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黃佩容
【摘要】 目的 探析個案管理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00例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 觀察組采用個案管理護理模式,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社會評分、動力和精神評分及癥狀評分。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心理社會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患者心理社會評分均低于護理前, 且觀察組心理社會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 觀察組動力和精神評分為(71.32±2.56)分, 對照組為(71.25±2.46)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動力和精神評分為(28.69±2.31)分, 低于對照組的(41.55±2.69)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 觀察組癥狀評分為(38.63±2.44)分, 對照組為(38.69±2.41)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癥狀評分為(18.44±2.28)分, 低于對照組的(26.32±2.62)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實施個案管理護理可改善其臨床癥狀, 同時可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預后佳,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個案管理護理模式;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99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壓力的增加, 精神類疾病的發(fā)生率不斷升高。其中, 精神分裂癥的增高趨勢較為突出, 對患者的生活、工作、精神狀態(tài)和身體健康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同時也加重了家庭的經濟和照顧負擔。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 雖然藥物能夠控制病癥, 卻仍然難以顧及到患者的生命質量、生活功能和心理因素等方面, 因此, 臨床上需要提出和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1, 2]。本研究以在惠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的1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旨在評價個案管理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 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惠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的1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26例, 女24例;年齡31~74歲, 平均年齡(54.49±8.33)歲;病程4個月~5年, 平均病程(2.65±0.85)年。對照組患者中, 女23例、男27例;年齡30~73歲, 平均年齡(54.21±8.16)歲;病程5個月~5年, 平均病程(2.58±0.9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 即進行用藥指導、安全管理, 向患者和家屬介紹疾病和治療相關知識, 進行健康宣教。
1. 2. 2 觀察組 采用個案管理護理模式, 具體方法如下。
1. 2. 2. 1 成立精神分裂癥護理團隊 將科室內的護理人員集結在小組內, 成立專業(yè)護理團隊, 由護理團隊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宣教, 加大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 以增強患者和家屬對精神分裂癥的認知與了解。在團隊內開展相應的培訓工作, 使護理人員對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病理、病癥改善表現(xiàn)等相關知識有清晰的認知與了解。
1. 2. 2. 2 建立個人信息檔案 患者入院后, 護理人員應向家屬詢問關于患者病情的初始癥狀、癥狀持續(xù)時間、既往治療情況以及患者的生活環(huán)境、目前情感狀態(tài)、患病前的工作經歷等, 詳細詢問可能與病情相關的問題, 并告知家屬不會將患者的信息外漏。整理和歸檔所有信息, 進一步分析患者的個人資料, 了解可能導致疾病的發(fā)病原因。同時, 對患者進行前期的風險評估, 明確主要問題和患者自身具備的優(yōu)勢, 以便于后期護理的開展。
1. 2. 2. 3 開展個案管理護理模式 綜合前期對患者的調查和了解, 針對本院患者的具體情況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護理內容主要側重于心理干預、安全管理、認知能力訓練、優(yōu)勢挖掘、用藥干預等幾方面, 注重開發(fā)患者在某些方面的優(yōu)勢, 改善患者對治療的態(tài)度, 從而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 SQL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命質量情況進行評價, 量表中主要包括3項內容, 分別為心理社會評分、動力和精神評分、癥狀評分, 3項評分內容中均包括30個問題, 共分為5個評分等級, 各項所得分數(shù)越高, 則表示患者的生命質量越差, 反之, 得分越低, 則表示患者的生命質量越佳[3]。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社會評分比較 護理前, 兩組患者心理社會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患者心理社會評分均低于護理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社會評分(19.63±2.32)分低于對照組的(30.25±2.88)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動力和精神評分比較 護理前, 觀察組動力和精神評分為(71.32±2.56)分, 對照組為(71.25±2.46)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39, P=0.889>0.05);護理后, 觀察組動力和精神評分為(28.69±2.31)分, 低于對照組的(41.55±2.69)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5.646, P=0.000<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護理前, 觀察組癥狀評分為(38.63±2.44)分, 對照組為(38.69±2.41)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24, P=0.902>0.05);護理后, 觀察組癥狀評分為(18.44±2.28)分, 低于對照組的(26.32±2.6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6.043, P=0.000<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 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大, 精神分裂癥的患病率越來越高, 這對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而每一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患病原因和身心狀態(tài)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在臨床護理中要體現(xiàn)出區(qū)別和針對性。個案管理護理模式的運用彌補了傳統(tǒng)護理的普遍性, 根據每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前期調查資料和數(shù)據, 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 充分挖掘患者自身的優(yōu)勢, 這不僅可以保障護理工作的長期有效開展, 同時還可以提升患者的自知力和生命質量[4-6]。本研究比較了精神分裂癥護理中常規(guī)護理與個案管理模式的應用價值, 研究發(fā)現(xiàn), 實施個案管理模式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心理社會評分、動力和精神評分和癥狀評分上均體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勢, 這說明實施個案管理護理能夠提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 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實施個案管理護理可改善其臨床癥狀, 同時可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預后佳,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梅雙燕, 徐瓊. 個案管理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影響分析. 中國醫(yī)療設備, 2017, 32(S1):68-69.
[2] 盧春利. 個案管理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7, 15(22):246.
[3] 黃雪梅. 分析個案管理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自知力和治療態(tài)度的影響.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8, 16(2):247.
[4] 許菊青. 個案管理護理模式對12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和治療態(tài)度的影響效果.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7, 38(16):1948-1949.
[5] 楊文君, 楊昆, 黃國平, 等. 個案管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及生存質量的影響分析.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8, 45(2):256-258.
[6] 金勝春. 個案管理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中的應用分析. 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 2016, 27(11):1436-1437.
[收稿日期: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