;免費加的豬油渣算是錦上添花(滬蘇面館目下皆無),對我而言也是久違了。如果將方老大這碗腰花片兒川和蘇州同德興楓鎮(zhèn)大面比較,杭州面更筋道,味道更渾厚;蘇州面則身段柔軟一點,味道則綿綿。江湖有蘇空頭,杭鐵頭一說,杭州人更講實際,行事硬鏘鏘;姑蘇人接上海風(fēng),海派味濃一些,做事糯搭搭。這也是城市不同帶來的風(fēng)格吧,面點里也有體現(xiàn)。
和我一桌的一位60光景的先生知識分子模樣,吃的是肉絲拌川(杭人夏衍最好此面),得知我對杭州面條蠻有興趣,特為從上海過來吃這碗面,便對我說了有關(guān)方老大面館的前世今生。這面館其實1983年就開了,現(xiàn)在的老板是方榕漢,開吃食店已是方家第三代。他今年30歲,當(dāng)年高考可進(jìn)“三本”,他棄讀走上自主創(chuàng)業(yè)之路,手藝是向老爹學(xué)的。方家是附近街坊,望江路一帶本是杭邦小吃起步之地,面館就有幾十家,他能夠殺出來不容易。他有兩個兄弟,方老二開的方傳面館已有多間門店,老三開的王順王JUST BETTER ONE經(jīng)營也不錯。不由感嘆方家三兄弟有本事,杭州的面有他們一片江湖。也證明讀書并非唯一出路,條條大路通羅馬是也。
蘇州面館現(xiàn)在風(fēng)頭正勁,面館有2000多家,市面做得不小,近幾年興起的裕興記在姑蘇就有23家店,上海也開出2家分店,門面都不小,顯然有資本介入。我吃過的嘉餘坊同德興4開間門面,2層樓,氣派也不小。而杭州面館一般不大,連鎖店也不多,竊以為很好。曾經(jīng)的杭州面館聚勝館開店百年多,只開一家?guī)状遂o心守著,取得成功。從規(guī)律而言,吃食店是必須靠老板看守的,不要指望手下人為你賣力做,你不在,拆爛污是一定的。另外,面條需要接地氣,大門面、連鎖店、貼牌店、開在城市中心的店一般壽命長不了。因為這進(jìn)貨質(zhì)量、出面質(zhì)量難以把控,營運成本也難以為繼。
但愿方老大少開連鎖店,立足根本養(yǎng)好、守好這爿店。當(dāng)然,政府對這樣的口碑店需要政策指引,讓他們有做百年老店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