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2019年3月上旬,驚蟄剛過,春分尚遠,我在“英語語言學概論”的課堂上和學生們一起探討英文代名詞的性別問題。課前查閱資料時赫然發(fā)現(xiàn),OED剛剛增收了兩個中性的TA,自己蟄伏一整個冬天的心境也因而驚醒。
OED是《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簡稱,是當今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權威性最高的英語詞典。OED目前以“季度更新”的方式在線修訂,固定于每年的三、六、九、十二月下旬逐批公布增修后的新詞新義。時間未到,新詞表還沒揭曉,而我卻在檢索時意外地先睹為快,提前發(fā)現(xiàn)了隱藏于詞典正文的“新成員”,覺得格外驚喜。
這次剛從OED新鮮出爐的中性TA有兩個,一個是zir(讀如zeer,韻同beer“啤酒”,意為“賓格TA”或“TA的”),另一個是hir(讀如here“這里”),意思與用法同zir。以zir為例,這個中性TA橫跨代名詞與形容詞兩個詞類,OED的定義可綜合如下:
Used as a gender-neutral third person singular objective pronoun/possessive adjective (determiner), corresponding to the subjective pronoun ‘ze[用來作為中性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賓格代名詞/所有格形容詞(限定詞),對應的是主格代名詞ze。]
傳統(tǒng)上英文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代名詞有三個,即he(他,變化從略)、she(她,變化從略)、it(它,變化從略)。近數(shù)十年來,性別中立(gender neutrality)成為英語世界的時代思潮,去性別化(degendering)成為語言使用的指導準則,“以陽性代表全體”的語法概念受到挑戰(zhàn),“泛指he”被批評為性別歧視。
在這樣的思潮下,英語嘗試以各種方法進行自我調整,避免反映在代名詞上的性別有所偏頗。在性別不明、不想明示性別、男女皆可或男女兼有的情況下,第三人稱單數(shù)代名詞出現(xiàn)了“he or she”(他或她)、“s/he”(他/她)、“單數(shù)they”(復數(shù)they不論性別作單數(shù)用)、“泛指she”(陰性she作男女皆可的泛指)等策略,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除了在既有的框架下變通、挪用之外,英語中也不乏另造新詞的種種努力,各式的點子百花齊放,zir和hir就是OED最新認可并在2019年3月正式收錄的兩個詞。
OED指出,zir是由ze(讀如zee,韻同bee“蜜蜂”)和hir各取一部分縮合而成,ze是2018年6月OED新增的TA,是個中性第三人稱單數(shù)主格代名詞。ze的首字母z未見于其他代名詞,可巧妙地避開不必要的聯(lián)想,ze的末字母e同he和she,有著第三人稱單數(shù)代名詞的共同特征。此外,ze這個新詞也受到德文sie(讀如zee,意為“她”“他們”)的影響,第三人稱代名詞的色彩鮮明。
至于hir(“賓格TA”或“TA的”),這是由him(賓格“他”)和her(賓格“她”)掐頭去尾縮合而成,意思與用法同zir;在時間上,文獻表明hir出現(xiàn)得比zir早。
OED收錄的ze、hir、zir真的有人用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正是有了充足的語料證據(jù),OED才會基于描述語言現(xiàn)狀的職責,決定將其收錄納編。OED對于這幾個新詞還精選了幾條有代表性的書證(quotation),附上書證的詳細日期和來源出處,以此作為佐證。
關于zir,OED引用了2018年7月25日社交網(wǎng)站“推特”(Twitter)的一條推文(tweet),“推客”(tweeter)的昵稱是@TopHat8855,內容如下:
My kid forgot a water bottle for camp today so I had to go buy one. When I handed it to zir, I said, “You owe me $1.25.”(我孩子今天忘了帶水壺去營隊,所以我只好去買了一個。把水壺遞給TA時,我說:“你欠我1.25美元”。)
社交網(wǎng)站的文字成了OED書證的來源?是的,媒體的形態(tài)日益多元,語言的載體也在改變,OED對于語料的采擷也必須與時俱進,跨出傳統(tǒng)的書報雜志的范疇,才能夠掌握語言的最新脈動。
比zir略早的ze和hir,OED引用了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2016年7月14日的一則報道,文中提到了跨性別(transgender)人士波代斯基(Podesky)不愿定于一的想法:
Mx. Podesky, who passes as male, talked about hir decision to keep hir feminine name, Emma, because ze felt that it would force others to think about what an Emma could look like.(被視為男性的波代斯基君說道,TA之所以決定保留TA的女性名字Emma,是因為TA覺得這樣會迫使其他人去思考Emma這個名字可能是什么樣的長相)。
至于這幾個中性TA的前景,OED引述了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2016年1月10日的一篇報道,進行總結預測:
It seems entirely possible that in my daughters lifetime, gender-specific pronouns will sound as archaic as ‘thee and ‘thou, supplanted by ‘ze or ‘zir or some neologism of the future. [在我女兒的有生之年,性別特指的代名詞聽起來將會像thee(“爾”)和thou(“汝”)一樣古老過時,ze、zir或未來的某個新詞將會取而代之,此發(fā)展看來似乎大有可能。]
對于這幾個中性TA的新詞,我對其未來持保留態(tài)度。人稱代名詞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ze、zir、hir或其他類似的新詞看似合理,不過它們的異質性太強,違和感過重,恐怕難以讓廣大的母語人士普遍接受。
另外,常用的“he or she”和“s/he”累贅拗口,為人詬病已久。“泛指she”原本是女權主義對“泛指he”的回敬,模仿舊時“陽性he指稱兩性”的做法,雖有一定程度上的流通,卻復制了he曾有的問題,而且容易讓人誤解,也不理想。
我倒是看好自古即有的“單數(shù)they”(其他變化從略),這是個舊單詞、舊用法,雖然仍有批評它“不合語法”的雜音,不過相較而言,其遭遇的阻力明顯小了許多。OED的書證表明,“單數(shù)they”的用法首見于1375年,使用歷史迄今已有600余年,其間未曾中斷,在當前性別中立的思潮下更顯活力,在英語世界日益普遍,就連中小型的英語詞典也都予以收錄認可。
語言的發(fā)展難以預測,關于英文的中性TA,最后究竟誰能勝出?《華郵》的預測還是我的判斷?我們姑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