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兵
物理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xiàn)新問題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構建情境,讓學生更好地將問題進行分析與化解,從而內化成認知與素養(yǎng).教師可從學生身邊的資源入手,將問題巧妙地植入到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中,使學生的思維由抽象變成具體,再由具體變成抽象.
物理的學習總有一個從迷迷糊糊走向逐漸清晰的過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在實踐中、體驗中提升自己,從而將物理素養(yǎng)往前推進.這其中就有師生對課堂過程的反思,反思是一種逆向思維,它能從結論推斷過程,從而考量整個過程的得與失,為以后的任務提供一個有益的借鑒.例如,在做碘的升華實驗時,教師通常會用熱水浸泡碘錘使碘升華.做過之后教師發(fā)現(xiàn),這個實驗時間短,碘錘的外壁有水附著,學生容易由觀察誤解為碘的液化現(xiàn)象.教師就得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碘的升華本身.教師接著問學生用什么加熱更好,師生嘗試用酒精燈慢慢均勻加熱,后來證明效果很好.這是教師先發(fā)現(xiàn)錯誤,然后進行的反思.
教師對錯誤資源的利用,要更多地讓學生去體驗,而不僅僅讓他們通過記憶去修正答案.例如,在講完牛頓第三定律后,教師問學生,馬拉車與車拉馬力的方向一樣嗎,學生回答不一樣.教師讓學生在自己的本上畫出力的示意圖.教師接著問,力的大小一樣嗎?學生由示意圖可以看出,力相等.最后教師問,為什么馬還能拉著車跑?這個問題,問過許多次,讓學生思考過,但還是錯誤百出.所以教師就得依據(jù)這個錯誤資源,將問題進一步細化,以靠近學生的認知,教師先讓兩個學生站在草地上拔河,然后讓一個學生站在草地上,一個站在光滑的地面上進行拔河,讓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教師讓學生列出最重要的兩個力,即地面的摩擦力和所受的拉力.同時讓學生從體驗中說出這兩個力的大與小.由此可見,教師要能巧妙地將學生的錯誤資源,放在新的問題情境中讓他們生長認知.
對物理教學而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固然重要,它能開啟學生的思維,能將他們思維的火花引向縱深.但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不能遍地開花,打亂學生原有的思維程序,只能在學生處于山重水復時,給予問題情境的支架,讓他們豁然開朗.所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只是為了更好地將學生帶入學習狀態(tài),帶入一個繼續(xù)進行思考的狀態(tài).例如,學生對擴散這一物理現(xiàn)象總覺得理解不透.教師在講完之后,要給學生一個思維體驗的過程,讓他們自己去構建知識體系,將擴散列為他們新的認知.在看到學生對一些與之相關的現(xiàn)象解釋不清楚之后,教師就得設置問題情境,將他們的思維進行轉化,更好地對應他們的發(fā)展區(qū).就“擴散”而言,教師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一個情境,將全國學?!敖麩熈睢币砸曨l的形式播放給學生看.同時,教師讓學生回憶在學校的哪些地方有這些標志.學生的回憶使他們更好地進入到具體的情境中來.接著教師問,單純地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煙味在公共場所里彌漫屬于什么現(xiàn)象.學生說,擴散現(xiàn)象.教師追問,這個現(xiàn)象表明了什么.學生對著畫面,將問題具體到特定環(huán)境里.他們說,這說明分子處于永遠不停息地無規(guī)則運動中.教師將學生從物理課堂引入社會的大課堂,又讓他們用物理的原理去思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樣,就讓物理走進了生活,讓學生學到的物理有了生活的印跡.教師舉的這個例子,讓“擴散”這個抽象的概念有了畫面感,讓學生有了一層體驗,從而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
預習,對物理學習而言尤其重要,它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探究物理的習慣.教師在重視預習的同時,要將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更有效的設置.不能僅僅讓學生將文本看一遍,將有疑問的地方畫出來,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甚至讓學生提出有深度的個性化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家庭實驗,讓他們在實驗中提出問題.這些實驗的器材要讓學生自己去制作,如用塑料罐自制量筒,用廢棄的小木棍自制桿秤等.當學生與家長一起完成這些小實驗、小制作的時候,他們是邊做、邊合作,邊思考.這個過程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思維,提高實驗操作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實驗中能發(fā)現(xiàn)問題,這是利用物理原理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的有效途徑.
問題情境的設置,是要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改善,讓他們既能夠解決問題,又能夠提出新的問題.同時問題情境又要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給學生最適切的探究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