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錚(特級教師)
【問題提出】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千克和克》安排了三道例題,教材選取豐富的生活實例,力求讓學生在四個教學課時后,達到如下教學目標:認識千克和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體驗1 千克的重量,感受1 克很輕;掌握千克與克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認識到秤是稱重的一類工具并會初步使用。
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1.量感難以建立。學習前,學生對千克和克缺乏充分的生活經驗做基礎;學習中,受課堂教學時間和器材數量的限制,無法帶來豐富的體驗;學習后,又因無法在生活中學以致用,導致即學即忘的現象非常普遍,反映在課后練習中,常會出現“一把香蕉重3 克”這樣的錯誤。通過短短四個課時,學生很難從無到有地真正建立量感,更無從體會該單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2.學習缺乏內驅力。課堂上“掂”“稱”“估”等活動看似開展得熱熱鬧鬧,其實學生是被活動的新奇而吸引,并非源于內心解決問題的需求,本質上仍屬于教師設計學習任務,學生被動參與。缺乏內驅力的學習只能維系一時的熱情,無法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研究分析】
以上兩個問題,前者屬知識技能,后者屬情感態(tài)度。筆者認為,兩者是有著內在因果聯系的。
情感態(tài)度為因:學之前,缺乏生活經驗做支撐;學之后,除測驗考試外,在生活中也再無用處,體會不到學習的價值,當然也就沒有學習的內驅力。至于課堂上形式豐富的活動,因為班額大、器材數量及活動場地的限制,實施起來,往往是個別學生操作,多數學生觀望,被動地配合教師完成任務罷了。
知識技能為果:缺乏學習的內驅力,再加上學習時間短,學生很難真正建立量感。生活中體會不到學習千克與克的用處,也就無法進一步增強應用意識。至于數據分析觀念、推理能力等數學核心素養(yǎng),在被動的學習中,更是無法得以發(fā)展。
【教學過程】
時間 任務 備注10月8日 完成前測 利用課前10 分鐘10月9日 梳理問題,確定方案,完成分組 數學課10月10日~15日 自主開展研究性學習(含有趣的活動)課余時間,微信群交流10月16日 分享展示,交流評價,教師點撥 數學課
◇第一課時
一、梳理問題
師:昨天老師細細看了你們的前測,發(fā)現同學們對于生活中的“比輕重”非常熟悉,也聽說過“斤”,但對于“千克與克”還是比較陌生,所以提出的問題也特別豐富(出示未經分類的問題)。我把相似的問題合并后,整理出24 個,請同學們找一找,哪些問題與你的意思是相同的?同時仔細思考:其他問題分別是什么意思?根據你的理解,給這些問題分分類。
生:我覺得關于人、動物、紙和樓房等東西有多重的可以分為一類;問題中有“千克或克”的分為一類,因為這些都是關于重量單位的。
生:我覺得關于秤的可以分為一類。
師:那么剩下的這幾個呢?其中有關于估測的,也有關于重量歷史知識的,我們把這些單獨歸為第四類吧。
師:你們提了那么多問題,老師是不是也可以提一個?
師:我們在稱重時經常用到千克和克,但其實千克和克不是重量單位,而是質量單位。所以我補充的問題就是:質量單位是怎么回事?質量和重量有什么關系?
至此,師生共同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分類。
重量(估一估)關于重量,你已經知道了哪些?還想了解些什么?我()爸爸媽媽班級最重的同學()班級最輕的同學()我的書包1 個蘋果1 小盒牛奶
★最后,別忘了在反面畫一畫你最熟悉的秤。
我們的問題:
?
?D 類21.為什么叫重量?重量的單位名稱是誰取的?22.怎么估重量?23.重量除了用秤測量,還可以怎么測量?用什么最準?24.質量單位是怎么回事?質量和重量有什么關系?
二、制定方案
師:分類是為了更好地研究,現在有兩個方案:可以由老師在課堂上介紹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可以由你們自行尋找答案。你們的選擇是?
生:自己找答案!
師:那就自由組合為八人左右的小組,討論你們準備用怎樣的方式研究。
生:我覺得A 類問題可以問爸爸媽媽,B 類可以親自動手稱一稱,C 和D 類可以上網搜索答案。
生:A 類不用問父母,我們也可以查書或者上網找答案。
師:是啊,應該發(fā)揮我們電子書包班的技術優(yōu)勢。有些問題可以直接上網搜索答案,但要注意控制上網時間,保護視力。有些問題則需要親自動手去試一試、稱一稱,這樣對重量才會有切身的體會。
師:老師還要提醒同學們,不用每個問題都研究,每組認領六個以上,兼顧ABCD 四種類型,研究時要動手動腦,做好記錄。
【思考: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千克和克》單元充滿了好奇心,提出的問題不僅涵蓋了教材內的必學內容,更涉及了大量的課外知識,這反映出兒童學習的整體性特點,即相對于邏輯性嚴密的線狀學習,他們更喜歡基于好奇心的、相對自由的網絡化學習方式。因為問題是自己提出的,解決問題的需求也就更強烈一些;學習方案是自己設計的,參與的熱情也就更高一些?!?/p>
◇第二課時
一、分享展示
師:經過一個星期的課外調查和實踐,今天我們請四個小組進行分享,每個小組限時5 分鐘。請同學們認真傾聽,分享完畢后進行補充和評價。
(四個小組輪流分享,課前拷貝PPT 到班級電腦上)
生:學習重量用處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處處能用到它,比如菜市場買菜稱重后才能計算價格。
生:千焦是熱量單位,重量單位包括國際通用的毫克、克、千克、噸和我國的兩、斤、公斤。
生:世界上最重的人是卡羅爾,體重最高達到727 千克,相當于我們班25 個同學的體重。
生:古人用桿秤來稱重,古時候的1 斤=16 兩。
生:我家的小狗重4 千克,樓下的大狗重20 千克。
生:輕的東西,需要很多才能稱出1 千克,比如1 顆雞蛋大約60 克,16 顆左右的雞蛋才能達到1000 克,也就是1 千克,但1 個象腳鼓就有1 千克。
生:我每天吃的糧食大約300 克,水果蔬菜300克,魚蝦、蛋奶300 克,對比健康膳食金字塔,我需要多補充些糧食,少吃垃圾食品,不然會成為像卡羅爾那樣的胖子。
二、交流評價
師:對于這幾個小組的分享,同學們有什么評價或建議?
