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向陽 李自力 王寶云(通訊作者)
(貴州省人民醫(yī)院整形外科 貴州省人民醫(yī)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因各種外傷及腫瘤切除手術治療引起的較大面積皮膚軟組織損傷或者時因為皮膚的張力過大無法通過拉攏縫合創(chuàng)面時[1],就需要通過各類皮瓣來為患者達到封閉創(chuàng)面的效果,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常采用帶蒂皮瓣進行修復。帶蒂皮瓣存在創(chuàng)傷大,切取操作難度大、皮瓣臃腫、血運有時不可靠、皮瓣出現(xiàn)壞死、外觀存在一定的差異等缺點,起不到良好的治療效果。2003開始拱頂石皮瓣治療被應用[2-3],這種皮瓣的設計簡單,皮瓣血運可靠,與原來的皮膚相似度較高,移植之后不容易發(fā)生攣縮,尤其是在對創(chuàng)傷面積較大又無法耐受長時間手術的患者,能夠有效進行修復。為了解拱頂石皮瓣在創(chuàng)傷面的修復中的應用效果,作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進行手術的1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7名,女5名,年齡在31~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78±4.32)歲;損傷類型:其中面部3例,軀干四肢9例,修復面積2cm×2cm~6cm×8cm。納入標準:(1)患者簽署相關同意書;(2)患者沒有精神病史。
在進行麻醉時根據患者實際的病情需要,選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方法,術前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多普勒超聲對穿支血管進行探測。
1.2.1 皮瓣的設計 在缺損的創(chuàng)傷面上進行拱頂石皮瓣的設計,以創(chuàng)傷面較長的一側為軸,皮瓣的一側底邊緊挨著創(chuàng)傷面的邊緣,皮瓣兩側的頂角更改為60~90度,然后向外展開,皮瓣的寬度應不小于損傷創(chuàng)面的最大寬度,由缺損的創(chuàng)傷面來決定皮瓣外弧底邊的長度。為減少傳統(tǒng)手術造成的輔助切口對血管的損傷和皮瓣的壞死,應當保留皮瓣外弧部分的筋膜組織蒂,同時要減少對皮膚上毛囊的損傷。
1.2.2 操作步驟 沿著皮瓣外側的底邊將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開,根據患者自身的皮膚張力,可以適當的分離皮瓣外弧的兩側,切取層次為深筋膜層,根據制備的皮瓣的游離度和張力來決定筋膜瓣的設計;皮瓣的尾部可以應用V-Y的縫合技術進行縫合,對于靠近創(chuàng)面皮瓣內側的疏松組織進行分離,采用鈍、銳性結合的方式分離,同時觀察皮瓣邊緣血液轉運情況;將疏松組織充分分離后,將皮瓣覆蓋在創(chuàng)傷面上進行縫合,若創(chuàng)傷面積較大,一側拱頂石不能完全覆蓋創(chuàng)面,可以在創(chuàng)面的兩側進行拱頂石皮瓣治療。
對患者手術后的治療效果及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
本次研究中的12名患者手術之后皮瓣的血運良好,手術1天之后將皮瓣下方的引流拔除后,有11名患者的皮瓣全部成活,有1名患者因創(chuàng)傷面較大、皮瓣邊緣的張力大而使得皮瓣出現(xiàn)部分壞死現(xiàn)象,拆除手術線后留下了0.6cm×2.0cm的創(chuàng)傷面,通過對傷口處進行換藥處理,兩周后痊愈。手術時間30min~60min,平均40min,隨訪,修復后外觀與臨近組織相似度高,滿意度高。
沒有患者對該手術治療的效果不滿意,非常滿意的有11名,一般滿意的有1名,見表。
表 患者滿意度表[n(%)]
拱頂石皮瓣是因為其外形像羅馬建筑的穹窿頂部或拱橋的頂部而得名的,拱頂石皮瓣的血液供給來源是皮下筋膜蒂,根據攜帶穿支血管情況可分為攜帶或不攜帶穿支血管的拱頂石皮瓣。因為穿支血管在體表分布廣泛,因此拱頂石皮瓣可以被用于修復身體各部位的皮膚損傷,特別是創(chuàng)傷面較大又不能耐受長時間手術的患者。在進行拱頂石皮瓣手術時應當注意:(1)手術之前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設計專有的皮瓣,并對設計的皮瓣部位的穿支血管應用多普勒血流探測儀進行探測,手術過程中盡量保護穿支血管,確保治療后皮瓣的血供得到保證。(2)手術過程中盡量對皮瓣進行鈍性緩慢分離,避免將其周圍的穿支血管弄斷,在對皮瓣進行分離時,要保證皮瓣有一定的活動空間,也要確保皮瓣有正常血運[4],因此要以穿支血管為中心對皮瓣其余部分進行分離。
研究結果顯示,手術之后皮瓣的血運良好,手術1天之后將皮瓣下方的引流拔除后,有11名患者的皮瓣全部成活,有1名患者因創(chuàng)傷面較大、皮瓣邊緣的張力大而使得皮瓣出現(xiàn)部分壞死現(xiàn)象,拆除手術線后留下了0.6cm×2.0cm的創(chuàng)傷面,通過殘留傷口處進行換藥處理,兩周后痊愈;患者都滿意,沒有不滿意的患者。這就說明應用拱頂石皮瓣手術對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
綜上,應用拱頂石皮瓣手術能夠提高創(chuàng)面修復患者手術治療的成功率,有利于患者的恢復。