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蓉
(蒲江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四川 成都 611630)
病毒性心肌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癥,多是由噬心肌性病毒誘發(fā),重癥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在遭受到病毒感染之后導致的心肌炎癥。目前臨床對該病并無徹底治愈的有效方法,多是通過采用綜合療法,比如抗病毒、營養(yǎng)心肌等。其中磷酸肌酸于肌肉收縮能量代謝當中有著積極參與,屬于是心肌和骨骼肌間的一種化學能量儲備[1]。在服用了磷酸肌酸之后,可直接穿透患者的細胞膜,于細胞內線粒體、胞膜當中產生、釋放三磷酸腺苷,對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予以幫助,以此來實現減少心律失常的發(fā)生。
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共計收治重癥病毒性心肌炎伴心衰患者52例,按照隨機分層法將其分成參照組、治療組兩組。參照組當中患者有26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是15例和11例,年齡區(qū)間是18~50歲,均值年齡35.2±2.4歲。治療組當中患者有26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是16例和10例,年齡區(qū)間是18~48歲,均值年齡34.7±2.3歲。本次實驗已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準許開展,且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經對比發(fā)現,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并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于治療前,均進行心電圖檢查、超聲心動圖檢查、X線檢查、血液檢查等各項常規(guī)檢查,明確疾病診斷之后各組分別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1.2.1 參照組 常規(guī)治療包括:使用干擾素、1,6二磷酸果糖等藥物治療,同時依據患者病情變化確定治療療程和使用劑量。
1.2.2 治療組 常規(guī)治療方法同對照組一致,另外聯合磷酸肌酸治療,每天2~4g,靜脈滴注,以14天為一個治療療程,共計治療2個療程。
對兩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超聲心動圖結果差異進行比較。心功能評價參照NYHA分級標準:顯效是心功能改善在2級以上、有效是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是未見改善[2]。
對研究所得兩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超聲心動圖結果差異相關數據,使用t與χ2分別檢驗計量與計數資料,相應的以率(%)及(±s)的模式闡述。統(tǒng)計學軟件使用SPSS19.0,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6.2%高于對照組的76.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改善比較[n(%)]
經治療后,治療組患者各項超聲心動圖評價指標皆要優(yōu)于參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各項超聲心動圖評價指標(±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各項超聲心動圖評價指標(±s)
左室射血分數(×10-2)分組n左房內徑(mm)左室舒張末期內徑(mm)左室收縮末期內徑(mm)參照組2637.3±2.557.9±4.339.8±2.451.1±3.5治療組2630.1±2.151.1±4.236.1±2.357.6±4.2 t-9.8625.0594.9785.317 P-<0.05<0.05<0.05<0.05
病毒性心肌炎作為心內科的常見病癥,傳統(tǒng)臨床治療方法的采用主要是抗病毒、營養(yǎng)心肌藥物和對癥治療。干擾素與二磷酸果糖都是臨床常用的營養(yǎng)心肌藥物,對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療效果良好,但在患者病情較重時會體現出效果差的缺點。
磷酸肌酸是廣泛存在在心肌細胞當中的一種高能化合物,其濃度比三酸磷腺苷更高,當三酸磷腺苷被消耗掉之后,磷酸肌酸便可以直接供能,無需經1,6-二磷酸果糖來提高其濃度,所以相較來看,磷酸肌酸的應用作用更為高效和直接,有利于幫助患者心肌功能得到快速的恢復,從而避免細胞產生氧自由基,這樣免讓細胞受到氧自由基的侵損,達到保護心肌的目的[3]。對磷酸肌酸之所以能夠對心肌細胞起到保護的作用機制分析來看主要可以總結為:①進入到細胞當中,并參與對高能磷酸肌酸水平的維持;②對溶血脂酶的大量聚集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③保證并進一步增強磷脂雙分子層結構的穩(wěn)定性,作用于細胞過氧化和降解率的減低,促進細胞凋亡[4]。
當發(fā)生心肌炎癥之后,心肌能量的產生和利用不足,會致使細胞功能出現障礙,直接損傷到心肌收縮功能,繼而誘發(fā)心力衰竭。那么本文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磷酸肌酸治療,結果證實治療組患者心臟超聲心動圖各項指標的改善皆要優(yōu)于參照組,而且心功能分級更佳。
綜上,采用磷酸肌酸治療重癥病毒性心肌炎伴心衰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