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文
現(xiàn)實給人經(jīng)驗,讀書給人知識。人生中沒有書籍,就好像生活里沒有陽光;人的思想缺少書籍的指引,就猶如鳥兒折斷了翅膀;人的生活里沒有書籍相伴,就仿佛植物缺乏養(yǎng)料。
人類發(fā)展到今天,書的數(shù)量和種類可謂浩如煙海。但其中有歷經(jīng)千百年而長盛不衰的經(jīng)典名作,也有混跡江湖的粗制劣作。經(jīng)典之作對人們的影響自然是積極的、正面的,而粗糙之作卻有意無意地危害人們的精神世界。
培根《談讀書》一文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物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睙o獨有偶,中國先哲們也有同樣的論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案褂性姇鴼庾匀A,讀書萬卷始通神?!?/p>
培根認為讀書有三大益處,即恰情、長才和傅彩。我國古代的先賢們,也認為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增長才干。讀不好的書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應(yīng)當首先閱讀和了解各個時代和各個民族的經(jīng)典名作。
魯迅先生治學嚴謹,他認為,有志于學術(shù)研究者,就一定要多看原著,否則很難超越前人的成就。因此,他對圖書館有特別的情感。只要一有時間,就泡在圖書館里去汲取營養(yǎng),勤奮寫作。他的學術(shù)著作《中國小說史略》《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抄》等,都是他在圖書館里孜孜不倦地讀書、研究所取得的。他的這些著作大多是采用遍檢群書的方法得到的第一手資料。
假若魯迅先生當年不分好壞優(yōu)劣,囫圇吞棗地通讀所有書籍,那一定會造成消化不良、身體不適。首先是信息太過蕪雜而令人眼花繚亂,其次是錯誤信息容易誤導觀點,甚至還會讓人誤入歧途。如果這樣,讀書豈不是得不償失。
我認為:開卷有益的條件之—就是不讀壞書。
讀書不是瞎讀、死讀,更不是不分好壞地亂讀,而是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豪氣,靈氣,浩然之氣,可以養(yǎng);邪氣,戾氣,迂腐之氣,也可能侵入。
讀什么樣的書就養(yǎng)什么樣的氣。
作家有什么樣的“氣”就會寫什么樣的文章。文章的“氣”是一個人所流露的氣質(zhì)和氣概,“氣”不同,文章的韻味便不一樣,形成的風格也大不相同。所謂“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正道出了韓、柳、歐、蘇四大文豪的文氣滲透在文章中所形成的浩瀚、雋永、曲折、博大的不同風格。不同的學習經(jīng)歷,生活氛圍,不同的品位,不同的視角,造就了不同的作品風格,也造就了文學長廊里的豐富多彩,爭奇斗艷。
所以,在青年時代,我們要多讀經(jīng)典名著來養(yǎng)浩然正氣!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時間和精力又是有限的。人在讀書時,要有選擇地汲取精華,剔除糟粕,讀天下好書,養(yǎng)人間正氣。
也許有人要問:讀書難道是非經(jīng)典不讀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閱讀”這個問題。其實,真正的閱讀是不含任何功利性的。人在青年時代,讀書應(yīng)該是有明確目的的。比如我們高中學生,目的就是要考一所理想的大學,所以,我們讀的書大多是與高考相關(guān)的書籍。但是,當你已經(jīng)是一個成年人時,讀書應(yīng)該是非功利性的。試想:當你閑暇之余,捧上一本書,依著一方桌,泡上一杯香茗,用心去品賞優(yōu)美的文字,看天上云卷云舒,想人間花開花落,這是何等愜意的事?。?/p>
終生與書為伴,才能筑起我們的精神皇宮,成就精彩人生。
(指導老師:高仕貴)
評委在線
直抒胸臆,論證嚴密
本文解決了一個大多數(shù)人都無法提及的讀書問題:對壞書說“不”,對經(jīng)典贊賞。
文章題目即觀點,開門見山。在作者看來,所謂“善讀”,即要讀經(jīng)典,只有讀經(jīng)典才能構(gòu)筑我們的精神世界。作者首先分析了讀書與成功的關(guān)系。作者舉培根的觀點,舉魯迅讀書與寫作的案例,細致分析了閱讀經(jīng)典的因果關(guān)系,令人信服。之后,作者更進一步,談了讀書與養(yǎng)氣的關(guān)系。認為,“讀什么樣的書就會養(yǎng)什么樣的氣”,并以點帶面,略談四大文豪的文氣之別,論證觀點。最后解決了一個學生時代普遍的困惑,即如何在有目的閱讀和非功利性閱讀之間取舍的問題,讓“善讀”思想深入人心。
作者以與眾不同的立意,別具一格的思考,詳略交織的例證,完成了一篇不同于一般的放膽之作。
(肖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