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梅
在習作指導時,老師們常常習慣于幫助學生列出提綱、構建框架。有時,甚至是如何開頭怎樣結(jié)尾都規(guī)定了套路。導致學生寫作時,就把自己手中的材料像填詞一樣填了進去。這樣的教法,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學生“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嗎?現(xiàn)實不堪一擊,只要放手,學生便無從下手。為什么?因為學生與我們一樣,總是在糾結(jié):這個材料我不會寫,那個問題我不敢面對,這句話不知該如何表達,那句話沒有文采……。這樣糾結(jié)的后果就是讓心靈如早凋的蓓蕾,還沒有綻放就已零落。久而久之,心靈就成了貧瘠荒蕪的田野,養(yǎng)不出半朵嬌艷的花兒。
對此,我們應當自我反思。記得娜妲莉·高柏在《狂野寫作》里,反復提到“注意心的動向”以及“接納自己”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她說:“相信我,我們只能用自己的心靈去寫作?!笔堑?,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只能用自己的心靈去寫作,一旦困死了自己的心,文字就如同一個個僵尸,如何能有生氣!
千古詞帝李煜就是最好的例證。他的詞雖不多,但偏偏都是杰作,沒有華麗的辭藻,不用一個典故,幾乎都是平常白話,老嫗能解。然而卻是他內(nèi)心哀婉凄涼的流露,千百年來打動了多少讀者的心。
那么對于學生,我們在作文指導時,是否也應該引導他們?nèi)A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呢?答案是勿庸置疑的,因為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溝通、交流、分享的方式,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
傾聽是方法,心靈是前提,心靈的喚醒更是關鍵的關鍵。能夠觸發(fā)每個人提筆寫作的動能是不同的,需要多方面去嘗試。而邁出嘗試的第一步就是讓心靈自由,“寫”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在學生傾聽心靈的聲音而寫作時,需要我們老師給予鼓勵、欣賞、贊揚,這應居于首位,它直接喚醒著學生的寫作興趣。
記得在《二十年后回故鄉(xiāng)》的習作中一個女孩寫道:
走進象山小學,只見一個西裝革履的男士迎面走來,定睛一看:“啊,這不是子康嗎?”
子康滿臉疑惑地問:“你……”
“我是澳澳呀,你怎么在這里?”
“我是這里的校長,你現(xiàn)在在哪里高就?”
“我嗎,是一家游戲廳老板,日進幾萬呢。想不到你那時讀書比我好,可現(xiàn)在卻不如我呀。”
這個女生可以算一個學困生,這段文字應該是一個學困生對自己前景的展望,是自己心靈發(fā)出的聲音。因此,我沒有糾結(jié)她的價值觀問題,而是劃出紅紅的浪線,旁邊寫下大大的“棒”。拿到作文本翻看老師的批改,她的臉上明顯蕩漾著得意的笑容。想必她從中可以領悟到該如何寫作了吧。
鼓勵寫日記,也可以幫助學生傾聽自己的心靈的聲音。日記,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比較自由,可以是心靈的獨白,可以是觀察的結(jié)果,也可以是活動的感受……天馬行空,想啥寫啥??梢杂洈ⅲ梢允闱?,可以議論,想怎樣寫就怎樣寫,一切遵從于心靈,文思自然就會飛揚。
上一屆學生參加校外拓展訓練中,每晚一篇日記。一個內(nèi)向、不愛說也不會寫的孩子,在日記中滿懷激情地寫道:“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是一個整體,我們是一個人?!背蹩催@句話,還以為是他的團隊呼喊的口號,一問學生,才知道這句話是他情動于衷創(chuàng)作出來的。對于一個內(nèi)向的孩子,我不能不驚嘆。還有一個女孩,膽小,也不會寫作,在日記中把同學鼓勵他過天橋時的場景描繪得有聲有色,字里行間溢滿了感激之情??赐炅诉@次拓展訓練中學生寫的日記,我感慨連連:不是學生不會寫作,而是平時我們束縛了他們的手腳,學生無法喚醒自己心靈的聲音去寫作。其實,優(yōu)秀的寫作,又何嘗不是發(fā)自自己心靈的聲音呢?
學生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寫作固然激情四溢,但還需要喚醒讀者心靈的聲音。寫作是一種交流,是一種分享,是作者與讀者的對話,因此,引導學生揣度讀者的心情,喚醒讀者的心靈之聲是相當重要的。上文中的澳澳,她在寫作時可能就全然沒有考慮讀者的心靈,對老師這個職業(yè)不屑,讀書無用論充溢字里行間。殊不知,她的讀者就是她的老師和她的同學。現(xiàn)實情況是,大多數(shù)孩子學習成績都比他好,這怎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孫易新、梁容菁在《思維導圖快速提升寫作力》中,把寫作比喻成一場交易,寫作者就是推銷員,閱讀者就是消費者,這是不無道理的。我們在寫作中應盡量選取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使用雙方都覺得舒服的詞語,完成一項雙方共愉悅的交易。
學生在喚醒自己心靈的聲音而寫作時,教師也要去喚醒和激發(fā)學生心靈的聲音,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幫助學生獲得成就感。存在價值感、成就感,不僅僅是大人的專利,孩子也有權利也應該享用?!皺M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焙⒆佑泻⒆拥囊曈X,有孩子的審美觀,有孩子的語言,我們在評改、評價孩子的作文時,多想想:他心里在想什么,他想表達什么,他為什么要這樣表達。這樣,我們就可觸摸到孩子的心靈,對他們的作文也不會求全責備了。相反,我們會用賞識的眼光去欣賞,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去鼓勵,有時還會為他們搭建展示的平臺。校外拓展訓練結(jié)束后,我把學生的好習作打印出來,張貼在教室走廊上。有的是全文,有的是段落,還有的是幾句,甚至是一句話,在別人看來這些寫的都不夠出彩,但每一篇每一句都似涓涓細流,充滿活力,富有生氣。我們培養(yǎng)的不是作家,而是能溝通、善交流、會分享的社會人。學生能寫出有生活味、有童真童趣的文章,就算是好文章了。學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分享,有哪一個不為之興奮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能夠根據(jù)社會需要不斷自我調(diào)節(jié)、更新發(fā)展。喚醒心靈的聲音,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的校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不求培養(yǎng)大作家,但求孩子們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