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遼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0)
舒適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讓患者在生理、心理與社會等方面都能夠恢復到最快樂的狀態(tài),最大可能地減輕患者的痛苦[1]。本次實驗選擇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90例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探討了舒適護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給予舒適護理。試驗組中男33例,女12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55.1±2.4)歲;10例腦出血,35例腦梗死。對照組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4.2±3.2)歲;8例腦出血,37例腦梗死。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具體如下:嚴密監(jiān)測病情,運用心電血壓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生命體征指標。每隔1~2 h進行1次查房,若有異常情況出現(xiàn),馬上報告醫(yī)師。護理人員應當掌握各種藥物療效、不良反應、注意事項。
1.2.2 試驗組:執(zhí)行舒適護理,具體如下:①生理護理:第一,針對患者的肢體、體位展開舒適護理。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搞好個人衛(wèi)生,皮膚保持舒適干凈;針對個別特殊患者,開展口腔舒適護理。及時更換衣物、床單被褥,定時幫助患者轉換體位。針對臥床患者,檢查患者舒適程度,確保床單被褥干凈。仔細檢查患者各肢體功能位置,以利于病癥恢復。針對偏癱患者,指導患者開展活動,減少出現(xiàn)部分肌肉廢用性萎縮或靜脈淤積的現(xiàn)象,有嚴重偏癱患者,護理人員幫助開展康復活動。病情會致患者有疼痛或不適感,護理人員應當秉持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細致耐心開展護理,比如:實施無痛注射時,給予患者更多安撫,以緩解患者痛苦,增強患者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第二,開展病房環(huán)境護理。整潔安靜的病房可以促進患者康復,護理人員應定期檢查病房,保持病房通風、整潔、美觀,控制病房溫度與濕度,囑咐患者與探望家屬保持安靜,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康復環(huán)境給患者。第三,提供日常飲食指導。神經內科患者活動量都比較少,長時間處在治療過程中,因此需要對患者日常飲食給予指導。建議患者多食用易消化、低熱量、低脂肪的食物,少食用動物內臟、肥肉等,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水果與蔬菜。同時囑咐患者進食時,不可吃的太飽,可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以形成科學的進食習慣。②心理護理:因為病癥會使患者出現(xiàn)負面情緒,比如:自卑、焦躁,所以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溝通,掌握患者心理狀況、個性特點與生活習慣,從而最大可能地滿足患者的自尊需求。在治療過程中,在保護患者的隱私部位時,要讓患者從中體會到依從感與安全感。以平易近人、熱情的態(tài)度,與患者接觸,讓人患者感受到尊重,最大程度地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有行為障礙的患者,通常會感到極為自卑,缺少安全感,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當中,更加細心周到,全程跟進康復訓練,提高患者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清除患者心理安全障礙,讓患者敞開心扉,大膽參與訓練。③社會環(huán)境護理:醫(yī)患關系對患者康復產生重大影響。醫(yī)護人員應當尊重患者,構建良好護患關系。依據每位患者的不同特點,給予鼓勵與關心,引領各位患者互相認識,團結,讓患者感受到一個堅強的集體氛圍。家屬支持成為患者康復的必備因素,缺少家屬關愛,患者極易失去戰(zhàn)勝病癥的信心,甚至會有不明智的行為。所以,護理人員應當與家屬作好良好溝通交流,囑咐家屬多多探望與關心患者,爭取家屬更多的配合與支持,從而促進患者盡早康復。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此次實驗所有數據全部由SPSS21.0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內科護理滿意度對比:對比兩組神經內科護理滿意度,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要高(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生活自理狀況對比:對比干預前兩組心理狀態(tài)、生活自理狀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干預后兩組舒適組心理狀態(tài)、生活自理狀況,試驗組比對照組要優(yōu)(P<0.05)。見表1。
2.3 兩組環(huán)境舒適度、生理舒適度對比:對比兩組環(huán)境舒適度、生理舒適度,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要高(P<0.05)。
大部分神經內科患者是老年人,患者年齡偏大,病程比較長,患者出現(xiàn)身體不適時伴有以下癥狀:語言障礙、肢體偏癱,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去嚴重影響,同時也加重患者心理負擔[2-3]。舒適護理指從患者的生理、心理等多角度出發(fā),醫(yī)護人員提供優(yōu)質、有效的護理服務給患者,具有系統(tǒng)化、個性化、整體化的特點,強調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讓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促進患者恢復身體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質量[4-5]。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生活自理狀況對比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生活自理狀況對比
組別 例數 時段 焦慮量表評分 抑郁量表評分 Barthel指數試驗組 45 干預前 56.4±11.5 62.4±10.4 36.3±5.5干預后 30.7±4.6 31.5±3.6 60.2±12.7對照組 45 干預前 56.9±11.8 62.8±10.8 36.7±5.8干預后 41.4±7.3 40.9±7.9 45.5±9.4
本次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對比兩組神經內科護理滿意度,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要高。對比干預前兩組心理狀態(tài)、生活自理狀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干預后兩組舒適組心理狀態(tài)、生活自理狀況,試驗組比對照組要優(yōu)。對比兩組環(huán)境舒適度、生理舒適度,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要高。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護理中運用舒適護理,可提高環(huán)境舒適度與滿意度,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