生:剛才有位同學說空氣沒有重量,是不對的??諝庖灿兄亓?,只是非常輕,一桶空氣的重量大約相當于兩頁紙的重量,因為我們身體內也有空氣,和體外的互相抵消,所以感覺不到。
生:古時候1 斤=16 兩,我才明白了半斤八兩這個成語的意思。
生:還有錙銖必較中的“錙銖”,都是古時候的重量單位,用來表示很輕的物體。
生:第一小組的PPT 背景太深了,我看不清圖片和字,建議后面的小組用淺色背景。
生:第三小組準備得最充分,每個人都不用看稿子,配合得也好。
……
三、教師點撥
1.重量單位及其之間的進率。
師:同學們評價得都非常準確,發(fā)現了同伴的許多優(yōu)點,也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
師:剛才幾個小組的匯報中,都提到了國際通用的重量單位,誰還記得有哪幾個?它們之間的進率分別是多少?
(板書:1 噸=1000 千克 1 千克=1000 克)
師:還有同學提到了1 千克=2 斤,1 斤=10 兩。斤和兩都是我國傳統(tǒng)的重量單位,在菜市場就經常用到,有人能推算出:1 斤=( )克,1 兩=( )克嗎?
(板書:1 斤=500 克,1 兩=50 克)
2.建立量感。
師:剛才的小組匯報中,有很多同學親自去稱了稱小動物、瓜果蔬菜和一些生活用品的重量,表達時用的重量單位也非常準確。請大家思考:如果老師只說“5”,而沒有單位,你會想到什么?
生:5 克是一只蜂鳥的重量;5 千克是小狗的重量;5 噸是大象的重量。
師:是??!可見在介紹重量時,選擇合適的單位是多么重要!
【思考:因為各組認領的問題彼此交叉,隨著分享的不斷推進,同一問題的調查結果在學生耳邊不斷重復,不知不覺中,教材上的知識點掌握了,相關的課外知識也越來越豐富。最難得的是,因為學習內容和方式的開放性,學生獲取了大量的信息,噸的知識被提前整合了進來;“錙銖必較”“半斤八兩”這些語文學科的內容與數學史建立了聯系;“最重的人”和“膳食健康金字塔”,用鮮活的數據給學生帶來觸動,使他們意識到健康飲食的重要性?!?/p>
【反思】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圍繞“千克與克”這一主題,學生的活動具備了以下一些特點:
1.內容整合,形式豐富。因為問題的開放,學習任務極具挑戰(zhàn)性。縱向整合了三年級上冊“千克”“克”和三年級下冊“噸”兩個單元的內容;橫向整合了數學、語文、科學、歷史和信息技術五個學科的相關知識。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與常規(guī)的課堂學習不同,上網搜索資料、動手稱重實踐、分享展示、傾聽評價、分析推理……學生沉浸于解決自己問題的學習空間,多種學習方式交替進行,視野不斷開闊,獲取的信息也愈加豐富。
2.時空開放,個性突出。因為問題解決的需求,本單元的學習時空更加開放。學生可以在家上網查找答案,可以到超市搜集印有質量單位的包裝紙,可以去市場觀察稱重算賬的全過程,可以在家用樂高積木自制稱量工具,甚至還把彈簧秤拆了看看為什么指針會隨重量變化而動。動作慢的學生不再擔心搶不到機會,動作快的學生在完成本小組的學習任務之后,也可以參與到其他小組的學習中去。
3.以問引學,提升素養(yǎng)。上網查資料和制作PPT提升了信息技術素養(yǎng);實踐調查增長了收集、整理數學信息的能力,增強了數感和量感;準備分享發(fā)言稿提升了撰寫文本的能力;上臺分享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演講的膽識;“錙銖必較”與“空氣有質量”讓學生意識到學科之間的聯系;貫穿全程的小組學習形式更是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謙讓、擔當、合作等素養(yǎng)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通過實踐,筆者意識到,以問引學的整體教學對于《千克和克》這個單元是可行的。當然,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如,教師如何對學生個體的課外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整個學習過程中是否會引發(fā)新的問題,新問題是否能推進學習的深度?對于“量與度量”領域的其他內容,是否可以推而廣之……需要在反思總結的基礎上不斷嘗試,在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形成相對成熟的教學模式,是筆者下一步繼續(xù)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